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闆日報》10 月 14 日訊(編輯 鄭遠方)本周小米汽車密集傳出多項進展。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 13 日指出,小米汽車首款預計将在 2024 年發售,出貨量預估 5 萬 -6 萬部,關鍵賣點爲自動駕駛、軟體生态、800V 快充與動力配置,估計售價低于 30 萬人民币。若售價降至接近 25 萬元甚至低于這一價格,則出貨量或有上修空間。
其補充稱,華爲新問界 M7 銷售超預期,這也象征着國内電動車市場競争焦點已開始轉移至自動駕駛、軟件、營銷與渠道,此新競争格局有利于小米進入汽車市場。長期來看,小米汽車有兩個獨特競争優勢:第一是與既有生态整合,包括操作系統、應用程式、手機與 IoT 等硬件;第二是銷售渠道遍及海外市場。
針對 2024 年這一時點,小米已多次重申 2024 年上半年量産目标。近日還有媒體報道稱小米汽車目前有多代平台在研發推進,一代平台将于 2024 年上市,二代平台計劃于 2025 年推出,增程車的推出節點可能在二代平台之後。小米招聘官網也顯示,小米正在招聘增程系統設計開發工程師等人才。
另有 13 日媒體消息稱,受限于産能因素,10 月小米汽車開始接洽北汽藍谷和華晨汽車等,商讨 SUV 車型代工。小米汽車與北汽之間的合作推進得更深,雙方均有意向進入更深一步的洽談。不過,具體的合作形式仍舊未知。
▌造車目标全球第五
如今距雷軍首次宣布小米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已過去兩年多。
在汽車這一新賽道上,小米似乎秉持了在手機市場的打法——雷軍曾承諾小米手機硬件純利潤不會超過 5%,而在造車上,有媒體消息稱,小米汽車在硬件上的利潤率将會低于 1%,主要靠軟件服務及生态服務實現營利。
小米集團今年 8 月公布的财報顯示,二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投入達 14 億元。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透露,小米汽車已結束夏測,進展超出預期,維持 2024 年上半年量産目标不變。另外,小米是抱着未來進入全球前五的目标來做汽車的長期布局,做全棧自研,還自建汽車工廠,因此實際現金流投入高于披露的數字。
那麽,小米自建的汽車工廠進度如何?
8 月 23 日,北京市工程建設招标投标交易系統顯示,北京亦莊新城小米智能制造産業基地項目(一期)配套環景路(新南區南街 - 辛四路)道路及市政工程(勘察)招标公告發布。這也預示着,小米工廠一期工程已進入到竣工收尾階段。
按照此前規劃,小米汽車工廠分爲兩期建設:一期 2022 年 4 月開工,2023 年 6 月竣工,計劃年産能 15 萬輛;二期計劃 2024 年動工,2025 年完建。
9 月初又有報道稱,小米汽車正處于試生産階段,彼時這項工作開展不足一個月,小米每周生産大約 50 輛樣車,夜間工人很少。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車也已建立官方公衆号,認證主體爲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于 2021 年 11 月 18 日成立,天眼查顯示,公司法定代表人爲雷軍,注冊資本 10 億人民币;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資持股。
這并非是小米成立的第一家汽車公司。同年 9 月 1 日,小米公司發言人曾宣布,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注冊,注冊資金 100 億元人民币,法人代表也是雷軍;Xiaomi EV Limited 全資持股。
▌擴容 " 朋友圈 "
知識産權信息顯示,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已申請 500 餘項專利。
除了已經在手的數百項汽車相關專利之外,攜手合作、投資收購是小米作爲新晉造車者布局産業鏈、追趕 " 前人 " 的兩大手段。
小米已通過投資收購快速切入自動駕駛多個環節。激光雷達制造商禾賽科技、ADS/ADAS 供應商縱目科技、自動駕駛公司 Deep Motion、自動駕駛軟硬件集成系統廠商上海幾何夥伴等均獲小米投資入股 / 收購。
同時,小米也相繼投資了比亞迪半導體、瞻芯電子、燦芯半導體、裕太微電子、聚芯微電子、雲英谷科技等,布局自動駕駛核心的芯片。電池方面,蜂巢能源、贛鋒锂電也先後獲得小米投資。
另一方面,如上文提到的,小米已與華晨汽車集團、奇瑞汽車等幾家汽車制造商進行接洽。雷軍之前也親自拜訪了多位潛在供應商,不僅包括一汽、上汽、長安、東風等一衆傳統車企,更沒有錯過博世、甯德時代等上遊供應商。
如今,小米已完成了三電系統、視覺傳感器、激光雷達、芯片、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車載智能産品、智能座艙等造車核心領域的布局。長城證券指出,小米造車的優勢在于其具備良好的銷售渠道,從當前汽車市場的發展來看,新能源客戶的維護可能會比單純的賣車要重要。此外,手機産業積累下的供應鏈資源也是小米造車的優勢,這些都是小米當前所擁有的,以及後續會不斷擴大的優勢。
據《科創闆日報》不完全統計,A 股已有多家公司透露與小米汽車的合作 / 供應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