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上半年一度出現狀态起伏,雖然沒能擊敗更年輕的可可 · 高芙以一座冠軍獎杯結束全年,但鄭欽文的 2024 之旅值得給出高評價。
從年初奪得澳網女單亞軍,到年中摘得奧運女單金牌,直至年末首次參加 WTA 總決賽就殺入決賽," 火箭少女 " 人如其外号,一直在不斷地突破個人甚至中國網球的曆史紀錄。
一如鄭欽文在賽場上的高光表現,她背後的中國網球産業也迎來了繁花似錦的豐收一季。
剛剛過去的這個秋天,中國已經舉辦了 4 站 ATP 和 6 站 WTA 比賽。其中,在商業運營方面,作爲積分最高的三項本土賽事,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大師賽、武漢網球公開賽無一例外都在觀衆數量和票房收入甚至商業運營的更多方面創造了新紀錄。成都賽、甯波賽、江西賽、廣州賽,以及首次舉辦的杭州賽等也都反響不俗。而在競賽層面,鄭欽文打入中網四強和武網決賽,布雲朝克特殺入中網四強,商竣程問鼎成都賽冠軍,張之臻進入杭州賽決賽。
曆經十年波折,度過李娜因傷退役被迫遭遇的 " 出師不利 " 及其後多年的平淡期,還有疫情造成的辦賽中斷期後,中國網球産業終于在中國賽季第二個十年的開端進入收獲期——不僅受衆規模擴大、消費需求爆發,而且賽事産品供給齊全、頭部賽事商業運營成熟,更重要的是本土選手競技實力也達到較高水平,使得整個産業保持在相對高水平供需平衡的發展狀态,進而能夠有效承接住 " 鄭欽文熱 "" 網球熱 " 所帶來的潑天富貴。
5 年,是中國記錄社會發展節點,确定下一步發展方向的慣用時間長度,而将此時間周期對應到中國網球的整體發展路徑當中,人們也能夠以 5 年爲一個單位,深切地感知到中國網球賽季随着時間推移而發生的循序漸進。
2004 年是中國職業網球運動發展第一個分水嶺式的年份。這一年,大事、要事不斷。
先是雅典奧運會,李婷和孫甜甜在網球女雙上爲中國奧運代表隊首次拿下了網球項目的金牌。這個金牌不僅爲中國體育的榮譽庫裏增添了重要的一環,也直接帶動了球迷的增加,并幫助彼時即将落地中國的職業網球賽事做了最好鋪墊。
接着是 9 月的北京光彩網球中心,第一屆中國網球公開賽(以下簡稱 " 中網 ")在經曆數月準備工作後如期而至。
緊随其後,廣州網球公開賽(以下簡稱 " 廣網 ")也正式打開大門迎賓納客。在闊别賽場兩年之後首次回歸的李娜,在首屆廣網中奪冠,成爲首位奪得 WTA 單打冠軍的中國選手,并在當年憑借強勢戰績連續提高世界單打排名。此外鄭潔拿到了兩座大滿貫女雙的冠軍獎杯,李娜本人也在北京奧運會上斬獲女第四,受此鼓舞,國内興起了第一波大範圍的網球熱潮。
中國金花們在一個五年裏的出色表現,直接促成了第二個五年裏一些重要變化的發生,使得 2009 年成爲中國職業網球運動發展第二個分水嶺式的年份。
這一年,首屈一指的變革來自政策層面,即前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晉芳放出四個名額,允許部分網球選手 " 單飛 "。在此之前,中國網球運動員的管理模式和其他大多數運動項目一樣,采用舉國體制、統一大家長制——單項運動管理中心或國家隊統一管理全隊,負責運動員訓練、參賽、經費使用和獎金分配,運動員本人大概能拿到職業賽事獎金的 25%。但允許 " 單飛 " 後,運動員隻需将比賽獎金的 8% 和商業收益的 12% 上繳單項運動管理中心,在團隊和參賽的選擇上有較大自主權,同時也能拿到一定的資助和保障。中國有了史無前例的第一批單飛的國家隊運動員。
這場制度設計上的變革,激發了優秀網球運動員的潛力和主動性,最終徹底改變了中國網球運動。" 單飛 " 後,中國金花們成績突飛猛進,推動受衆基礎的擴大。尤其是李娜,次年就殺入澳網四強,2011 年更是問鼎法網女單冠軍,2013 年殺入 WTA 年終總決賽、個人排名升至世界第三,2014 年奪得澳網女單冠軍、世界排名來到第二。
市場端,北京和上海這兩站中國最高水平的網球比賽也在同步配合着政策改革所推動的市場發展。其中,中網正式遷至國家網球中心,賽事迎來了大幅的升級,變成了總獎金 660 萬的男女合賽的比賽,成爲亞洲網球最高級别、最高積分、最高獎金的綜合賽事;而此前已經經營十餘年的上海網球大師杯(前身爲 1998 年創辦的喜力網球公開賽)取代了漢堡大師賽,升級爲全球 9 項 ATP 世界巡回賽 1000 大師賽之一,如今的名稱爲上海大師賽。
