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新聞媒體報道,本田汽車決定削減中國合資企業——廣汽本田公司約 900 名合約工。
" 在中國,純電動汽車(EV)等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高漲。主推發動機車的本田汽車,銷量正在不斷減少,目前(本田汽車)正在實施生産調整,随之決定裁撤在廣州市内工廠從事汽車組裝工作的派遣員工。" 上述報道表示。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 10 月,本田中國終端銷量約 13 萬輛,環比增長 18.93%,同比增長 22.9%,爲年内最佳成績。不過,自今年 5 月起,本田中國已不再公布兩家合資公司的具體月銷量數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41N1253210097
" 所謂‘廣汽本田裁員’是外界的錯誤解讀,廣汽本田并沒有裁員,隻是終止了與勞務派遣公司的協議,并對勞務派遣人員依法依規、及時地提供了經濟補償,有關裁員的消息爲不實消息。"12 月 4 日,廣汽本田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對應生産的階段性人員調整,對廣汽本田産線,以及新能源、智能化戰略推進均不會産生影響。
日系車企遭遇寒潮
事實上,本田汽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隻是日系品牌在華遇冷的縮影。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 10 月,國内日系品牌零售份額爲 17.7%,同比下降 1.2 個百分點,較 2020 年 24.1% 的市場份額降低了 6.4 個百分點。而自主品牌則借助新能源的優勢迅速占領市場,今年 10 月自主品牌國内市場占有率近 60%。
" 日系車一直在堅持混合動力的技術路徑,押寶在中國新能源補貼退坡之後,混合動力車型可以大行其道,但中國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各項福利還沒有完全退坡,而且日系車的混合動力車型無法申請新能源牌照,這些原因都導緻了日系車在新能源車市場銷量表現不佳。"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向記者談到了日系車陷入困境的原因。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裴健如攝(資料圖)
有觀點認爲,如果日系車電動産品加速導入,未來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有望再度提升。這樣的觀點是以日系車此前在 SUV 領域的表現作爲參照。之前,日系等合資車企雖然前期導入 SUV 車型緩慢,但是發力之後仍打造了 C-RV、奇駿、逍客等多款熱銷 SUV 車型。
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電動車跟燃油車一樣,都是不斷積累的産物,也就是說産業技術的突破、性能的把控都需要長期的數據和技術積累。在燃油車方面,日系車積累時間很長,但在新能源車方面,日系車積累時間很短。這就導緻日系車很難在積累不多的情況下突破中國(品牌新能源)車的水平。" 崔東樹說。
" 裁員寒潮 " 席卷汽車業
事實上,今年以來," 裁員寒潮 " 正在席卷汽車業。
今年 7 月,廣汽豐田曾被曝出因 " 價格戰壓力 " 和 " 新車銷量下滑 " 等市場行情波動,對勞務派遣性質員工進行階段性人員調整;今年 11 月,奇瑞捷豹路虎官微發布消息稱,對部分人員進行了崗位優化,調整比例低于全體員工總數的 3%。而今年 5 月,福特中國開始裁員,人數同樣超過千人,旨在 " 打造一個更加精簡、靈活的組織結構 ",以應對市場變化。前不久,大衆汽車集團高層在内部會議上表示,将通過部分退休或提前退休的協議來實現裁員,推翻了此前 "2029 年前不裁員 " 的承諾。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建攝(資料圖)
此外,蔚來、高合汽車、Lucid 等一衆新造車企業也紛紛傳出人員精簡計劃,甚至奧托立夫、安森美、固特異、佛瑞亞等汽車供應鏈企業也相繼有裁員動作,力求瘦身。
" 不在‘冬天’做好調整,就很難去迎接一個明媚的‘春天’。随着全球汽車産業的繼續優化和重塑,相信還會有一些車企加入到裁員的大潮中。"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張君毅認爲,疫情幾年對全球經濟的傷害餘波還在,在緩慢複蘇的過程中,汽車銷量并未快速恢複增長态勢,加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沖擊、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塑,即便是國際巨頭也壓力倍增。
陣痛期内,跨國車企加速轉型
面對行業變革,車企以 " 瘦身 " 降本或能短暫抑制陣痛,但從長遠來看,加速轉型,實現 " 開源 " 才是關鍵。基于此,豐田、本田、大衆、日産等跨國車企都明顯加快了轉型腳步。
以本田汽車爲例,今年 4 月 1 日起,本田開始實施新組織運營體制。新組織運營體制變化的重點包括新設電動事業開發本部、重編地域本部組織體制,以及重編企業領域組織體制三大方面。本田方面表示,此次體制變更,是爲面向電動化時代,進一步強化在中國生産領域的戰略運營體制。
其中,廣汽本田在 2027 年以後将不再投放新的純燃油車型,其首個零碳電動化工廠将在 2024 年竣工投産,年産能約 12 萬輛。在産品層面,廣汽本田也在重新定位産品體系,不僅旗下主力車型皓影、雅閣紛紛推出更受國内市場青睐的 PHEV 車型,價格上也在瞄準 " 油電同價 ",以提升市場競争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孔澤思攝(資料圖)
爲了更好地适應中國市場,今年 8 月,豐田位于常熟的研發基地 " 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 " 正式更名爲 " 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IEM by TOYOTA" ) ,并将中國現有三個合資研發公司的資源融合至 IEM by TOYOTA 主導的開發項目中,形成一體化研發體制,優勢互補。這意味着豐田在中國市場的研發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中國業務在豐田全球業務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程度進一步升級,中國市場再度成爲豐田最核心的戰略要地。
大衆汽車集團則重點提出 " 在中國,爲中國 " 的解決方案。據悉,目前大衆汽車集團已在中國地區建設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将通過 100% 本土化開發提高盈利能力和競争力,成本将節省約 30%。記者還從大衆汽車集團方面了解到,在中國設立的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日後将進行自主決策,流程上将節省與德國總部的溝通成本。
除加深現地化研發生态外,合資、跨國車企在燃油車市場積累的龐大用戶基盤,或許也将提升其轉型效率。如廣汽本田的累計産銷量已達到千萬輛級,在 2023 廣汽本田躁夢節上,廣汽本田将經典内燃機車型與純電新車同台,意圖将燃油時代的品牌積澱和粉絲基盤活用至新能源時代;北京現代最新發布的 "2025 向新計劃 " 中,也将 1100 萬用戶基盤視爲其轉戰新能源市場的重要增量抓手。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顔景輝向記者表示," 燃油車企、外資車企布局中國市場,離不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智能網聯化發展勢頭難擋,燃油車企開發中國市場背後看中的是巨大的市場增量。"
你怎麽看待車企又一次的 " 裁員寒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