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女主角得獎的是,林——青——霞!"
台上話音剛落。
台下響起掌聲陣陣。
鏡頭一轉,那位被點名的女主角,露出了最燦爛的笑容,迷倒衆人。
她迎着光。
昂着頭。
一步步向舞台走去。
自信大方。
優雅盡顯。
這年是 1990 年。
林青霞 36 歲。
從藝已有 18 年。
出演過近百部作品。
此刻的金馬封後,卻是實打實的第一次。
她高舉獎杯,笑意盈盈道:" 隻要你執着理想,不斷努力地去追求,成功終究是屬于你的。"
大明星的優越與光環,顯露無疑。
是啊,她可是林青霞啊!
美貌驚人。
作品無數。
注定成爲傳奇、載入影史。
再正經的頒獎時間,她都敢調皮:" 讓他們緊張一下,不要那麽快講。"
她那時正當紅。
出國遊玩,女伴兼摯友是巨星鄧麗君。
随便幾張合照,都成傳世經典。
但,大明星的生活也不是隻有星光璀璨,還有家常瑣事。
助她金馬封後的,是電影《滾滾紅塵》。
正是在電影拍攝期間,林青霞見到了親姐姐林莉。
她們失散多年。
之前從未謀面。
甚至一度連對方的存在,都無從知曉。
如今初見,各自人生堪比兩極。
一個總是光鮮亮麗,受人追捧。
一個難免風塵仆仆,蝸居小村。
兩人的落差,源自何時?
之後的命運,又将如何交錯?
萬幸,時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因爲縱使,歲月洪流滾滾向前,有些東西永遠不會被帶走。
比如親情。
比如風骨。
林莉和林青霞的命運差距,始于出生。
前者生于 1948 年的大陸。
後者生于 1954 年的台灣。
她們本是同根生:同父同母,祖籍都在山東青島。
可,林家父母的身份,埋下了隐患。
他們都是軍醫。
1949 年,他們赴台。
這一路必定兇險。
林維民和麻蘭英能忍受。隻有 3 個月大的林莉,能嗎?
嬰兒本就脆弱,更何況長時間的颠沛流離?
無奈之下,他們決定暫且把女兒送回老家,交由林父林母照看。待時機成熟,再來團圓。
沒人能料到,這個權宜之計——
竟硬生生地拆散了一個家。
更讓尚在襁褓中的林莉,未來充滿荊棘。
林莉的童年,寫滿了苦難。
先跟着爺爺奶奶,再由叔叔阿姨養。
她并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遠在對岸,對她終日挂念。隻以爲自己是叔叔阿姨的孩子。
但,不論跟着誰,貧困都是不變的底色。
好在,她不是個埋怨生活的人。
日子雖苦,走着走着,也能熬出一絲甜味。
畢業後,林莉選擇了一條規規矩矩的路:
成爲農村教師,駐紮鄉間,傳授知識。
嫁給中戲畢業的丈夫,生下三子。
每個月領着 450 塊,一家人擠在 50 平的小房子裏。
收入不多,但知足。日子平淡,但完滿。
偶爾,她也看電視。
畫面裏,是林莉從未接觸過的世界。
男人女人,星光璀璨。
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妹妹林青霞,在這個世界裏如魚得水。
林青霞的童年,倒也不算大富大貴。
但若和林莉比較,确實寬裕太多。
返台後,林維民夫婦辭了原職,做起了生意。家底不說雄厚,也算穩健。
當然,林家的發迹,更多還是借了林青霞的東風。
因爲她,實在太美了!
眉宇間有英氣。
眼神裏帶着柔情。
一颦一笑,極具風韻,魅力極大。
如此美人,天生屬于熒屏。更何況,她内心也有向往。
所以,後來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從電影《窗外》出道。
用美貌驚豔衆生。
用實力創下口碑。
" 林青霞 " 這個名字,漸漸地紅遍了兩岸三地。
與名氣一起到來的,自然還有财富。
新人時,林青霞的片酬就已破萬。閑來沒事,或出國度假,或逛街血拼。
穿的戴的,不是名牌,就是定制。
作家亦舒曾爆料,上世紀 80 年代,林青霞的片酬爲 25 萬港币一部。
即便圈中不乏比她更貴的,對于尋常百姓而言,這已是天價。
錯過的 30 多年裏,兩姐妹可謂毫無交集。
甚至,對彼此都聞所未聞。
林莉這邊,叔叔保持了沉默。
林青霞那邊,林維民也隐瞞着大女兒的存在。
或許,知情人都做過最壞的打算。
不幸中的萬幸是,轉機終于出現了——
1981 年,兩岸 " 三通 " 開始提上日程。
何爲 " 三通 "?
答:通郵、通商和通航。
30 多年了,兩岸隔絕的狀态,終于要打破了!
