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竹裏
前兩天,這樣一則新聞火了:浙江義烏,一對 95 後小夫妻在義烏青口夜市經營小吃攤,一邊擺攤一邊直播,因生意爆火,每天 500 斤土豆和 250 斤豆腐甚至不夠賣,一晚收入高達 9000 多元。
該新聞在媒體上一發布,立刻引發全網熱議。媒體方面引導年輕人 " 脫下孔乙己的長衫 ",從事一些以前看不上的工作,可以理解,但網友的留言風向卻并未朝着預設方向發展,而是在感慨年輕人拼搏奮鬥之餘,變成了 " 建議讓相關部門去查稅 "。
難道,網友見不得擺攤小夫妻生活過得好嗎?都是孔乙己,相煎何太急?人家下了高台,脫了長衫,擺個小攤賺點辛苦錢,爲何還要被查稅?
三點疑問
筆者梳理了網友觀點,事實上,大家普遍觀點不是心裏 " 見不得他人好 ",而是見不得假。網友讓查稅,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想通過查稅來打假,年輕人反感的點,可能是爲鼓勵大家脫下長衫,不切實際地誇大一些個例。
有喜歡算賬的網友就拿起了算盤算了一算,根據小吃攤的營業銷售速度及單價,日入 9000 元确實不太現實。
如果按日營業額 9000 元計算,每份豆腐、土豆的單價是 9 元,那麽一晚上就得出餐 1000 份左右。夫婦倆每日工作 9 小時累計 540 分鍾,平均一分鍾就要出兩份餐。考慮到售賣現場既要烹制又要收費、打包等具體事情,一分鍾出兩份餐是不現實的。
針對這些争議," 土豆郎 " 趙慶書進行了及時回應,他表示,日入營業額及出餐速度都是真實的,沒有任何虛假成分。
第一個疑問:9000 多元的營業額是怎麽來的?趙慶書說,生意并非單獨由夫婦倆完成,攤位上還有兩名員工參與,平時的營業額在六七千元,視頻中的那天因爲電視台來錄節目,吸引了很多人,又是周末,比平時多賣了 2000 元左右。
第二個疑問:夫妻二人加工食品速度是否能跟上平均一分鍾出兩份餐?
趙慶書說,小吃車上有一個長 2.8 米寬 80 厘米的鐵闆,他們是一次性出餐而不是分開出餐,一個鐵闆一次性出餐 5 到 6 份,需要 2 分鍾左右。丹丹負責土豆、豆腐的烹饪,一名員工負責切豆腐,另外一名負責收款與打包,時間緊張但忙得過來。
第三個疑問:一天 500 斤的土豆能否在短時間内削完皮?趙慶書表示,兩個員工上午用兩個多小時把土豆皮削完,他下午花兩個多小時就能把土豆切完。大家都是熟練工,速度都不慢。
不具備普遍意義
雖然攤主趙慶書的解釋,回應了一些網友的疑問,但無法完全消解網友的困惑。一方面,網友建議查稅的疑問,要給予回應。網友的心理是,如果懷疑新聞是吹牛,那就讓稅務查個真假,如果根本沒有那麽大的收入,那麽,證明報道就是假的。如果查出來是真的,擺攤夫婦交稅也理所應當。
筆者也注意到,趙慶書夫婦 2015 年來到浙江,2016 年開始擺攤,嘗試過賣鹵菜、涼菜、烤冷面、手抓餅,也失敗過,後改賣土豆,從日入四五百到六七千元,兩人靠着勤勞雙手緻富,值得肯定。
但筆者以爲,這一極特殊的案例同樣不具備普遍意義,不具備說服力,應當歸于個例範疇,拿個例教育年輕人,就算真實,也很難赢得他們的認可,更何況一年 34 萬元攤位費,也不是随便一個年輕人能拿得出的。
按照趙慶書對于 " 日營業額 9000 餘元的淨利潤有多少 " 的回應,除掉食材成本大概 2000 元,兩名員工月工資 18000 元,攤位費一年 34 萬元,日營業額 9000 餘元的純利潤大約 5000 元。趙慶書還說,現在義烏一帶,部分地攤生意反而比門店火爆。他們夫婦倆已經通過做鐵闆生意買了車,但尚未買房。
苦難不值得歌頌,艱辛也不值得贊美。趙慶書坦言自己還在奮鬥的路上," 我去過很多地方,隻是一個過客,以後還想回山東定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