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程維妙 林秋彤
編 輯丨周炎炎
2025 年以來,各地省聯社改革進程加快。江蘇農商聯合銀行、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河南農商銀行先後獲批籌建,截至 2 月 28 日,其中後兩家已正式成立,距離獲批籌建僅一個月左右。
實際上,本輪省聯社改革自 2022 年啓動以來,多地開啓 " 賽跑 " 模式,目前,浙江、山西、遼甯、四川、廣西、海南、河南等 10 個省份的省級聯社改革已獲批或落地。此外,多個省級聯社改革路徑已明晰。其中多地農信機構資産總額超過萬億元,因此新設機構也被稱爲新 " 萬億銀行 "。

省聯社改革是農信社改革的延續,在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提升省内農信機構金融服務效能、推動風險化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 月 23 日,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發布,要求堅持農村中小銀行支農支小定位," 一省一策 " 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這已是中央一号文件連續第六年強調農信社改革。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當前改革還有很多工作處于探索階段,需要在風險化解與基層服務間尋得平衡。
多地籌建提速
" 我們門頭的銀行牌子已經換了,現在是河南農商銀行的一家支行,業務沒變,也不用換卡。" 在河南農商銀行開業次日(2 月 27 日),3 家被合并的銀行員工均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2 月 26 日,河南農商銀行舉行開業儀式。該行同日公告稱,經監管批準,原河南農商聯合銀行和鄭州農商行、榮陽利豐村鎮銀行等共 25 家機構,以新設合并方式組建河南農商銀行。河南農商銀行将承繼 25 家機構全部資産、負債、業務和人員等一切權利義務,此前所有賬戶和業務合同、服務等均不變。河南農商銀行是在 1 月 24 日獲得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複籌建的,至今僅一個多月。
從獲批籌建到成立,時間更短的是江西農商聯合銀行。1 月 20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批複,同意籌建江西農商聯合銀行,并要求自批複之日起 6 個月内完成籌建工作。不到一個月,2 月 18 日,江西農商聯合銀行正式成立,成爲 2025 年全國首個挂牌的省級農商聯合銀行。
于 1 月 2 日獲金融監管總局批複籌建的江蘇農商聯合銀行也有最新進展,2 月 27 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通知稱,經省委、省政府同意,決定組建江蘇農村商業聯合銀行。
還有更多省級農商行或農商聯合銀行在排隊 " 候場 "。金融監管總局今年初披露的 2024 年工作綜述顯示,新疆組建全區統一法人農商銀行的方案已獲批。内蒙古将把全區 120 家地方法人銀行合并組建成自治區級統一法人農商行,預計 2025 年底前設立登記。此外,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不同程度披露了農信改革計劃,以貴州爲例,已連續兩年提到将組建貴州農商聯合銀行。
實際上,本輪省聯社改革自 2022 年啓動以來,步伐一直較快。擁有 82 家縣級法人行社的浙江農商聯合銀行,108 個基層行的山西農商聯合銀行,31 家農商行和農信社組建的遼甯省農商行等相繼挂牌。截至目前,改革模式獲批或落地的省份有 10 個,包括浙江、山西、遼甯、四川、廣西、海南等,其中多地農信機構資産總額超過萬億元,因此新設的省級農商行或農商聯合銀行也被稱爲新 " 萬億銀行 "。
根據各地披露的最新數據,例如江蘇全省農商行系統 2023 年末資産總額已達 4.4 萬億元、四川農商銀行系統截至 2024 年末擁有 2.4 萬億元資産規模、河南農商聯合銀行 2024 年末資産總額達 2.58 萬億元、廣西農商聯合銀行 2024 年末總資産達 1.37 萬億元。
"因爲很多農信機構下沉到縣鎮村,吸收的存款規模很可觀,我們整個系統的存款規模與工農中建四大行省級分行存款規模總和相當。" 華北一家省聯社原分社主任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改革 " 多面開花 "
在本輪省聯社改革啓動前,監管部門定調,按照因地制宜、" 一省一策 " 的原則定制省級聯社改革方案。目前呈現出的改革 " 多面開花 "。
