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即将成爲分拆後的阿裏首個上市的集團。
9 月 26 日,菜鳥遞交赴港上市招股書。招股書顯示,阿裏在菜鳥持有 69.54% 股份。
與阿裏大文娛、阿裏雲等與阿裏核心電商距離較遠的業務不同,菜鳥業務與淘寶天貓、國際商業密不可分。當菜鳥獨立地走向資本市場,它就不得不平衡這樣一道難題:既要與集團保持立而不獨的關系,如此才能保證業務單量的穩定性;又要向資本市場展現出菜鳥本身的價值。
招股書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回應。
招股書最先強調了菜鳥的電商基因。2021 年、2022 年及 2023 年财年,及 2024 财年第一季度,菜鳥前五大客戶收入分别占其各期間總營收的 34.4%、34.8%、32.3% 及 34.4%,來自最大客戶阿裏巴巴集團的收入分别占其各期總營收的 29.2%、30.8%、28.2% 及 29.7%。
爲了鞏固菜鳥和國際業務的合作關系,以推動國際市場擴張,集團還對菜鳥控股結構進行了重組,在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與菜鳥之間建立了直接股權關系。
與阿裏電商業務保持綁定關系的同時,菜鳥要向資本市場證明它作爲一家物流公司的價值。巧合的是,就在遞交招股書前不久,菜鳥開啓了一輪業務擴張。
6 月底,菜鳥推出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按照官方的說法,菜鳥速遞是由服務天貓超市的配送業務升級爲全國快遞網絡,主打半日達、當日達、次日達和送貨上門等。
不難看出,菜鳥自營快遞對标的是京東快遞和順豐。阿裏做業務的一貫思路是做平台,一張網一盤棋,菜鳥也是這一思路下的産物,但平台的缺點就是控制力不足,即便菜鳥和三通一達多了一層股權合作。
上市前夕的菜鳥更需要的是擴大業務體量,親自下場搶奪市場份額就成了菜鳥的新選擇。據時代财經報道,有菜鳥站點開出 8000-13000 元的工資招聘快遞員,以應對新增加的攬件工作。
菜鳥的另一個重要戰場則是國際業務。出海電商正站在巨大的機會面前: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及預測,2022 年中國 B2C 出口跨境電商市場的 GMV 達到 3.13 萬億元,到 2025 年将達到 4.65 萬億元,3 年複合增速達到 14.1%。這遠高于國内電商增速。
電商的機會同時也就是物流的機會,菜鳥自然不願放過。宣布下場做自營的同日,菜鳥還宣布聯合阿裏速賣通推出 " 全球五日達 ",還将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海外重點市場深入建設,建設海外本地物流。
當然,擴張也就意味着投入。招股書顯示,2021、2022、2023 财年,菜鳥分别虧損了 20.15、22.86、28.01 億元,今年二季度扭虧爲盈,單季度盈利 2.88 億元。
增加投入意味着後續菜鳥的盈利情況無法保證,對剛剛獨立的菜鳥來說,獨立走到資本市場、獲得更多融資,是更重要的事。而當它成功走向資本市場,就要回應市場圍繞盈利能力的關注了。
菜鳥的業務可以分爲國内物流業務,國際物流業務,以及科技服務相關業務。後者主要包括菜鳥驿站、菜鳥 App、物流解決方案和物流基礎設施服務等。
今年二季度,菜鳥收入爲 231.64 億元,同比增長 34%。阿裏此前曾在财報中解釋,該增長主要是由國際物流和國内物流收入增長貢獻。與此同時,菜鳥在二季度同比扭虧爲盈。
自 2013 年成立,菜鳥一直處于靠集團輸血的狀态,招股書也顯示,過去三個财年,菜鳥共虧損了 70 億元,而就在遞交招股書的前一個季度,菜鳥終于實現單季度盈利。
盈利是怎麽實現的呢?
