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銳景視覺
張靜記得,一切變化是從 2017 年 1 月開始的。
那天早上 6 點,小縣城還沒蘇醒過來,她在迷迷糊糊中聽到了母親的喊叫聲:" 靜靜你快點出來,你爸好像出事了!"
能有什麽事呢,頂多就是睡姿太差,滾下去沙發而已。張靜這樣想着,随手披上衣服走出了房間。母親前不久前摔傷了手,因爲擔心睡覺時會不小心壓到她的手,父親于是自告奮勇當 " 廳長 ",夜晚睡在沙發上好幾天了。
" 你不要吓我啊!" 母親一直在搖晃着他。
父親躺在地上。他就像熟睡了一樣,絲毫沒理會喊得歇斯底裏的母親。
母女倆想把人往沙發上擡,但搬不動。張靜于是撥打了 120,母親對她說:" 你别坐公交了,快打個‘摩的’上學。我今天請假陪你爸,看看是什麽情況。"
在學校等到中午放學後,張靜奔去打電話給母親:" 醫生說什麽了?"
" 中風,可能一輩子都醒不來。就算醒來也有後遺症。"母親壓抑着語氣,故作平靜地說。
◎ 圖:123rf
01
父親突然倒了下去
中風,在醫學上真正的稱謂是腦卒中。據資料統計,中國腦卒中發病率爲 39.9%,全球最高。國家衛健委曾在 2021 年發布過統計數據,我國卒中患病總人數已超過 2800 萬,每 5 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 1 人死于卒中。
張靜那時上初二,她不清楚中風具體是什麽病,但聽完母親的話,她有種預感,未來似乎都要籠罩在疾病的陰霾之下了。
爲什麽父親會忽然這樣?母女倆推測,可能是他忘吃降血壓藥了,加上天氣寒冷,沒有做好保暖措施。
傍晚放學後,張靜乘坐公交車前往醫院,與母親一起去 ICU(重症監護室)看望父親。ICU,這個張靜此前隻在香港 TVB 醫療劇裏聽過的名詞,第一次出現在了自己面前。
隔着玻璃,她看到父親躺在病床上,周圍都是儀器。母親和她輪流進去,每次都要穿防護衣、鞋套,戴口罩。她們進去和他聊天,希望可以激發他蘇醒的動力。
父親昏迷的時候,母親給了幾百塊錢讓别人燒香拜佛,即使張靜極力阻止,但母親是鐵了心要把這錢花出去。
這樣的艱難時刻,張靜問母親:" 我們要怎麽辦?" 母親很堅定:" 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救他,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
大概過了一個多月,父親終于醒了,但動不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轉去普通病房。ICU 一天的費用要一萬多,并且每個醫院都有醫保報銷費用限制。離開 ICU 病房,家庭的經濟壓力減輕許多,但一天下來,輸液、住院費、護工費等等,幾百塊的開銷還是要的。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某一日,張靜偶然聽到母親在向舅舅借錢。
周末在醫院,張靜看着母親如何給父親翻身、在醫院怎麽點餐。有時她會與母親一起留在醫院陪護,第二天醒來,一早便推着父親去康複科做治療。
02
最熟悉的陌生人
" 家人監督才是最好的,你最好每個周末去看看他。" 母親對張靜說,做女兒的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往後的日子,張靜每個周末就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車,到醫院探望父親。父親患病之後,家裏開支驟增,母親于是找了份兼職,中午不回家,晚上很晚回來,平日還要擠時間去看父親。以前母親經常和朋友聊天 " 煲電話粥 "、參加飯局,後來她就與朋友很少見面了。
母親會在盒子裏放幾百塊現金給張靜。早上張靜拿上一點錢,晚上放學後去市場買菜、速食水餃和包點,第二天一早她先煮好包子,母親起床後就有早餐吃了。中午張靜就開電磁爐煮水餃吃,每隔一兩天,再買個盒飯換換口味。
