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複旦大學剛剛發布了 10 億元的科創母基金。這周,上海交通大學又發布了 " 上海交大 - 大零号灣科技創新基金 "。
這支基金由上海國資母基金與上海交通大學等各方共同出資,總規模也是 10 億元。基金将圍繞上海交大科創項目布局,依托 " 大零号灣 " 功能優勢,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 " 最後一公裏 "。
大零号灣是上海打造的對标矽谷的科創高地。今年 2 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印發《推進 " 大零号灣 " 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強調大零号灣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建設成爲 " 世界級科創灣區 "。
本次 " 上海交大 - 大零号灣科技創新基金 " 正式落地,打通了 " 技術 - 産業 " 之間的資本鏈條,标志着大零号灣的創新生态更上一步台階。
而且,據上海交通大學官方披露,上海交大還将與另一個大型國有投資平台合作,組建總規模 20 億元,聚焦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直投基金。目前組建工作已進入收官階段,即将正式啓動。
新基金 = 上海交通大學 + 大零号灣
高校創投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上海各高校更走在全國前列。
繼複旦之後,規模 10 億元的 " 上海交大 - 大零号灣科技創新基金 " 也正式落地。這是上海交通大學攜手上海國資母基金等單位共同組織的科創基金。該基金的定位,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學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項目,爲大零号灣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推進劑,爲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丁奎嶺在基金發布會上的原話是:
學校将以此次科技創新基金的成立爲契機,通過創新鏈、人才鏈、産業鏈、基金鏈的深度融合,持續支持‘教師圈 '、‘校友圈 ' 和‘朋友圈 ' 的‘交大系 ' 科創企業落地‘大零号灣 ',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創新高地注入更多的活力。
所謂大零号灣,是指 " 大零号灣 " 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這是去年 7 月,上海市正式設立的面向未來産業的科創區。其定位直接對标矽谷,希望通過大零号灣與浦東張江、楊浦國家創新型城區、青浦華爲基地一起,共同支撐上海建設成爲擁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按照今年 2 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印發的《推進 " 大零号灣 " 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至 2025 年," 大零号灣 " 基本建成,高新技術企業要達 1000 家以上,新增上市企業達 20 家以上,區域産值規模達千億元級。至 2035 年,形成萬億市值的高技術企業集群,成爲國際知名、國内一流的科創 " 新名片 " 和 " 新地标 "。
很顯然,要完成這樣的目标,就必須依托區域内兩所高校,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學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優勢。所以,這次設立 10 億元的科創基金,是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大零号灣科創中心建設的有力舉措。
半個創投圈,全是上交人
當然,這不是上海交通大學第一次涉足科創投資。恰恰相反,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最早涉足一級市場的高校。
早在 2001 年,上海交通大學就發起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主要職能是接受和管理廣大校友及社會各界給予上海交通大學的捐贈,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數據顯示,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先後出資了青松基金、君聯資本、紫江集團、達泰資本、聯新資本、金沙江創投、紅杉中國、啓高資本等知名機構,而且還直投了景昱醫療、上海領微科技等項目。
在 2018 年,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成立了專門的市場化資産管理機構 " 菡源資産 ",通過主動配置管理優質資産爲捐贈資金保值增值。據官網顯示,菡源資産已投資一流的 VC/PE 和二級市場基金,并通過校友創業支持計劃等助力搭建交大系創業和投資生态。
比如,2021 年上海交大設立的 " 未來産業母基金 ",就是由菡源資産所管理。這支母基金專門服務于上交師生科技成果轉化,主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進行投資。啓高資本、光速光合、小苗朗程、紅杉中國、方廣資本等知名機構都是未來産業母基金的合作 GP。
雖然從表面上看,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及其旗下資産管理公司和母基金,出手的次數不多。但此前有媒體統計,其間接持股的公司達 1000 多家。其在中國創投界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上海交通大學還堪稱中國投資人的搖籃。
