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怎麼也減不掉
作者:中年維特
校稿:辜漢膺 / 編輯:養樂多
2020 年至少有 55 個國家和地區的 1.55 億人陷入糧食危機。這一數據比上年增加了 2000 萬人。同時,全球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出現了營養不良。
但是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國民卻越來越胖。不但歐美國家遍地超重人群,逐漸富裕起來的新興國家人民,同樣無法逃脫因為幸福而日益發胖的命運。不得不感歎這世界的參差。
糧食危機和肥胖率一起上升,多少有點反差感 ...
(圖:壹圖網)▼
那麼,這些國家的國民到底是從何時起開始變胖的呢?讓我們發胖的原因真的是幸福嗎?
全球越來越胖
首先,我們要先明白肥胖的科學定義。超重和肥胖被定義為" 可能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量脂肪堆積 "。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得到體重指數 ( BMI ) ,通過這一指數,可以将一個人的肥胖程度量化,通過數值大小分類為過輕、正常、超重和肥胖。
體重指數大緻能體現身高和體重的對比
體型還受體脂率等指數的影響
(圖:BruceBlaus /wiki)▼
歐美國家基于白人作為主體的國情,對于超重的定義是指 BMI 大于或等于 25,肥胖是指 BMI 大于或等于 30。亞洲人的腹部更容易堆積脂肪,肥胖的危害性更大,所以标準與歐美白人并不相同。中國所采用的标準是BMI 大于或等于 24 為超重,大于或等于 28 為肥胖。
美國大碼藝人拍攝 MV(圖:壹圖網)▼
提到肥胖,大家最先想到的毫無疑問是美國。如今,美國有将近 70% 的人超重或肥胖。不過,美國人也并非天生這麼胖,體重失控大概是近 30 年來的事。美國的肥胖率從 1990 年的 12%,增長到 2000 年的 30.5%,進一步又增長到 2017-2018 年的42.4%。嚴重肥胖的患病率從 2000 年的 4.7% 增加到 9.2%。僅在 2008 年,肥胖給美國增加的醫療負擔便高達 1470 億美元。
變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近幾十年間,美國食品工業過于發達。高糖高脂的食物在美國本就深受喜愛,不齁不正宗、把糖當水嗑、近乎于生吞各種醬的行為大行其道,再加上發達的食品工業,使得獲得這種不健康食品的成本降低。例如常見于零食中的添加脂肪,自 1950 年代消費量猛增了約三分之二。
美國一餐廳免費為 350 磅以上的顧客提供食物
如果吃不完,還會得到 " 護士 " 的溫柔小拳拳
同時,美國人的體重分布有非常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族裔特征,中部與南部州肥胖率明顯高于東北部與西部地區。黑人成年人肥胖率高達 49.6%,西班牙裔與白人肥胖率在 40% 以上,隻有亞洲人的肥胖率較低,僅有 17.4%。而且,肥胖率與收入整體上負相關,即越窮越胖。
既然都已經這麼窮了,不如吃吃喝喝潇潇灑灑▼
不過,不知道是因為這幾年社交媒體上大火的生活方式博主真的讓健康觀念深入人心,還是美國人已經 " 胖到頭了 "。2020 年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的體重進入了平台期,似乎停止了繼續膨脹。
男性平均體重重了 20 磅,女性平均體重輕了 20 磅
總體倒是沒啥改變▼
然而世界的肥胖之路才剛剛開始,自 1975 年以來,全球肥胖人數增加了近兩倍。如今,大約有 39% 的成年人超重,13% 的成年人肥胖。全世界每年大約有 280 萬人的死亡與肥胖症相關。
這種極度肥胖也伴随着很多并發症
需要專業醫生治療才能維持生命
英語國家尤其胖
雖然肥胖日益成為世界性的問題,但是英語國家肥胖問題普遍嚴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新西蘭包攬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肥胖人口。而且這些國家的相關研究比較多,從中可以總結出一些人類日益膨脹的規律。
一些比較富态的國家▼
肥胖的前提固然是充足的食物供應和民衆生活相對富裕。經合組織(OECD)這樣的富國俱樂部的國民,固然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生活水平到達一定程度之後,人均 GDP 和平均體重的相關性就沒有那麼強了。
英國成年人 64% 在超重線以上,28% 的人在肥胖線以上,10% 超級肥胖(BMI 在 35 以上),實屬西歐國家 " 第一胖 ",但是英國的經濟并非西歐第一強。歐洲其它富裕國家人口超重的情況相對好一些,意大利為 46%、瑞士為 42%、荷蘭為 47%,比英國低出将近 20% 個百分點。
雖然經濟不強,但是能吃啊
可見,除了基本經濟水平外,飲食文化也是重要因素。但英國人沉迷吃飯,并非因為英國菜太好吃,恰恰相反,英國飲食是南歐國家廣為嘲笑的話題。
基礎原因,英國地理條件并不适合農業;曆史原因,英國過早城市化、工業化,大量農民轉化為工人。工人既缺乏時間,也缺少條件發展廚藝,自制簡餐和街頭快餐是最常見的食物。綜合起來,英國實在缺少美食傳統。
最常見的食物應該就是炸魚 & 薯條了
英國的午餐相對簡單,一個三明治就可以解決。表面上看這樣攝入的熱量較少,英國人應該更瘦才對。但是正餐不好好吃,就導緻餓得快,下午就成了吃零食的時間。
英國經典的三明治大都比較簡單
圖中被當做遊戲道具的就是一種 - 黃瓜三明治
零食通常高鹽、高糖、高脂、飽腹感很弱,而且容易成瘾,這才是全民發胖的關鍵元兇。2016 年英國人每月平均吃掉 700 克零食,高于荷蘭的 625 克,遠高于意大利的 192 克。衆所周知,隻吃零食不喝飲料的肥宅是不合格的肥宅。英國人确實很喜歡含糖飲料,2020 年人均消耗 78 升。相比之下,荷蘭為 61 升、瑞士 58 升、意大利僅為 34 升。
有些人是行為藝術,有些人是真的胖 ..
