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雙十一,買到最優惠的商品不再是一場購物,而是一場事關數學和博弈的戰争。
不僅要選擇平台,還要選擇直播間,用什麽優惠、什麽津貼、什麽會員,比較這個平台便宜一點,那個平台可以湊更多優惠。這個主播贈品更好,那個主播價格更低。
以前網購是爲了省錢,現在網購卻要花更多錢。抛開滿減優惠,線下購物反而成了最終的歸宿。
大家才一夜之間發現,原來我們已經被 " 線上稅 " 包圍了。
爲了所謂方便快捷的線上服務,給平台、給主播交的線上稅,到底是 " 線上稅 "?還是 " 懶惰稅 "?
一
現在,會相信主播口中 " 虧本補貼 "" 自掏腰包 " 的人,應該越來越少。
畢竟他們補貼的心是假的,想賺你口袋裏的錢才是真的。
今年雙十一,李佳琦、劉媛媛直播間上架的一款學習機,價格高達 5199 元,這些大主播談到的最低優惠折後也要 4599 元。然而在其他直播間,這款學習機的價格隻要 3499 元,直接就出現了一千多元的價差。
同樣也是在直播間,你刷着直播軟件,想下單一件被主播吹得天花亂墜、價格隻要 169 元的衣服,但你搜了一下其他購物軟件,卻發現拼多多的同款隻要 69 元。
你在兩個地方分别下單,以爲品質可能會有所差異,結果收到貨之後,發現兩個地方下的訂單不僅發貨地一樣、包裝一樣、商标一樣,甚至拼多多的商品好評可以返現 5 元,而主播直播間的,好評隻返現 3 元。
這是近幾年各大平台都十分流行的割韭菜行爲,那就是利用信息差賺取差價。
不過一些 " 良心 " 一點的淘寶店往往還會自己再包裝或者再拍圖,裝裝樣子掩飾一下。
在直播間,主播隻需要隔着屏幕進行介紹,甚至都不需要進行備貨。
很有可能是你在這邊剛下完單,商家轉手就從别的低價店鋪給你下單,甚至都懶得進行轉手或者包裝,主打一個無本萬利。
随着直播間的數量迅速增長,主播控價、提價再降價、贈品越送越多,導緻大家對于價格的感受逐漸失衡。
AMIRO 覓光膠原炮最近就被消費者瘋狂投訴。
雙十一期間,覓光的膠原炮第一代産品,在各大平台和直播間,優惠後的定價基本都爲 4599 元,官方旗艦店贈送 4 盒面膜和 5 盒凝膠。
但是,當大家費盡千辛萬苦湊單滿減之後,發現膠原炮一代産品在山姆線下隻賣 2999,直接便宜了 1600 塊錢。
通過大量的贈品,覓光擡高了大家對于價格的預期。但是盡管線下沒有贈品,線上這些所謂的贈品,也湊不上這 1600 元的差價。
而且距離一代産品推出時隔不到幾個月,覓光就推出了二代産品,隻要 4000 出頭,還送美眼儀、10 盒面膜和 5 盒凝膠。如果一代産品想要換新,各個平台的換新價格也是從一千三到一千八不等。
在線上買了一代産品的,可以說是純純的 " 韭菜 "。
但是山姆和線上産品這樣巨大的差價,也讓人們不由得思考,曾經習以爲常的 " 線上更便宜 " 是什麽時候開始逆轉了呢?