從改革路徑看,主要有聯合銀行模式、統一法人模式(省級農商銀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金融服務公司模式。多數采用前兩種,例如遼甯、海南采用了省級農商行的統一法人模式,浙江、山西、四川、廣西選擇了農商聯合銀行的兩級法人模式。
農商聯合銀行與農商銀行,名稱上僅兩字之差,法人結構上卻有着根本不同。" 省級農商聯合銀行 " 模式有兩級法人,即在成立新一級獨立法人的同時,保有下轄各家銀行的獨立法人地位,也被稱爲 " 大平台 + 小法人 " 結構。" 省級農商行 " 的模式僅保留唯一的省級獨立法人地位,在集中配置資源、提升經營管理合力、打造品牌形象等方面更具優勢。
" 農商聯合銀行模式的優勢是改革成本較低,保留地方靈活性,貼近縣域經濟需求。有助于平穩過渡,避免短期内大規模整合帶來的震蕩,适合業務成熟、風險分散的地區,改革阻力較小。劣勢是保留二級法人可能導緻管理權責不清,省聯社行政幹預仍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下級機構自主性,且改革初期成員機構之間如何互爲支撐、協調利益,也是現實挑戰,可能導緻風險分散程度不足。" 一位江西金融系統人士對記者表示。
除了區域經濟水平、機構存量風險、農信系統中有無綜合實力較強機構等,省聯社改革的路徑選擇還要考慮很多因素。
海南農商銀行董事長李曉剛于 2024 年 5 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起初在鞏固縣域法人行社基礎之上,拟采取 "1+N" 模式,即組建海南農商銀行再控股全省保留的 N 家法人行社。但考慮到海南特殊省情,以及建設自由貿易港、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提升農信社風險防控能力等自身實際需要,改革模式最終選擇了由 "1+N" 模式向 " 統一法人 " 模式轉變。
" 海南農信組織人員先後赴多地學習,改革方案數易其稿。" 李曉剛回憶稱。
在股權結構方面,目前除浙江農商聯合銀行維持 " 下參上 " 的股權結構外,其他省聯社在改制後,大股東多爲各省财政廳或省内國企,且大股東持股比例相對較大、擁有較強控制權。
由于情況複雜,多地農信系統深化改革采取 " 分步走 " 策略,且改革不僅限于省級層面。比如河南省農商行 2023 年先選擇了成立河南農商聯合銀行,2024 年 " 變道 ",将河南農商聯合銀行與鄭州農商行等 24 家法人機構以新設合并方式組建河南農商銀行。
新疆、四川、安徽、雲南等地還在穩步推進組建、籌建地市統一法人農商行。其中,新疆是在南疆四地州統一法人農商行籌建完成的基礎上,推進統一法人模式的全區農信改革,組建新疆農商銀行;四川則是在省級農商聯合銀行開業後,繼續完成達州、南充兩家地市統一法人農商行籌建開業,并推進形成 " 省投市、市投縣 " 的股權治理結構,即省農商聯合銀行參股各地市農商行,地市農商行入股當地縣級農商行。
廣西農商聯合銀行董事長羅軍稱,推進組建地市級農商行将是未來進一步深化市縣農合機構改革的重要手段,整合重組工作遵守 " 先易後難、穩妥推進 "" 先試點、再推廣 " 的原則。
農信改革曆程曲折
不難看出,省聯社改革面臨的格局複雜,這與曆史包袱有關。實際上,省聯社改革是農信社改革的延續,自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農信社改革已經曆多個階段。
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最初是一個不以盈利爲目标的資金互助組織,改革開放後,向合作金融組織方向轉變。上世紀 90 年代,随着四大行股份化改造,經營網點逐漸從農村撤離,農村信用社爲争搶農村市場,進一步向商業化方向發展。但當時的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存在較大問題,風險防範不到位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數據顯示,在 2003 年改革前夕,除上海市外,農村信用社處于全行業虧損狀态,資不抵債的信用社超過 60%。
同一時期的城市信用社也面臨相似的拐點。
" 那時我們市的城市信用社資産也是負數,出了很大風險,處理起來非常困難,最後退出市場了。" 一位曾在華中某市擔任過市長助理的現金融業人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亦有公開資料顯示,城信社自 1985 年誕生至 1994 年末飙升至約 5200 家,不良率也大幅飙升。1995 年,國務院發布通知,由央行主導将全國的城信社整合爲城市合作銀行,後又陸續更名爲城市商業銀行。
農信社改革緊随其後。2003 年 6 月,國務院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選擇 8 省(市)開展試點,各地紛紛建立省級聯社。央行同時發行專項票據,置換不良貸款。農信社資産質量顯著改善,不良貸款比例從 2002 年底的 36.9%下降至 2006 年末的 11.6%。
