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出手,不存在翻車的可能。
最近就有一部年代劇悄無聲息的熱播了,沒有任何宣傳與預熱,直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
收視率如今更是破 2,算是繼《狂飙》之後,一家老小都能追的好劇了。
該劇主打的就是「真實」。
有着濃濃的生活氣息,幾乎複刻上世紀 80 年代的生活細節。
" 每一個點,基本都能在長輩們的生活裏找到。"
有人覺得這部劇是中國版《請回答 1988》,或是輕松版的《人世間》,更有人看到了經典年代劇《父母愛情》的影子。
它就是最新上線的——
《我們的日子》
光看海報就能知道,本片實實在在的是一部年代劇。
而這次的女主也頗有韻味,一上來就讓人期待滿滿,有安傑那味兒了。
她叫劉淑霞(李小冉飾演),是廠子裏的會計,工作與普通工人不一樣,不需要下車間,是坐辦公室的。
而她也有廠子裏的女人不同,她很小資,很有情調。
沒事兒就愛喝咖啡,讀詩,陶冶情操。
隻可惜,她空有一腔情調,卻嫁給了鋼鐵直男,轉業軍人王憲平(李乃文飾演),那些傷春悲秋注定得不到回應。
她跟他談文學,他隻覺得她矯情。
作爲一個頂級大直男,他不懂什麽詩,隻知道咖啡難喝,味道跟刷鍋水差不多。
劉淑霞眼裏的格調,他更是不懂。
甚至随口就是一句名言:格調就是用格子布啊。
兩人生活習慣完全不同,比如吃飯吧唧嘴,多少年了依舊改不過來。
這一幕像極了《父母愛情》裏的安傑與江德福。
一個小資,一個粗糙,縱使人生信仰,生活習慣天差地别,可依舊吵吵鬧鬧,恩恩愛愛相守了一輩子。
在《我們的日子》裏同樣也是,王憲平嘴上雖然直男了點,在生活情趣方面也滿足不了淑霞的品味,格調。
但是他打心眼裏愛她。
原本兩人是打算生七個孩子的。
老大名字叫王明中,老二叫王明華,老三叫王明人 ········· 生夠七個,這樣就可以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
隻可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誰也沒能想到,淑霞在生二胎的時候,居然難産,半條命都差點沒了。
衆所周知,生孩子的戲份最考驗女演員的演技,李小冉這次交的答卷不錯,難産的戲份讓人看得很揪心,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到那份疼痛。
她疼的淚水和汗水糊了一臉,真實的讓人一秒就能入戲。
聽到媳婦的叫聲,在産房外焦急等待的王憲平是心急如焚,甚至直接闖到了産房。
當淑霞平安生産後,在讨論老三的時候,憲平直接就說了一句:
咱不生了,這次真的吓死我了。
是的,他雖然不懂詩歌,不懂情調,不懂浪漫,但是他真的愛她,用實際行動在證明。
隻要自己老婆平安,比什麽都強。
這就是普通人的愛情故事,明明答應老婆生二胎用小轎車護送,可真到生孩子的那一刻,迎接她的隻有鋪着褥子的平闆車。
作爲一個天生浪漫主義的人,她曾幻想着坐在車裏聽着她最喜歡的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可現實卻并非如此,丈夫競選科長失敗,隻能眼睜睜的看着新晉科長的老婆坐着小轎車,自己隻能躺着平闆車上。
平闆車的事,我記恨你一輩子。
是啊,多麽現實的台詞,其實在生活中,有太多夫妻或者情侶說過類似的狠話了。
正如網友而言:
記得我媽也是跟我爸說過類似的話,但是風風雨雨幾十年,兩個人的感情現在比我家的水泥磚還要堅硬 ····· 這就是生活嗎?(笑
真實,質樸,是看本片最多的一個評價了。
有人說,雖然講的是以前的故事,但是質感十分高級,濾鏡調色也很舒适,算是制作比較精良的一部劇了。
在《我們的日子》裏,有太多曾經生活過的熟悉場景。
屋外斑駁的紅磚瓦房,戶與戶之間緊挨着,屋内淡黃色的木門和格子窗,鋪了桌布的飯桌,上了鎖的老式抽屜。
那些老物件都成爲了,一種永久的記憶。
劇組能夠盡自己最大努力去還原記憶,甚至是 90% 以上去實景拍攝。
這在廠長看來,其實都是表皮,真正打動人心的是内裏,是演出了我們小時候童年經曆過的情節,這樣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比如看電視這一幕,可以說是 80,90 後的日常。
小時候,但凡電視出現故障,那最忙的絕對是小朋友。
搬梯子,轉天線,調頻道 ... 可以說是那個年代每個小朋友信手拈來的操作。
而本片最令人驚喜的是,不光描寫大人們的愛情,就連小朋友的戲份也拍的十分動人。
劇裏淑霞的女兒雪花,和隔壁鄰居家的小孩兒東方宏,兩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在同一個病房。
他們從小一起上學,一起放學 ......
他們,沒有一天分開過。
她說,她要保護他一輩子。
孩子們的友誼不比大人們的愛情故事遜色,當雪花得了水痘,被關在屋子裏的時候。
東方宏隔着玻璃窗和她聊天,痛哭,訴說着對雪花的思念。
而她隔着玻璃窗給東方弘擦眼淚。
這一幕,絕了。
落日的餘晖,兩個稚嫩的孩童,再加上一張哭泣的臉,一張微笑的臉。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愛情,友情,街坊鄰居間也是充滿的人情味兒。
《我們的日子》講述的就是在那個時代下,每個普通人之間的故事,或大或小或吵鬧,互相串門,閑聊唠嗑。
那個年代的人有多質樸?
廠長至今都忘不了那一幕,姥姥賭氣離家出走,去鄰居家裏借錢,鄰居李大娘二話不說就讓姥姥往自己兜裏拿,還問夠不夠 ·····
這一舉動多少讓人有些淚目,那個時候的人多麽真誠,毫無戒備心,人與人的交流也都是特實誠。
有人說,該片太瑣碎,劇情過于雞毛蒜皮,很真實,就是有點絮叨。
但說實在的,這不就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嘛。
正如編劇娟子而言:
老百姓就是過着這種普通的日子,早晨起來做飯,上班堵車,爲了加薪,因爲體檢出了點問題而憂心煩惱。
我覺得這些自家事兒就是我們的日子,真實的日子。
生活不就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堆集在一起,而父母恩愛,兒女繞膝,這不就是最美好的日子嘛。
《我們的日子》好看,則正來自于它的溫柔和細水長流,接地氣也更打動人心。
縱觀國産劇發展數十年來,年代劇雖然常演常新,但至今也就是《金婚》《父母愛情》《人世間》等幾部精品流傳于世。
究其根源,大量年代劇空有年代,真情實感卻有所匮乏。
所以,真誠就是永遠的必殺技。
隻要真實,發自内心的去創作,那這部劇就差不了。
劇中有句台詞,廠長印象深刻:
" 姥姥經常說,人活一輩子,好事來了,不要欣喜若狂。
壞事來了,不要絕望悲傷。
過日子,過日子,過的就是一個過程。"
這何嘗不是告誡我們每個人的至理真言,生活就是一個過程。
每個人把日子過好了,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