" 一點都沒失望,完全超過預期!" 北大學子小陳吃上熱乎乎的烤鵝腿後說," 沒打開包裝就可以聞到燒烤料的香味,吃起來一點都不柴,拿到之後在路上就火速吃完了。" 幾乎一夜之間," 鵝腿阿姨 " 沖上熱搜第一,被清華北大人大學子競相争搶。網友調侃:" 給她一個鵝腿群,她能在清北之間一呼百應。"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位爆火網絡的 " 鵝腿阿姨 " 名叫陳秀鳳,今年 54 歲,是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城頭鎮人。2000 年,她和丈夫梁德才開始 " 北漂 " 生活。在工地上做過飯,在北京大學門口賣過水果,還做過燒烤 ……2018 年,夫妻倆開始研究 " 獨家配方 " 烤鵝腿售賣,沒想到最近爆紅全網。
" 沒想過做網紅,我們都是普通人,平平淡淡過日子就好。" 陳秀鳳話不多,和丈夫踏實本分做點小買賣,供兩個兒子讀書。從最初清華學生提議建群,到如今 50 多個 " 鵝腿 " 群,夫妻倆每天忙得不可開交,卻又收獲滿滿。
" 鵝腿阿姨 " 全網爆火
最近幾天," 清華北大鵝腿阿姨之争 " 詞條登上了微博熱搜," 鵝腿阿姨 " 一時間爆紅 網絡。事件的起因是原本在人大、北大賣烤鵝腿的阿姨,近期去清華送預訂的鵝腿了。
" 她隻要略微出手,就能讓首都 985 高校學子垂涎三尺。"" 不是北大人大去不起,而是清華更有性價比。" 網友熱議。
11 月底的北京已經進入深秋,氣溫降至 0 攝氏度以下。一隻冒着熱氣的、香噴噴的鵝腿,成爲高校大學生的美味夜宵。
" 我們好多同學都加進了微信群,群群爆滿。" 今年考上北大的港城學子小陳說,僅北大的鵝腿微信群就有 30 多個,每天都在不斷增加中。
記者輾轉聯系上 " 鵝腿阿姨 "。對于一夜爆火,她還有點不适應," 隻是想給孩子們做點好吃的,沒想到這麽受關注。"
究竟是怎樣的鵝腿,讓北京名校的學子們在寒夜裏排隊購買?
"2018 年左右,我們在北大西南門外賣燒烤,後來我們無意間做出了現在賣的烤鵝腿,沒想到很受學生歡迎,于是就主要做這個了。" 陳秀鳳說,從最開始在海澱區幾所高校出售,後來逐漸發展成學生提前微信預訂付款,晚上定時送到高校門口交貨," 烤鵝腿之路 " 一走就是 5 年。
爲了方便學生聯系,陳秀鳳幹脆把自己的微信名改爲 " 鵝腿阿姨 "。因爲之前在北京大學裏面的學生服務站賣過十幾年的水果,夫妻倆的鵝腿主要消費群體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後來人民大學的學生知道了,也紛紛來買。" 這次是因爲清華大學的學生也喜歡吃,我們決定在這幾所高校輪流賣鵝腿。" 陳秀鳳說。
雖然晚上氣溫很低,但是用錫箔紙包裹着的、放在泡沫箱裏的烤鵝腿拿出來還冒着熱乎氣。" 辣味的普遍受歡迎,外酥裏嫩,吃起來很帶勁。" 一位網友說," 按我的理解,學子們争搶的是大城市日漸缺失的煙火氣。"
贛榆城頭人 " 北漂 " 創業
每天 200 個烤鵝腿,背後是 " 鵝腿阿姨 "" 鵝腿叔叔 " 的辛苦付出。夫妻倆每天要通宵達旦備貨、腌制、烤制 ……
這對勤奮的普通創業者,是贛榆區城頭鎮人。"1995 年結婚,1997 年去内蒙古包頭市投奔我姐,在那裏賣了 3 年多水果。" 梁德才說," 那時候家裏條件不好,隻好外出打拼。2000 年,我們來了北京,這裏渠道更好,資源也多。"
剛到北京,夫妻倆先是在工地上做飯,後來又到北京大學裏賣水果,2015 年又做起了燒烤。直到 2018 年一不小心 " 研發 " 出秘制烤鵝腿後,夫妻倆才專心做起鵝腿生意。
每天晚上 9 點,陳秀鳳騎着電瓶車,拖着兩個大泡沫箱,輾轉北大、清華、人大校門外,爲大學生分發鵝腿。