從招股上看,盈利主要是由于經營效率的改善。二季度,菜鳥收入同比增長 34%,營業成本則同比增長了 28.9%,毛利率從 10.6% 上升至 13.7%。
橫向對比其他物流公司,京東物流 2023 年第二季度營收爲 410 億元,較上年同期的 312 億元增長 31.2%,期内利潤爲 5.08 億元,經調整利潤爲 8.26 億元。
與菜鳥相比,提早發展了自營物流的京東,外部客戶的占比更高。2023 年上半年,京東物流營收爲 778 億元,同比增長 32.6%,其中外部客戶收入 539 億元,同比增長 57.7%,已連續 4 個季度占比約 7 成。
今年上半年,順豐營收爲 1243.66 億元,同比下降 4.3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41.76 億元,扣非後淨利潤 37.05 億元,同比增長 72.51%。順豐的利潤增長主要是由于将豐網出售給極兔,減輕了業績負擔。
先于菜鳥,極兔在今年 6 月遞交了招股書。招股書顯示,極兔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營收分别爲 15.35 億美元、48.52 億美元、72.67 億美元,經調整淨虧損分别爲 4.76 億美元、9.1 億美元、8 億美元。
綜合來看,菜鳥的體量與京東、順豐仍有不小差距,增長速度尚可,盈利能力高于仍處在補貼期的極兔,但與相對成熟的京東、順豐相比,同樣有差距。
而二季度是菜鳥首次盈利,其後續盈利能力仍待觀察。而自營業務和國際業務的擴張,顯然将在未來對菜鳥盈利産生不小壓力。
事實上,菜鳥速遞并不是菜鳥首次下場。2019 年,丹鳥速遞由菜鳥聯合多家區域落地配公司成立,最初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天貓超市、天貓國際,自營品牌菜鳥速遞是在丹鳥的基礎上與菜鳥體系内的驿站網點資源、倉儲資源、中轉運輸資源結合,升級爲對外開放的全國性快遞。
菜鳥擴大自營規模顯然與阿裏一拆六的大背景相關。
一拆六後,六大集團互相獨立,菜鳥與淘天、阿裏國際的合作也相當于公司對公司的合作,菜鳥将快遞能力開放給其他商家、或個人客戶同樣可行。
對菜鳥來說,擴大自營業務更重要的意義是增加公司的想象空間和估值空間。
菜鳥集團副總裁、國内供應鏈事業部總經理帥勇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菜鳥速遞的定位是高性價比的自營快遞服務,對标順豐和京東物流的高品質快遞服務,但會在價格上更有優勢。
據時代财經報道,菜鳥在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北京、湖北等省市部分城市也開已放攬收。截至 8 月,菜鳥速遞已在全國 59 個城市開放攬收,其中全城覆蓋的有 29 個城市。
不過相對于京東、順豐等成熟的快遞企業,菜鳥的自營體系建設還相對落後。東方證券報告統計,菜鳥速遞網絡資源仍相對較少,目前僅有 5 萬 + 個快遞員(通達系普遍在 20 萬以上),5000+ 個終端站點(通達系普遍在 3 萬個以上),近 60 個分撥中心(通達系普遍在 70 個以上)。
這意味着菜鳥要補齊快遞員和終端站點兩大體系,這些都需要不少的投入成本,短期内,菜鳥速遞的産能也會受到限制,要挑戰成熟的快遞企業,菜鳥的任務并不輕松。
作爲後來者,菜鳥想要獲得市場就不得不對市場進行補貼。而其定位也是如此,即比京東和順豐更具價格優勢,如此一來,菜鳥的運營成本又将提高。
從行業看,快遞公司的價格戰仍未結束。根據快遞公司發布的 8 月營收簡報,韻達、圓通、申通的業務完成量都有所上升,但單票收入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其中韻達單票收入 2.17 元,同比下降 17.18%。
決定親自下場做快遞配送的菜鳥,顯然也無法置身于這場價格戰之外。
在國際市場,菜鳥同樣要面臨不小的競争壓力。在海外,菜鳥正直面勁敵極兔。
海外市場本就是極兔的大本營。與國内相同,極兔在海外的策略之一也是低價,憑借低價優勢,極兔拿下了不少平台的訂單。2022 年初,極兔國際宣布正式對接亞馬遜平台,承接物流服務,計劃開通的站點有阿聯酋、墨西哥、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
Temu 的擴張,也帶動了與拼多多淵源甚深的極兔海外業務的增長。晚點曾報道,Temu 發往海外的包裹中約 50% 由極兔承運,極兔向 Temu 收取的價格約爲 40 元 / 公斤(約等于美國末端的配送費用),低于市場報價的 80 - 100 元 / 公斤。
Shopee、TikTok、SHEIN 等中國跨境電商的發展同樣爲極兔的壯大做出了貢獻。
今年 6 月,順豐和極兔全球進行入股合作談判,順豐計劃以 1% 至 2% 的比例入股投資極兔全球,以加強兩家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兩者合作後的競争力顯然要比以前高出一籌。
從業績看,極兔的營收不及菜鳥,但虧損卻遠高于菜鳥。這一方面證明了菜鳥的盈利能力和運營效率,但同時也側面說明極兔仍處于擴張期,正用補貼換取市場份額,可見菜鳥面臨的競争壓力。
國際業務正是菜鳥的營收支柱之一,2023 财年,菜鳥以跨境快遞和國際供應鏈服務服務費爲主的國際物流收入占 47.4%,高于國内物流服務收入的 46.2%。
菜鳥的優勢在于它積累多年布局的物流網絡。據菜鳥此前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 6 月底,菜鳥在全球擁有超過 4400 個配送站和超過 17 萬個菜鳥驿站的大型最後一公裏網絡,在菜鳥的配送體系中,中國與主要國際目的地之間的快遞時間從 30 至 60 天縮短至 10 天或更短。
9 月底,速賣通聯合菜鳥上線 " 全球 5 日達 " 國際快遞快線産品,首批落地英國、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和韓國 5 國。
" 今年上半年,整個 B2C 跨境電商增速超過 20%。" 菜鳥集團副總裁、國際快遞事業部總經理丁宏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但時效慢、價格高、不穩定仍是目前跨境電商物流面臨的主要挑戰。顯然,菜鳥想靠更快的時效争奪市場。
過去 10 年,菜鳥一直靠阿裏集團輸血,但同時也爲淘寶天貓的電商發展提供了物流支撐,上市隻是菜鳥獨立的第一步,面對國内和國際物流行業的競争,尤其是國際戰場,菜鳥還需要使出更多淩厲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