對林維民夫婦而言,他們等這一刻,已經太久太久。
返台後,日子一天天過去。
他們等來了二兒子成森,三女兒青霞,小女兒麗霞,家業也從無到有。接大女兒團圓的計劃,遲遲無法提上日程。
局勢未明。
兩岸未通。
夫婦倆急在心中,卻也無計可施。
當時的通信技術,可不比今日。
沒有網絡。
沒有手機。
打個電話都是奢侈,寄信才是大頭。
更何況,林維民夫婦遠在對岸。林莉也早已搬離老家,遠走他鄉。
想要找到林莉,談何容易?
我不想過多贅述,林家尋女的艱難。
你隻要知道,兩岸關系開始緩和,在上世紀 80 年代初。
而林莉真正見到親生父母,在 1987 年。
從準備團聚到美夢成真,林維民夫婦都等了 6 年之久。
他們到處打聽。
林青霞也動用人脈。
小女兒林麗霞,更是直接登報尋找。
幸運的是,她終于被找到。
也直到被找到的此時,林莉才知道,自己竟是國際巨星林青霞的親姐姐。
得知真相後的她。
有過迷茫。
有過困惑。
但沒有過一句怨言。
機場,是相認的第一站。
眼神對上的那一刻,雙方都落淚了。
四周人來人往。他們緊緊相擁,任眼淚流淌,任思念訴說。
林維民夫婦自覺有愧,帶了很多東西彌補女兒。
" 我們沒能參加你的婚禮,這些就當作遲來的嫁妝,你還缺什麽,都告訴我們 ……"
其中有一樣,是台高檔相機。
" 這是你妹妹青霞送的,她也很挂念你,但狗仔太煩了,她隻能另外找時間。"
就這樣,時間一晃,又是 3 年。
林青霞事業蒸蒸日上。
林莉繼續平淡生活。
但,還是有變化的——她們知道了彼此的存在,開始書信往來。
血緣就是這麽奇妙,能輕易沖破時空,打破隔閡。
林莉和林青霞,明明缺席了對方生命中的前幾十年,卻在聯系上以後,關系突飛猛進。
每次寫信,林青霞都會以 " 紙短情長 " 結尾。她喚着 " 姐姐 ",分享自己拍戲的故事。
林莉也由衷地爲妹妹自豪,不停念叨着:" 我妹妹,可真漂亮啊!"
兩姐妹在 1990 年,終于見上了面。
高興多過失落。
感動多于遺憾。
哪怕世人仍在唏噓,姐妹同源不同命,她們仍把手緊緊相牽。
2002 年 12 月 4 日淩晨。
台北。
某高檔住所内,忽有一聲巨響。
有人跳樓了!
下一秒,現場開始混亂——
尖叫聲。
哭喊聲。
此起彼伏,打破寂靜。
第二天,死者身份公布:她是林青霞和林莉的母親,麻蘭英。
麻蘭英雖吃穿不愁,錢财不斷,卻飽受抑郁症折磨多時。
早年,她與骨肉分離。久經波折,才得已重見。
那天,她緊緊握着林莉的手,聲淚俱下:" 我們以後要過來内地,好好陪你,彌補過去 ……"
可惜,沒能如願。
因身體抱恙。
因形勢所迫。
無奈,她又想給錢。林莉可以買衣服,可以蓋房子,什麽都行。隻要,能改善下生活。
可,林莉并沒有接受。
對她而言,找到親人就是最大的恩賜。至于物質上的幫扶,她不能要,也不該要。
對母親,是如此。
對妹妹林青霞,亦然。
相認後,林莉不止一次感受過妹妹的慷慨。
第一次見面,林青霞帶來了 20 萬,她沒要。
再後來,對方說要帶她出去享福,她也沒同意。
因爲一路走來,她雖家貧,卻不缺寵愛。
爺爺奶奶疼她。
叔叔阿姨盡力給了她最好的。
她已經很知足了。
隻是,命運殘酷,這次竟帶走了母親。那個慈愛的、自己未能盡孝的媽媽。
因各種手續,林莉趕到台灣時,麻蘭英已經下葬。
她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
愧疚和悔意交織,讓林莉在母親墳前長跪不起,痛哭流涕。
還是林青霞出言相勸:
" 姐姐不要再自責了,你和媽媽的分離是時代造成的。不是你不想盡孝,而是情況不允許。"
再後來,林青霞和林莉的年紀,也慢慢大了。
她們依舊天各一方,生活也相去甚遠。
但,心中有愛,情不會淡。
閑暇時,林莉會去探親。
不論美國還是香港,隻要是去見妹妹,再遠的路都不怕。
林青霞也會安靜在家,等着姐姐,笑着獻上擁抱。
她知道姐姐什麽也不要,隻是想和她聚一聚,說說話。
是啊,自始至終,誰都沒有錯。
曆史長河中的一個小浪花,打在任何一個小家上,都是無法承受之痛。
斯人已逝。
黑夜已盡。
那年的陰差陽錯,已經翻篇,随風而去。
留下來的人,更應好好珍惜。
因爲血緣,他們相親相愛,哪怕相隔兩地,失散多年,也始終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