" 鵝腿有辣的和不辣的兩種,學生要提前一天在微信上預訂,第二天晚上我會把鵝腿送到學校門口。" 陳秀鳳說," 目前給北大學生還是 15 元一個,别的學校路遠些,16 元一個。"
分發完鵝腿後回到家中,往往已是晚上 10 點半,夫妻倆又開始接下來的忙碌。" 我們還要處理、腌制完第二天的鵝腿才能休息。最早也得忙到深夜 12 點多,一般都是淩晨 2 點多睡覺。早上 7 點起床,繼續腌制、烤制、進貨。" 梁德才說," 每天早上就簡單吃點,中午再湊合一頓,天天如此。"
最近北京的氣溫驟降,每天處理鵝腿,陳秀鳳的雙手被冷水泡得關節變形。" 孩子們都喜歡吃,雖然辛苦但是值得。微信群裏天天有孩子問,什麽時候能吃上烤鵝腿,所以我都是每個學校輪流去。" 陳秀鳳說,最近已經快一周沒去清華大學了," 清華學子預訂鵝腿的人數太多了,忙不過來,這幾天一直在北大。"
11 月 28 日晚上 8 點多,在緊張的忙碌之後,夫妻倆将現烤好的鵝腿分裝,放進泡沫箱,陳秀鳳獨自一人騎着電瓶車前往北京大學。" 我們租住在西北旺,在北京西五環外面一點點,離海澱區近,騎電瓶車到北大西南門 25 分鍾。" 梁德才說," 今晚我在家休息下,就不去學校了。"
晚上 9 點,當戴着粉色頭盔、穿着紅色上衣的 " 鵝腿阿姨 " 準時出現在北大校門口時,又引發不小的轟動。"27 日晚上,現場有《中國青年報》等十五六家媒體采訪我們,今晚央視記者也聯系我們準備采訪。"
" 我們還是本本分分地烤鵝腿。" 一下子成爲 " 頂流網紅 ",梁德才、陳秀鳳還是一如既往地做好一件事:烤鵝腿。
" 對我們來說,講信譽、重質量比什麽都重要。" 梁德才說," 海澱區高校這些孩子們也是看重這一點,才紛紛找我們預訂鵝腿。"
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鵝腿是 " 一望無際的冬夜裏一抹暖心的紅色 ",而這抹 " 暖心的紅色 " 也是來自一對普通創業夫妻匠心的堅持。
隻做孩子們愛吃的烤鵝腿
" 這幾天我們的微信電話都快被清華大學的孩子們打爆了。" 梁德才有點無奈地說," 我們也想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但是太累了,根本做不出來那麽多鵝腿。"
每天 5 個多小時的休息,已經是夫妻倆的極限。" 隻有寒暑假能回老家休息下。" 梁德才說," 老家親戚沒人敢來的,吃不了這個苦。"
每天烤 200 多隻鵝腿,一次隻能烤 30 隻,每天下午要烤 6 輪以上。" 每天下午 5 點準時開烤,每一輪都要烤 15 分鍾。" 梁德才說,做烤鵝腿,是個耐心活和細緻活。
" 紮根 " 北京 23 年," 鵝腿阿姨 "" 鵝腿叔叔 " 至今沒有自己的房子。" 我們要撫養兩個兒子。現在大兒子已經在杭州一家工廠上班了,二兒子也從蘇州一所大專院校畢業了,正在實習。我們接下來也準備考慮怎麽能繼續做大做強,隻做孩子們愛吃的烤鵝腿。"
這幾天的突然爆火,夫妻倆在應接不暇的同時,也想休整幾天。"29 日我們準備去蘇州看看兒子,買了卧鋪票,30 日上午就能見到兒子了。" 梁德才說,在北京打拼這麽多年,最虧欠的就是兩個兒子," 每天都在中國頂尖學府賣鵝腿,可惜沒能顧及兩個兒子的教育 ……"
接下來," 鵝腿阿姨 "" 鵝腿叔叔 " 準備在北京租個小門面。" 請學生們放心,價格不會漲,我們争取把量做上去。" 梁德才說,"1 月 15 日學生們放寒假我們就要回贛榆老家了,到時候也會和家裏親戚商量商量,怎麽能做得更好。"
通訊員 楊銳冰 張南甯 李家霖 現代快報 + 記者 王曉宇 通訊員供圖
(校對 張靜超 編輯 範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