今年上海大師賽德約科維奇獲得亞軍。
中國金花成績節節攀升,尤其是李娜曆史性地問鼎網球大滿貫冠軍在大江南北掀起網球熱,而彼時僅有的以北上廣爲主的職業網球賽事,顯然已經難以覆蓋全幅員遼闊的中國市場。
在此背景下,2014 年成爲中國職業網球運動發展第三個關鍵的年份:李娜于年初在墨爾本加冕澳網女單冠軍,武漢、天津和香港等地則于秋天首次舉辦高水平職業網球賽事,再加上此前已連續辦賽多年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中國賽季正式啓航。
此後,國際網球組織尤其是 WTA" 乘勝追擊 ",持續加碼中國市場。到了 5 年後的 2019 年,中國擁有了 9 站 WTA 巡回賽,并舉辦了 WTA 年終總決賽。其中,大灣區在這一年同時擁有了 WTA 超級精英賽和 WTA 年終總決賽兩項超大型賽事,中國網球賽季的賽事矩陣愈發強大。
盡管在 2020 年開始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賽事停擺,但由于之前的積澱和 2023 年的過渡,中國網球賽事在 2024 年,第 5 個五年的開端迎來大範圍重啓。加之巴黎奧運中國網球拿到一金一銀實現突破,特别是鄭欽文在國際賽場上的優異表現,2024 年的中國網球賽季進入了更高維度的參與和讨論。
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是,上海大師賽承辦方久事體育黨委書記、董事長楊亦斌告訴懶熊體育:" 賽事期間總入場觀賽球迷超 22 萬人,總票房收入方面也較去年增長 15%"。同時," 客流的湧入也讓賽事周邊商品銷售得到大幅提高,官方紀念品商店的銷售額也日均超百萬 "。
在網球行業内發展多年的從業者舒展參加了今年上海大師賽售票工作,他提到:觀賽的新球迷比例增加了不少,并且提前購票的人變少," 都是等到賽季臨近了才開始準備去現場 "。
目前來看,國内的網球賽事及其它一系列網球的延伸行業都看上去有了現象級的爆火趨勢,隻不過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樣的火爆是行業内努力的結果,也是發展中的必然規律。
盡管體育精神強調重在參與、人人平等,但沒有人會否認體育明星的影響力——在普及推廣一項運動上,運動明星所取得的成績和在場内外所展現出的個人魅力,對于吸引受衆有着無與倫比的價值。而過去 20 年,中國網球運動市場的幾次大爆發都與運動明星密不可分。
首先當然是李娜。
如前文所述,中國網球賽季的啓航與李娜密不可分。尤其是武網,與 WTA 的賽事合作一簽就是十五年,當時打着的宣傳賣點之一,就是 " 李娜家鄉的比賽 "。
還有更直接的。北京青年報在 2013 年 1 月 6 日的報道寫道," 李娜對首次辦賽的深圳有多重要,看看組委會提供的數據就知道。比賽去年 12 月 29 日開幕,上座率慘淡。随着李娜在元旦首次登場,中央球場就吸引到九成觀衆,此後直到決賽,組委會再未操心過票房。場外,賽事除了冠名贊助商和李娜沒關系,其他從奔馳到伊利,從皇冠酒店到昆侖山水,李娜給賽事帶來了 4 家贊助商。"
2014 年秋天,領軍人物李娜因傷被迫退役。哪怕在那之後,中國市場的賽事産品供給不增反降,其他中國金花時有出彩表現,以費德勒、納達爾、德約科維奇爲代表的男網明星們也長期光顧中國賽事,但中國網球賽季還是進入到了平淡期。
李娜以嘉賓身份亮相今年上海大師賽超級摯友之夜。
而持續三年的疫情更是給中國賽季一記重創—— WTA 年終總決賽離開深圳後,2021 到 2023 年間分别于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沃斯堡以及墨西哥的坎昆舉辦;而武網也在 2023 年無緣辦賽。