随便舉一些名字,都耳熟能詳。比如紅杉中國的沈南鵬,是上海交大數學科學學院 1988 屆本科校友,軟銀中國管理合夥人薛村禾擁有上海交大電子工程學士學位,華平則是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1982 屆本科校友。此外,君聯資本董事長朱立南、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五源資本創始合夥人劉芹和石建明、IDG 資本合夥人過以宏、光速中國合夥人朱嘉、雲啓資本創始合夥人毛丞宇等,均是上海交通大學校友。
此前業界流傳 " 半個創投圈,全是上交人 " 并非虛言。
而如果我們再放眼創業端,上海交通大學校友已經支撐起萬億市值的企業版圖。
上交創業者,撐起 3 萬億商業帝國
在企業端,上海交通大學更擁有 " 最強交友圈 "。
" 萬億甯王 " 創始人兼董事長曾毓群,系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 1989 屆本科校友。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聯合創始人成明和,系上海交通大學 1985 屆生物醫學儀器專業本科及 1988 屆生物醫學工程碩士校友……
據菡源資産旗下 " 上交新上院 " 公衆号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2 年底,國内 A 股上市公司中,交大校友或教授作爲實控人、董事長或總裁,創辦的上市公司共有 85 家,總市值已近 3 萬億。
還有一組數據更有意思,在 2018 年前,交大系國内上市公司數量僅爲 36 家。但在短短 5 年時間,交大系上市公司開始倍增。最近 2 年交大上市的數據更是扶搖直上,2021 年增加 15 家,2022 年更是一舉增加 16 家上市公司。
比如 2022 年上市的聯影醫療,其創始人張強,是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碩畢業;人工智能公司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是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
汽車智能化科技公司億咖通,創始人沈子瑜,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獲得工學碩士學位……醫療器械、人工智能、網聯汽車,正是當下最爲熱門的産業賽道。
而今年,2006 屆計算機本科、2009 屆碩士校友戴文淵創辦的第四範式,1997 屆計算機碩士校友孫仲斌創辦的三态股份,1999 屆上海交大電院研究生校友胡曉東擔任聯合創始人的途虎養車,都相繼登陸資本市場。其中被譽爲 " 港股自動駕駛第一股 " 的第四範式,創始人戴文淵、首席科學家陳雨強、首席架構師胡時偉、副總裁鄭曌 —— 4 位高管均是交大人。
可見,上海交通大學在中國硬科技創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難怪 " 大零号灣 " 的定位是建設 " 未來矽谷 "。至少在科創上,上海交大的創業者實力斐然。
高校系資本,正成爲科創一極
高校創投逐漸活躍,是科技創新時代的一個縮影。以上海交通大學爲代表的一批中國高校,有機會開創中國的 " 耶魯模式 "。
在科技成果轉化上,上海交通大學已經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比如,2020 年 11 月,上海交大啓動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要在未來 2 年内要完成一批科創企業 " 陽光化 "、IPO 申報,新設一大批科創企業,并培養百人規模的高素質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全面激發師生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形成成熟定型、可複制推廣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和模式。
2022 年 3 月,上海交大又發起 " 天工計劃 ",旨在提升科學家創業成功率,助力構建交大系創新、創業、創投的良性互動生态,與此同時," 天工之家——科學家創業服務中心 " 也正式揭幕,未來将爲科學家創業提供實體空間支撐,構建資本與科學家溝通的橋梁。
這些計劃與舉措都旨在解決科研工作者創業過程中,普遍面對的知識産權保護不足、所有權界限不清、激勵不足、市場開拓艱難等問題,培養兼具科學家和企業家雙重身份的優秀創業者。
而在 " 錢 " 上,上海交通大學也一樣不缺。據 " 新财富 " 統計,2018-2022 年中國内地高校基金會獲得的社會捐贈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學以 27.58 億元,位列第四,僅次于清華、浙大和北大。
在 2021 年 2 月,甯德時代就發布公告,控股股東爲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拟向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其持有的公司 200 萬股股票,占公司總股本的 0.09%。2022 年,睿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光明捐資 1 億元。普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軍再次慷慨捐資 9000 萬元。東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其實捐贈設立 " 其實醫學創新發展基金 ",用于支持醫學院浦東新校區的建設與發展……
而随着 " 上海交大 - 大零号灣科技創新基金 " 等科創基金的相繼落地,将爲高校創業者提供更優渥的融資環境。
如果說大學解決的是 " 從 0 到 1" 的科學問題,那麽高校系基金則是爲 " 從 1 到 10" 而服務。未來中國創投界,必有高校系基金的一席之地。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投中網 "(ID:China-Venture),作者:楊博宇,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