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20 日訊(編輯 俞琪)往年本會在炎炎夏日進入市場淡季的中藥今年卻一路狂飙。中藥材專業網站數據顯示,6 月以來當歸、黨參、沙苑子等多種中藥材出現大幅度的價格上漲且突破曆史高價。其中,25 個常用大宗藥材年漲幅超過 200%,雞骨草、細辛等個别品種年漲幅甚至達到 9-10 倍。
消息刺激下,啓迪藥業、康惠制藥、*ST 太安等多隻中藥股本周出現漲停,*ST 太安斬獲 7 連闆,股價自 6 月迄今累計最大漲幅爲 75%。
▌價格飙漲實際卻賣不動 A 股中藥上市公司陷入羅生門 成本壓力下的受害者還是炒作背後始作俑者?
根據光大證券研報中統計數據顯示,中藥材價格指數(綜合 200)平均 3-4 年一個運行周期。然而,當前中藥材的價格走勢在業内看來卻一反常态。有分析師指出,本輪周期已在高位運行了足足三年。更有從事中藥銷售的人士直言,二十多年,自己從未遇到過這麽大漲幅。
對于漲價背後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認爲,一部分出自行業本身周期以及部分地區高溫的影響,不過這些影響基本可控,理論上整體藥材缺口并不明顯。實際情況似乎也的确如此,據中國新聞 . 周刊報道,多家經銷商在采訪中透露,銷售情況實際并不順暢。例如甘草在往年行情好時銷量可一度超 100 噸,但上半年店中的銷量僅二三十噸。目前銷不出去的中藥材全都堆積在各地冷庫中,全國四大藥材市場和中藥材産地的冷庫基本都已被中藥材堆滿。
因此,更多資深從業者的看法是,價格暴漲背後是有囤積炒作之嫌。然而,對于背後炒作者的猜測,有媒體報道則指出,一些實力雄厚的集團資本,會直接将某些藥材的貨源壟斷,然後大肆炒作。中新經緯日前采訪獲悉,有業内人士認爲目前最大的炒作者就是各大藥企,同時也是本輪炒作最大的受益者。部分大型藥企往往有自己的種植基地,能夠消耗掉囤積的藥材,再加上現金流充裕,可以負擔炒作的資金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十三年前,中藥市場同樣迎來一場炒作盛宴,多種藥材價格翻了十幾倍不止。其中,ST 康美(康美藥業)在 2009 年進行大量囤貨,購入的三七占到市場總額 20% 以上,最後遭到發改委的提醒告誡。
不過,與上述觀點不同,有業内人士認爲,考慮本次注入的外來資金如此強大,大概率不是藥企所爲。江蘇、廣東以及亳州等地中藥協會組織均指出,出于對中藥價格上漲的預期,部分遊資或經銷商聯手,惡意囤積藥材,低進高出,使得中藥價格出現異常的暴漲。
與此同時,上遊中藥材漲價帶來的影響正在向下遊中藥加工制造企業環節傳導。有醫藥公司相關人士表示,中藥材持續漲價推高中成藥原料成本,而醫療機構藥品招标采購價格和終端價格短期内不會調整,藥企在原料采購、生産銷售中遭遇 " 雙重擠壓 ",經營生産成本趨高。
從 A 股上市中藥企業上半年業績來看,雖然整體表現 " 亮眼 ",但相比一季度,多家上市公司在二季度的業績增速已有所放緩。比如,太極集團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大增 991.16%,環比翻倍,但根據中報預告中的淨利增速回落至 340%,二季度單季環比增速顯著降至 40%;康恩貝一季度淨利環比增長 121%,二季度淨利環比下降 18.40%。此外,隴神戎發、方盛制藥、吉林敖東等 A 股上市公司二季度淨利增速環比也有回落。據媒體相關報道統計,中藥企業二季度淨利增速環比回落的有 16 家,占比近六成。
(資料來源: 證券之星 7 月 30 日文章《中藥材反季節 " 狂飙 ",中藥股業績隐憂已現?》)
" 中藥茅 " 片仔癀今年 5 月将旗下主導産品片仔癀錠劑國内市場零售價從 590 元 / 粒上調至 760 元 / 粒,29% 的提價幅度爲曆史最大調價幅度。公司方面表示提價由于主要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漲等。近兩個月内,神奇制藥、康恩貝、天士力、柳藥集團、ST 康美、華潤三九、白雲山、維康藥業、精華制藥、步長制藥、紅日藥業、以嶺藥業等多家中藥上市公司在互動平台回複對于中藥材價格上漲影響下的業務情況或應對措施。
▌中藥材陷越集采越上漲 " 怪圈 " 高價持續預期下流感龍頭産品原料或難被炒作
本輪中藥的虛假狂歡同時還呈現出越集采越上漲的怪象。據悉,本輪全國中成藥采購聯盟集中帶量采購于去年 9 月啓動,由湖北牽頭,北京、天津等 30 個省級行政單位參與。集采涉及 16 個品種,共 296 款劑型、規格不一的藥品,中選企業包括益佰制藥、吉林敖東、衆生藥業、科倫藥業等多家上市藥企。
根據中國新聞 . 周刊從業内人士獲取的 " 集采前後原料成本變化 " 的表格顯示,相較去年 6 月,前胡、麥冬、白芍等不少招标品種所需原料價格 6 月以來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原料消耗前 20 位的品種的價格平均漲幅近四成。對于其中的原因,前述業内人士認爲,在原料保障體系尚未成熟之前,中藥集采一方面給炒作提供了明确目标,另一方面能刺激投标企業和中标企業提前加大中藥材儲備,還能給前期囤貨商提供出貨通道,進行再度炒作,整體或使中藥材價格進一步上漲。
有業内預計今年國内中藥材市場行情仍将在高位運行,而在 2024 年出現更大市場風險。
不過,在這當中,也并不是每一種中藥材都将被爆炒。有業内專家表示,當前的中藥材原料保障體系缺乏統籌和信息引導,一兩家工業企業使用的原料,如華潤三九的野菊花、崗梅根等或很難被資本炒作或操控,但超過兩三家以上的需求品種,如連翹、當歸、黨參等多個工業企業需求的核心原料,則很容易被炒作和控制。
長期來看,對于如何緩解并做到防止中藥炒作怪象出現,中國中藥協會日前已發布倡議書提出,爲有效平抑中藥材市場價格異常波動,保證藥品質量和市場供應,堅決反對以任何形式哄擡和操縱藥材價格、投機炒作等。協會專家建議,建立國家統籌的中藥材儲備庫,逐步形成規模适度、結構合理、管理科學、運行高效的中藥材戰略儲備體系。亦有業内人士提議,未來的中藥原料保障體系要想穩定,數字化是解決原料質量和價格穩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