不過即便如此,李娜爲中國網球市場所播下的種子,卻還在産生影響。讓體育行業從業者有目共睹的是,過去十年,溫網、澳網、法網、ATP 巡回賽等頂級網球賽事場邊的中國贊助商肉眼可見地多了起來;OPPO 曾連續贊助了多屆法網、溫網;泸州老窖、百歲山持續贊助澳網多年;海爾贊助了法網、ATP 巡回賽、漢堡公開賽等國外網球賽事。而在此之前,僅有海信冠名澳網球館等少數贊助網球賽事的中國品牌。這些體育營銷行爲固然是品牌與體育 IP 多方因素作用的結果,但恐怕也很難否認與李娜掀起的網球熱無關。
李娜播下了另外一顆更重要的種子,就是鄭欽文的網球夢。當時,正是因爲在電視機前觀看了李娜比賽直播,受到鼓舞,鄭欽文才下定決心要在網球賽場打出一片天。十年後的 2024 年,那個在電視機前看着偶像捧起澳網女單冠軍獎杯的少女,也和當初的偶像一樣,站在了大滿貫女單決賽的賽場,還取得了偶像不曾觸及的榮譽——奧運會網球女單金牌。
鄭欽文的出現無疑是對國内網球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硬是彌補了之前的困局,在 2023 年搖擺不定的賽事也于 2024 年正式回歸,而将鄭欽文歸結爲這個秋天網球爆火的原因,已經成爲網球行業内,甚至是全國人民的共識。
随着鄭欽文的崛起,中國網球市場再次沸騰。比如鄭欽文參加的中網和武網雙雙創造觀衆數量、票房的曆史新高。中網的相關數據,懶熊體育已經在《現象級中網的背後 》 一文中提過,不再贅述,而 2024 武網的單日銷售量和累計銷售量也均創曆史新高,累計票務銷售 2500 餘萬元。
再比如,近些年在國内明顯縮減體育營銷投放的本土手機品牌,大手筆成爲鄭欽文的主要贊助商之一,與耐克、螞蟻集團一樣,也将品牌 logo 印上其比賽戰袍。
球星的火爆帶動贊助商加碼,而賽事的火爆也給了想要參與網球營銷的贊助商提供了更多和賽事以及消費者玩在一起的維度。
在中國網球賽季當中,積分與等級較低的賽事贊助往往由地方牽頭,而網球媒體人劉星宇在其個人賬号 " 十八般網球 " 中曾表示,根據主辦方工作人員的透露,今年廣網與汽車品牌阿維塔的合作完全是市場化行爲。盡管廣網已經存在 20 年,但賽事等級依舊是 WTA250。
此贊助行爲也足以說明一些問題,網球賽事的落地誠然是國内網球行業以及網球環境向好的标志,但劉星宇表示,并非每個地方都需要高級别賽事,能把低級别賽事做好、做精細,使其有更健康的發展方向,帶來更多想要走進網球營銷領域的贊助商,是能夠實現網球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之一。
" 在國内,一些(網球)賽事往往因爲某些因素而停辦,小型賽事在當下也要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 一位網球賽事多年從業者告訴懶熊體育。賽事滿足了球星帶動民衆參與的需求,但從城市端的角度來看,這些需要地方主導辦起職業網球賽事的城市,恰恰是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最需要賽事的。
相比于以所在城市尤其是其社區爲主要輻射對象的職業足球、籃球,網球運動是一項天然的全球化運動——它的規則全球統一,面向世界各國運動員開放,以世界巡回賽的方式進行跨國性組織。正因爲如此,主辦網球賽事有利于城市打造名片、塑造國際影響力。放眼國外,溫布爾登、印第安維爾斯等地均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
2014 年前後,不僅僅是李娜奪得大滿貫冠軍的時候,也恰逢中國産業結構轉型與城市轉型的窗口期——在曆經幾十年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環境等約束日益凸顯,而以網球爲代表的體育産業,作爲朝陽産業不僅是城市産業轉型的重要方向,還有助于城市塑造國際形象。這正是過去十多年裏,網球賽事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二三線城市出現的一個重要背景。
哪怕時至今日,以上道理也同樣适用。WTA 江西網球公開賽(以下簡稱 " 江網 ")執行副秘書長陳祎炜告訴懶熊體育:今年江網放到九江 " 也是助力九江打造爲網球名城的發展方向 ",而九江下設武甯縣也是全國網球示範城市。