英國人一方面零食吃得多,一方面水果蔬菜吃得少。2020 年英國平均每人食用的果蔬僅為 101 千克、荷蘭為 113 千克、瑞士 108 千克、意大利高達 160 千克。而中國的這一數字是 200 千克。
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英國人想不胖可太難了。
培養吃蔬菜的習慣,還是要從娃娃抓起
據全球肥胖聯合會的統計,36% 的英國人運動量不足。不論成人或是兒童,英國人運動量都低于西歐國家的平均水平。
對于超重人士來說,不恰當的運動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自重大了後,運動真是肉眼可見的艱難
運動量不足很大程度上源自英國的傳統藝能——工作。英國是歐洲工作最努力的國家之一,工作時長比較長。
如今歐美絕大多數工作不需要站在機器前,進行高強度勞動;更普遍的工作形式是坐在辦公桌前用電腦辦公,更具彈性的工作時間反而被零食所填補。換句話說,過勞肥是信息化時代久坐不動 + 吃零食吃出來的工傷。
忙的時候廢寝忘食,閑的時候對付一口
同時,也正因為工作時間較長,英國人普遍沒時間自己做午飯,何況還有外賣小哥。今天的英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在中心城市可以點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外賣,無疑會進一步拉低自己做飯的比例。
雖然沒咱們的外賣小哥送得快
但好歹能送到手裡,況且三明治也不怕涼 ...
不同民族的相似性遠高于差異性,上述問題絕不僅僅限于英國,除了已經胖起來的發達國家外,新興市場也正在體重上加緊直追。
發展中國家的肥胖趨勢
曾經被視為高收入症狀的超重和肥胖症,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也呈上升趨勢,在大城市中尤為明顯。2019 年,超重或肥胖的 5 歲以下兒童幾乎有一半生活在亞洲。即使在不時發生糧食短缺的非洲,自 2000 年以來,5 歲以下超重兒童的數量也增加了近 24%。
生活條件好了,人也愈發 " 富态 " 了
發展中國家裡,超重趨勢最引人關注的毫無疑問是中國。
自明清以來,來自美洲的高産作物傳入中國,帶來人口膨脹的同時,也導緻了耕地資源的高度緊張。這就造成了一個悖論,人口雖然變多了,但是普通人的生活卻愈發困苦。在農業時代,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或社會動亂,動辄引發大饑荒,肥胖絕對是屬于少數人的甜蜜負擔。
熱量爆炸熱量爆炸!!!
(我剛才就不該吃炸雞薯條四件套)
(圖:圖蟲創意)▼
中國人普遍日漸發福,是最近 30 年發生的事。30 年來,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增長了 2.5 倍。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最新數據,目前中國成年人去除肥胖的超重率為 34.3%、肥胖率為 16.4%。
19% 的 6-17 歲兒童和青少年、10.4% 的 6 歲以下兒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整體來看,中國超重或肥胖的人數超過了 50%,這還是報告發布以來的頭一次。
夢回不回大唐不知道,身形倒是回去了
(圖:i 舞光拾色 / 圖蟲創意)▼
同時,按照絕對的人口數來計算,中國已經有 6 億人超重和肥胖,位列全球第一。
肥胖率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普遍女性肥胖率遠高于男性。但是近些年來,中國男性的超重、肥胖率在不斷上升,整體上與女性肥胖率接近。兒童和青少年中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甚至高于女生。其實從日常生活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女性的身材焦慮遠高于男性,更重視保持身材。
A4 腰,鎖骨養魚,低于标準的 S 碼 ...
無一不在提醒着女性 - 胖就是原罪
(圖:攝影師 155024056328635/ 圖蟲)▼
此外,近些年農村收入不斷提高,這直接體現在了飲食,進而體現在體重上。超重、肥胖率的城鄉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中國農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這大概也是中國縮小城鄉差距成就的一個縮影。
不過,與歐美發達國家越窮越胖不同,中國整體上依舊處在越富越胖的階段,可以說這側面體現了我國依舊屬于發展中國家的事實。特别是在我國男性中,收入越高超重肥胖率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超重肥胖率同樣越高。而女性則不同,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女性,超重肥胖率反而會更低,可以說中國女性的身材管理意識值得男性學習。
鍛煉起來吧朋友們 (注意安全)
(圖:一葉孤舟 06/ 圖蟲)▼
調研可能有偏差,報道可能有偏見,但是身體狀态不會騙人。肥胖率極其真實地折射出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經濟差距與文化風尚。如何應對肥胖,可能會成為各個國家越來越頭疼的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s://news.gallup.com/poll/328241/americans-average-weight-holds-steady-2020.aspx
2.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56307516
3.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4.http://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3/08/20130808135715967.pdf
5.https://www.publichealth.org/public-awareness/obesity/
6.https://www.cdc.gov/obesity/data/adult.html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