和山姆同樣采取會員店模式的盒馬也開啓了 " 線上線下不同價 " 的改革。
在盒馬的線下店鋪,不少商品已經都貼上了 " 線下專享價 " 的标簽,價格相比線上 APP 的價格都下降了 20% 左右。
盒馬 CEO 侯毅還爲此發了個朋友圈,解釋盒馬線上線下不同價是因爲線上有很高的配送成本,線下成本低,線下的價格比線上低才是合理的。
但過往,大家的說法可是,線下有租金有水電還有人力成本,所以線下更貴才是正常的。
隻能說,大人,時代變了。
二
越來越貴的不隻是電商,外賣、電影票、酒店,線上的價格都已經回不去了。
在許多商超、便利店,線上的價格都要比線下貴上一些。線下的大力度優惠活動,諸如 " 多 1 元加 1 件 ",到線上就縮水成了 " 第二件半價 "。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不少線下餐飲店中,這些店鋪的外賣價格往往都比堂食價格高三到五塊不等。
還有一些線下商超,通過不同包裝來區分線上和線下的産品。線下的實惠大包裝,在線上平台根本不售賣。
平心而論,線上貴過線下的主要還是集中于傳統商超和便利店,不少店鋪仍舊實行的是 " 線上線下同價 "。但是就算價格本身沒有變動,外賣的商品往往有打包費、餐盒費等各種收費,多買一件,就要加上一兩塊錢。
這樣的漲價已經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隻要你通過平台進行訂購,就免不了被平台 " 宰 " 上一刀。
早在今年 2 月,就有不少人觀看春節檔電影時發現,在線上訂購的票價,跟票面價格相距甚遠,當中往往包含着并不大但也不容忽視的 " 服務費 "。
而在最近過去的國慶假期,又有浙江麗水一家民宿的老闆爆料,民宿裏 680 元一晚的房間,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網絡訂票平台強制改成了 2780 元一晚,并且怎麽操作都沒辦法回到原來的價格。
越來越多人發現,在不少酒店現場預訂,店員幫忙操作之下,會比線上滿減、攻略更加便宜。
甚至于在傳統的商場購物時,拿着線上的價格到線下詢問,不少店員也會積極地回應你," 這個價格我們是可以給到的 ",順便還送你一些贈品。
盡管這樣的事情還沒有泛濫到普遍,但是這類事件的問題在于,這和大多數人想象中的 " 線上更優惠 " 的情況是相悖的。
因爲在線下開店,需要物業費、水電費還有人工費,加在一起,相比環節更少的線上店鋪,價格高其實情有可原,也是大家默認的規則。
電商發展之初,也是以 " 價格戰 " 摧枯拉朽般擊垮了線下生态。
但當線上生态拓展到現在,平台不再補貼商家入駐,騎手、物流、倉儲的成本逐漸上升,線上店鋪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成本。
拿外賣平台來說,有時候平台會給消費者一些補貼、提供各種優惠券,但這些幾乎都是商家自己補貼。
如果商家想要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不低于直接線下點餐的價格,再減去參與平台活動和支付騎手費用的成本,那就隻能提高價格。
平台抽成、騎手配送甚至流量投放,都給原本簡單的餐食,增加了更多的成本。
近幾年來,已經有不少外賣商家吐槽,一單 20 幾塊的外賣,除去用戶紅包、平台抽成以及騎手配送費,最後到手可能不到十塊錢,就這還要排除本身餐品制作的成本。
圖源網絡,20 元訂單,商家到手僅 4 元
可以說,這不是在 " 抽成 ",而是在 " 抽血 "。
對于一些客單價低的餐飲店,如果配送距離太遠,承擔的配送費太高,甚至可能會送一單賠一單,這也導緻不少商家隻能把配送範圍逐漸縮小,省下一些配送費。
而在其他類型的線上平台,包括電商、OTA 等,除了本身入駐的費用,引入流量成爲了成本中最大的大頭。
随着平台競争日漸激烈,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2021 财年,阿裏獲客成本爲 477 元,京東爲 384 元,而拼多多獲客成本爲 578 元。而 2022 年,阿裏的獲客成本就已經增加到了 1302 元,其餘幾家主流電商平台的平均獲客成本也都在 800 元上下。
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線上成本不高、線上平台不賺錢,爲什麽會有那麽多人對互聯網趨之若鹜,又怎麽會捧出那麽多富豪和千億市值的公司呢?
平台對流量的管控越來越嚴格,商家之間流量競争越來越激烈,投放成本越來越高,越來越多需要宣傳的線上平台,越來越多需要投放的成本。
線上品牌,反而舉步維艱。
在這樣高昂的線上成本下,線下反而顯得更加簡單和直接,進而逐漸變得低價。
結語
既然電商的興起一部分是因爲 " 價格戰 ",那麽當線上價格逐漸高過線下,線下經濟會複興嗎?
實際上,線上貴過線下,并不是短時間出現的現象,而是近幾年一直持續的趨勢,但是湧向線上的人仍舊越來越多。
相比出門上街購物挑選,挑選完之後還要自己拎着東西回家,很多人可能更願意躺在家裏,等着外賣送上門。
同樣地,盡管不少線下店鋪,包括服裝等,可以讓消費者直接試穿、感受商品,但是線上可以直接配送,退換更爲便捷,比價更爲方便,促銷活動也更多。
現在還在逛線下店的人,更多的都是在滿意之後默默拍下照片或者貨号,上網搜了同款之後等待打折。
是線下的服務還不夠好嗎?
沃爾瑪也曾向線上靠攏,買夠一定金額可以送貨上門,然而這項服務并沒有引起大的反響。
因爲這跟線下的屬性是相違背的,會不怕麻煩到線下選購的人,大多也不會介意自己提着東西回家。畢竟大家到線下購物的預期就是,到離家不算太遠的地方逛街,買一些自己能夠有餘力推着或者提着逛街的東西。
因此,盡管有人說,線上業态的發展在促進線下也變得更好,但是線上服務對于線下的沖擊是不可逆的。
真正的問題在于,線上服務在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之後,便頭也不回地紮入了漲價的大軍。
被消費者 " 寵壞 " 的平台,最終也對消費者亮出了 " 鐮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