從實踐看,網球賽事的确可以讓城市獲得遠超其他很多賽事的輻射力。比如根據中網官方數據,截至 10 月 5 日,約有 14 萬外地球迷和超 1.3 萬境外觀衆來京觀賽。而根據澎湃新聞從久事體育和上海市闵行區委宣傳部獲悉,2024 年上海大師賽第一次完整覆蓋國慶黃金周,全程超 22 萬人次觀衆至現場觀賽,其中近七成觀衆來自上海以外地區。
不僅如此,網球賽事也能進一步擴展城市的視野。陳祎炜說,(職業網球賽事的落地)讓各地對國際賽事和網球運動有更深的理解,甚至于其清醒的認識到傳統的國際馬拉松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賽事和 IP。
當然,對城市而言,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賽事落地後,如何将賽事 IP 長久地運營下去。目前來看,頭部賽事給出的解法是:根據城市發展的特點,順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運動項目本身的發展邏輯來優化賽事。
在迎來 " 首創時代 " 後,中網不斷借鑒園區化的運營模式,優化賽事。而楊亦斌也向懶熊體育表達了上海大師賽今年二期改造的工作内容:" 重點就媒體所在的新聞中心,以及觀衆就餐的美食天地等進行了升級,還有包括室外球場的燈光以及大屏等。" 同時擴大了紀念品商店的面積和規格,而 " 多樣的票務産品、多款‘賽事 + ’文體旅交組合産品服務 " 也是在配套設施層面的改造重點。
" 作爲亞太地區唯一的 ATP1000 賽事,上海大師賽擁有頂級的球員陣容與競技内容,(首先)需要通過專業化的賽事組織,爲參與賽事的方方面面提供高水準的保障,确保競賽的質量," 楊亦斌也給出了當下職業網球賽事應該做到的三個具體的方面," 二是服務好球迷,給觀衆帶來最優質的觀賽體驗,真正把賽事打造成球迷們的節日,三是通過良性的商業模式,讓賽事在 B 端與 C 端都能發揮其最大的商業價值,确保賽事的可持續發展。"
" 杭州今年第一次把 ATP 賽事遷過來,這裏消費力強,城市活力足夠,再加上有去年亞運會的鋪墊,就成爲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對于城市的影響還得看,不能通過這一屆賽事來判斷," 舒展表示,網球對于一座城市的作用是要 " 養 " 的," 一個賽事 IP 的打造,沒有個 5 年、10 年的積澱是很難盈利的。"
網球本身就不是單純的體育項目,它的特性、國際地位、辦賽邏輯都決定了它是一個很好構建文化、體育、旅遊、消費多個方面合一的運動。
類比足籃等采取完善聯賽體系的項目,升降級制度和聯賽的公司制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一些經濟落後地區和體育的綁定,這一點從國内足籃頂級職業聯賽隊伍的地域分布就能窺探到。而網球的高職業化、市場化和分站賽事的體系,也得到了羽毛球、乒乓球以及其他新興揮拍運動的學習與借鑒。
無論是城市端還是用戶端的需求,網球最終會在供需關系中成爲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也将在未來幫助網球賽事、甚至是整個項目在國内更好的發展。
一個健康的體育利基市場,終究應該是供需平衡的。不顧市場需求,剃頭挑子一頭熱般大幹快上賽事肯定是不行,但等到市場爆發再來布局賽事産品也難以有效滿足市場需求。供需兩端的發展,應該是動态平衡的。
網球的兼容性很強,能夠适配不同時代的不同要求。劉星宇曾經撰文寫道:最開始的十年,中網是爲了地方辦,讓網球成爲名片;第二個十年是在給球員辦賽,努力提升賽事專業度,最新的十年應該是爲了觀衆辦,專注于網球比賽,這才是一項賽事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開始。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市場需要什麽,具備多元角色的網球就能恰好與之匹配,但最終都是爲了促進網球的供需平衡。
在如今的中國體育産業當中,中國網球應該說是爲數不多達到相對高水平供需平衡狀态的利基市場之一:在供給端,以鄭欽文爲代表的中國網球軍團競技實力不俗、潛力看好,甚至有機會競争大滿貫單打冠軍,賽事産品豐富齊全,頭部賽事商業運營成熟;在需求端,幅員遼闊、城市衆多,泛網球受衆規模龐大、消費需求旺盛,地方城市對網球辦賽熱情高漲。
