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FP)
宋馥李 / 文 當 8 天長假和 7 天上班的大循環結束,選擇黃金周出遊的人,感覺可能隻有一個字:累!
剛剛結束的中秋國慶黃金周,中國人的消費成績單杠杠的:相關電商平台的全國服務零售日均消費,較 2019 年同期增長 153%;全國鐵路單日旅客發送量創曆史新高,曆史上首次突破 2000 萬人次,國慶黃金周累計發送旅客 1.95 億人次。
中國實施黃金周 25 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想要走出家門,領略别處的風景,這本身就蘊藏着巨大的消費潛能。1999 年,中國第一個國慶黃金周,全國出遊人數 2800 萬人次,假日旅遊自此熱潮湧動,而 2023 年的中秋國慶 " 黃金周 ",全國出遊人數經統計爲 8.26 億人次。從 2800 萬到 8.26 億,這毫無疑問是一個爆發式增長。
今年長假第一天,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這份文件強調,要進一步滿足人民群衆美好生活需要,發揮旅遊業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數據是傲嬌的,形勢是不錯的,數據反映出來的消費韌性和消費預期,爲我們導向了一個光明的前景。
但黃金周出遊,注定是一次付諸 " 智慧和勇氣 " 的行動:人們像擰緊了發條一樣沖進高鐵站、擠進景區、搶訂客房,排隊就餐……而之後的 " 超長待機 " 七天班,也是這個黃金周大循環的一部分,形如一次體力和耐力的大考。
我相信,8.26 億人次出遊并非峰值,更多的中國人想要走出家門,遊玩度假,這種被壓抑的需求,仍有巨大的空間有待釋放。隻是,在 25 年的黃金周之後,在時間和空間上高度集聚的出遊、度假和消費行動,是不是也到了該調整和完善的時候了?
回到原點,黃金周調休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有較充裕的時間安排出遊,其目的和本質是 " 休息 ",當越來越多的人用 " 緊張和過勞 " 來總結長假時,黃金周似乎已經逐漸悖離了初衷。
解決的方案,其實早在多年前就讨論過,怎樣錯峰安排假日,怎樣争取更多的休息日,年輕一代有更鮮明的主張,甚至也有了解決辦法,諸如落實帶薪休假,增加休假天數等。正如一些網友喊出的:勞動最光榮,休假也偉大。
而從黃金周的變化趨向來看,很多遊客選擇空間上的 " 錯峰 ",一些人選擇出境遊,還有一些人奔赴三四線城市或不太熱門的景區。
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14 億人的春夏秋冬,960 多萬平方的國土面積,海量的文旅資源,我們有龐大的錯峰餘地,來滿足自身的出遊願望,制度性落實帶薪休假,适度增加假日數量,把選擇權更多地交給遊客、交給市場主體,恐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
走出家門去旅行,已經是中國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無須再引導和刺激。而避免一個過勞的黃金周,這個 "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也應該被滿足,也可以被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