2010 年,原銀監會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權改造的指導意見》,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總體改制爲股份制金融企業,改制後的農信社成爲合作銀行或農商行。新一輪改革序幕拉開,農信社開始全面向商業化方向轉型,現在的許多農商行都脫胎于此。
不過改制中仍有不少難題。
農信系統遍布在全國 20 多個省份,數量龐大。即便近年呈下降趨勢,根據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名單,截至 2024 年 6 月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仍分别達 1577 家、23 家、483 家,在全國 4425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占比近半。
" 農信的整合繁複,牽一發而動全身。" 有監管人士曾表示,農信改革不僅關乎上千家中小銀行,還涉及地方政府,以及農村金融體系的變革。
一位資深金融業人士也對本報記者稱,此前很多農信機構并入省聯社,多是人員、資産并表,實際的人事權還是以各地市的組織部門爲準,在一些地方就會有權力尋租空間。另一方面,許多農信機構股東數量過于龐大,可能有幾百甚至上千個股東,都是民營企業或個人,股權梳理起來比較棘手。
功能重構與平衡
" 受到技術發展、綜合金融服務需求增加、産業集中化趨勢下出現的金融機構過剩等外部因素影響,以及息差縮窄下經營壓力加大、不良走高等内部因素影響,中小農商行的整合是大勢所趨,可以整合現有資源形成業務合力,同時需要重構農信機構功能。" 前述江西金融系統人士表示。
從本輪省聯社改制方向來看,監管部門明确将省聯社定位爲 " 産權清晰、權責明确、管理規範的金融企業 ",期望通過 " 明晰功能定位、規範履職行爲,增強兩級法人之間的經濟聯系 " 等方式,來打造 " 統分結合、多級經營、功能互補、治理有效的農信社體系 "。
" 這意味着,各省聯社本次改革的重點在于梳理省聯社股權結構、規範公司治理體系、厘清與下屬行社業務分工、明确省聯社重點業務範圍等。" 興業研究團隊稱。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新 " 萬億銀行 " 排隊登場,多地還進行了增資、剝離不良、反腐等一系列動作,一邊化解曆史包袱,一邊理順管理體制、提升專業化治理能力。
在資本補充方面,2023 年底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 " 拓寬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 ",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以及化解部分機構存量風險。例如改制後的四川農商聯合銀行注冊資本由 3000 萬元飙升至 220 億元,來自省級及 21 個市(州)的 34 家國有企業成爲該行股東;河南省财政廳發行規模 282 億元、期限十年的專項債,爲河南省内 26 家中小銀行提供資本補充,包括 19 家農商行和 7 家農信社。
剝離不良方面,海南市縣行社采取清收一批、轉讓一批、核銷一批、重組一批等方式,控新降舊化解不良;同時通過結構化不良貸款反委托交易模式,與資産公司開展合作,對部分不良貸款實施剝離處理,爲海南農商銀行減壓降負。
此外,監管部門一直加強對農信系統的監管執法力度。業内人士認爲,通過省聯社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治理方式可以有效減少系統内腐敗,促使省聯社從 " 行政管理 " 向 " 專業化治理 " 轉變。
多地農信系統今年初召開的工作會議透露了加大服務實體經濟、深化農信系統功能的計劃。對于省聯社改革的後續發展,多位受訪人士認爲,目前一些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需要在風險化解與基層服務間尋得平衡。
" 确保金融業務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前述曾擔任過市長助理的金融業人士稱,農信機構合爲一家銀行後,要警惕權限上收、不再發揮下沉作用,還有統一授信,隻做大客戶、不做小客戶等可能出現的問題。
另有受訪人士稱,機構高速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積累一定風險,要正視這些問題。我國在實施類似策略時一直有很好的掌控,從而保證風險可控。此外,需要足夠時間來整合和重整資産,徐徐圖之,不能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