家裏的燈管壞了,張靜自己換,她由此知道了家裏各處燈管的功率是多少:" 客廳燈管 20 瓦,廚房和卧室的是 18 瓦。"
父親剛開始接受治療的時候,需要在喉嚨上開個口子,插管道進去。除了忍受身體上的疼痛,他原本龐大的身形也逐漸 " 縮水 "。爲了讓神經恢複,他還要接受一定的電流刺激。導電線像藥膏一樣貼在他身體上,護士慢慢地加大電流。
到了某個階段,他要像小孩子一樣學走路,在康複科 " 蹬自行車 "。器械是自動的,可以設置多少分鍾停止以及運動模式。旁人将父親的腳放上踏闆,用繩子綁緊。摁下按鈕後機器啓動,他的腳就被一圈一圈地拉動起來。
雖然漸漸可以勉強走路了,但父親還是行動不便。他走路的時候,是一隻腳拖着另一隻腳往前移。經過一年時間的救治與康複治療後,父親出院回到家中,在家人監督下,他拿着拐杖,顫顫巍巍地 " 咚、咚、咚 " 邁開一小塊步伐。
得病以後,父親成了家裏膚色最白的人,最蒼老的人。因爲走路不方便,大部分時間他隻能在家待着。巨大的變化,讓張靜甚至産生了一種錯覺:" 他好像隻是一個和我爸爸長得很像的人。"
03
是時候,讓父親主動找到女兒了
因爲疫情原因,已經讀高中的張靜隻能在家上網課。在家待了幾天,她發現有點不對勁:在醫院還算積極康複的父親,開始偷懶了。原來在她上學、母親工作的時候,父親迷上了上網,經常坐在電腦桌前盯着屏幕。母親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并提醒他,但他隻說了一聲 " 哦 " 或者 " 知道了 " 就敷衍過去,或者幹脆裝作聽不見。
不得已,張靜決定和母親唱段 " 雙簧 "。她呵斥父親,要他去客廳走上幾圈,如果他還是不動,她就直接上手推他離開座位,并威脅要關掉網絡。這時母親就出面批評她粗魯。父親開始還會勉強走上幾圈,但時間一長,母女倆的 " 戲 " 就被他識破了,他更加抗拒走路,理由是腳痛、身體不舒服。
◎ 圖:站酷海洛 PLUS
" 越不走路,腳越痛。" 張靜總是這樣回。曾經她在病房裏聽到有病友說,十年内是中風病人的最佳恢複期,過了就很難好起來。時間極其寶貴,她一生氣上來,就用手指指着父親大聲說話。
" 現在你才是爸爸啊!" 父親抗議說。
" 我也知道這樣對他不對,但我真的很生氣爲什麽他那麽頹廢。"在張靜看來,父親以前高大的形象崩塌了,她不能接受他長時間的消極态度,她日漸感到厭煩," 他以前教我要積極面對困難。怎麽現在他會這樣?"
後來張靜終于找到了一個辦法。她發現,以餅幹、糖果、冰淇淋等零食爲誘,竟然可以讓嘴饞的父親走動一下。于是她時時故意在他面前吃着他好久沒嘗過的零食,商量着他要走多少圈路可以換相應的零食。
小時候,父親很喜歡和張靜玩一個遊戲,當他們一起走在人流較多的大街時,父親會刻意讓張靜走在前面,趁她不注意的時候閃開,躲在隐蔽地方看她的反應,過一會兒才出現。
第一次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張靜被吓壞了,年紀很小的她看到父親不見了,于是轉來轉去哭着找他。在父親出現後,張靜曾經問他,爲什麽要這樣吓自己的女兒?父親說,那是要鍛煉她的反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今想起這個遊戲,張靜覺得,是時候讓父親主動去找女兒了。
(注:文中張靜爲化名)
感謝 " 端視點 " 公衆号、蘇常老師提供幫助
編輯|梁中明 廖穎瑤
封面圖片|站酷海洛 PLUS
39 深呼吸 "患燈片" 欄目,講述患者故事。如果你有心聲需要傾訴,或有相關故事線索提供,請留言或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聯系我們。
RECOMM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