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小米汽車上市擾動了汽車圈,也在保險行業激起了漣漪。
有博主在社交平台上曬出其購買的小米汽車 SU7 Max 的車險保費近 9000 元,其中交強險爲 950 元,商業險爲 7608.7 元,駕乘意外險爲 388 元。有網友指出,這與 50 萬元級别燃油車的保費價格相近。
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險保費價格再度引發熱議。于保險公司而言,經營新能源車險面臨着承保虧損的壓力。" 以前保的是‘諾基亞’,現在保的是‘蘋果’,價格卻沒變。" 一位車險行業從業人士打趣道。
保費有多貴
4 月 6 日,在回答網友的疑惑時,小米汽車表示,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商業險條款不同,新能源車險專屬條款既爲 " 三電 " 系統提供保障,又全面涵蓋新能源汽車行駛、停放、充電及作業的使用場景。另外,根據新車 / 舊車、品牌、車型、上戶類型、險種、保額等多種因素綜合計算,保費價格也不盡相同,不能簡單隻通過車價進行比較。
小米汽車還表示,目前已經與國内平安财險、陽光财險、人保财險及太平洋财險四家保險公司展開合作,爲用戶提供定制化的官方保險産品方案。
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到,以北京地區爲例,目前在上述四家保險公司的保費報價中,定價爲 21.59 萬元的小米 SU7 标準版的車損險保費價格在 2600 元到 2900 元之間,定價爲 29.99 萬元的小米 SU7 Max 的車損險保費價格則在 3100 元至 4200 元之間;保額爲 300 萬元的第三者責任險保費價格在 1300 元到 1600 元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險種選擇不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保額不同,會影響保費價格。同時,投保城市也會影響保費價格,比如相同車價的小米汽車,在北京和武漢兩個城市,車損險保費價格相差 200 元左右。
上述車險行業從業人士表示,與相同價格水平的新能源汽車相比,小米汽車的保費定價差别并不大。對于新車投保而言,第一年沒有折扣系數,普遍比未出險的續保車輛保費更貴。該人士還預計,随着小米汽車保有量的提升,不排除保費有所上漲的可能性。
根據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 2023 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新能源汽車的單均保費比非新能源汽車高出 21%。
2024 年 1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2023 年,汽車産銷分别實現了 3016.1 萬輛和 3009.4 萬輛,同比增長 11.6% 和 12.0%,創曆史新高;2023 年,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了 958.7 萬輛和 949.5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5.8% 和 37.9%,新車銷量占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 31.6%(即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爲 31.6%)。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給保險公司帶來了保費規模的增長。上市險企的年報顯示,2023 年,中國人保的新能源車承保數量同比增長 57.7%;太保産險的新能源車險保費同比增長 54.7%;衆安在線的新能源車險總保費同比增長約 196.1%。
保費價格高企背後
《報告》認爲,與傳統汽車相比,新能源車在整體結構、動力系統、零部件、維修技術等諸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使用人群、使用性質以及使用頻率上也具有自身特點。
這意味着與燃油車相比,保險公司在新能源車方面的承保責任與定價模型均發生了變化。
新能源車高企的出險率和賠付率也給保險公司的新能源車險業務帶來了承保虧損的壓力。
記者從保險公司人士處獲得的一組數據顯示,2023 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商業險案均賠款爲 5944 元,環比上升 3.85%;新能源汽車商業險的出險率爲 35.1%,而傳統燃油車的出險率不足 20%。
中國人保副總裁、人保财險總裁于澤在中國人保 2023 年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人保财險的新能源車的商業險綜合成本率比車險整體綜合成本率高出 7 個百分點左右,在整個保險行業層面,預計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比率比車險整體綜合成本率高 10 個百分點左右。
在車車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看來,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發展過快,車型叠代快,價格波動大,保險公司對于新興技術帶來的風險難以迅速掌控,無法獲取新能源車商和車廠的技術和信息。一方面,由于保險公司技術人員的專業限制和人力資源有限,保險公司難以在短期内對各項新興技術做出及時響應;另一方面,面對數量衆多且影響力大的新車型,保險公司在分析定價因子時很難獲得有力的數據支撐。
除了上述風險因素外,張磊認爲,新能源車險保費偏高與新能源汽車的成本結構變化有關。新能源汽車使用的是原廠配件和高度集成模塊,核心動力系統由電池、電機和電控(俗稱 " 三電系統 ")組成,占整車成本的 50%,其中電池又占到 " 三電系統 " 成本的 76%。此外,有的車企在新能源車的設計上未充分考慮到事故因素,比如将雷達安裝在保險杠、葉子闆等容易受損的區域,即使發生輕微碰撞,雷達也因受損需要更換,導緻新能源汽車維修成本高企。新能源汽車使用了電池車身一體化等新技術,大量使用複合材料,造成車身修複難度增加,從而影響理賠成本。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