如果從 2004 年開始計算的話,中國網球走到這一步花了 20 年。20 年裏,網球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兩股力量都是從同一個點出發,但中間經曆了不同的發展節奏和軌迹。一開始賽事全面鋪開,但中間幾年缺少球星加持,賽事本身也在吸收和生長,觀衆需求似乎并不比當下。而賽事變得更成熟,中國又沒能在短時間内湧現出可以接班李娜的網球運動員,這也就導緻了供需兩端甚至無法同頻前進,整個市場進入平台期甚至一度遇到疫情給出的難題。鄭欽文崛起後,中國網球市場重新帶入繁榮期。
鄭欽文在武網。
而中國網球之所以能夠達到今天這種相對高水平供需平衡狀态,絕不僅僅是因爲出了李娜和鄭欽文,而是網球這項運動的全球化特點、幾代中國網球選手們及背後教練後勤團隊共同努力、中國網球管理者制度創新、以北上廣深爲代表的各個城市支持及球迷支持等一系列原因造就的。
本土網球明星固然重要,他們對于吸引受衆、擴大票房與贊助、助力賽事、普及運動都有着無與倫比的号召力,但對一個産業而言,比明星更重要的是能夠持續誕生明星的土壤和環境。相信應該有越來越多人正在形成這樣的共識:以網球爲代表的個人運動更具備産出取得優異的運動員的土壤,而其他一些項目在這方面可能要遜色很多。
那麽,爲什麽中國網球具備這樣的土壤,能夠在李娜之後又誕生一位有實力競争大滿貫冠軍的選手?因爲中國網球真正融入到了全球化體系當中,允許運動員充分開展市場化運作,進而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與特點自行組建 / 調整競訓與商務團隊,并且根據能力與成績自負盈虧。而現代職業體育正是這樣一項全球化、市場化的産業:與國際接軌能夠讓選手更好地備戰,市場化運作則充分順應了運動員作爲人獲取優異成績、榮譽與商業價值的心理需求,繼而能夠讓運動員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實現自我價值。
所以,中國網球運動一路走來的發展曆程也許是獨一無二的,但它給中國體育帶來的啓示卻是普适性的。
" 中國網球産業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賽事是其中重要一環,但不是孤立存在的。内部,賽事可以變得更好玩,外部,依托賽事的場館運營、網球教學、民間網球賽事和俱樂部等更多維度都會從側面加強網球在中國民衆心中的定位。" 在楊亦斌看來,現在無疑是網球運動與市場發展的絕佳窗口期。豐富的賽事,是推動中國網球運動蓬勃發展的基礎動能,政府部門樂于通過市場化的模式去更好地盤活這些優質的網球資源,而品牌贊助商也懷着一種積極、開放的态度,希望通過國際賽事的舉辦,拉動城市消費,促進産業發展。
而在疫情之後的特殊時期,網球或許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劉星宇告訴懶熊體育,在消費降級的趨勢下,網球比賽的功能和演唱會很相似," 讓人們以價格較低就能收獲情緒價值的奢侈品 ",人們看網球比賽的行爲,加上網球本身的時尚、高奢調性,變成了一種彰顯自身生活品質,擺脫社會給予的某種挫敗感的工具。
所以,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網球對于每一個喜歡網球的人來說或許都有着不一樣的内涵,他們都可以從網球中獲得自己需要的情緒價值,而網球的曆史使命在當下變得更重。然而,這對于網球本身的發展來說終歸是好事,當大量的人口湧入這個領域,球迷們就能夠期待更多的鄭欽文,期待網球能以賽事的形式深入各地,期待這個跟着時代而走的體育項目在中國的良性且長期的發展。
(應受訪者需求,舒展爲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懶熊體育 "(ID:lanxiongsports),作者:葉京川,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