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橙
工業軟件,是國家工業實力的軟性體現。
長期以來,國外的巨頭都霸占着國内外的工業軟件市場,SAP 在 ERP 領域,西門子在 PLM 軟件領域(用于制造研發管理),都是呼風喚雨的 " 神仙中人 "。
而在 2024 的尾聲,工業軟件巨頭們紛紛公布了裁員計劃:西門子裁 5000,SAP 裁 10000!
裁員幅度之劇烈,震碎了無數人的眼鏡,堪稱工業軟件領域的 " 斷臂求生 "。
我們總說,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着,可是現在巨頭都在裁員,腰部、底部的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在世界經濟環境不景氣、國際局勢日趨複雜的背景下,國産 PLM 廠商能找到 " 國産替代 " 的一線曙光嗎?
一、利潤下滑 46%,新企業逃離軟件巨頭
ERP 軟件的帶頭大哥 SAP,從 1 月份就計劃在 2024 年裁員 8000 人,這一數字一直在向上調整,終于在年底達到了 10000。
即使在德國本土,SAP 也打算裁撤 3500 名員工,占其本土員工總數的 14%。
另一邊,同樣是在德國,PLM 軟件大佬西門子的裁員人數将可能達到 5000 人,方向也以工廠自動化爲主。
西門子的 CEO,Roland Busch 表示裁員的原因是業務不理想,其中數字産業闆塊的利潤出現了令人震驚的 46% 的大幅下滑。
西門子數字業務利潤崩盤,是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其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 PLM 領域幾家獨大的局面一去不複返了。
各國都有企業源源不斷湧出,大家各憑本事、各顯神通,終于卷到行業大哥,逼得大哥也改進業務、降低價格,利潤自然崩盤了。
二、命脈握于外國,無異于與虎謀皮
西門子的 Teamcenter 和 SAP 在國内有多火?制造業的外行人可能很難想象。
事實上,國内這麽多制造巨頭、高新企業,進行研發和生産管理時,用的軟件居然大多是國外的,而且以德國幾家軟件巨頭爲主。
這裏面有很多曆史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業一旦選擇某個軟件,再更換軟件、進行數據遷移、安裝新系統規範數據的成本,将是個天文數字。
就像窮小子貪圖富家女的相貌和錢财,娶進門才發現養不起——晚了!
可是嫁妝總有揮霍一空的時候,制造企業找到物美價廉的替代品,同樣會和國外大廠的 PLM、ERP 一拍兩散。
更何況,工業軟件是工業發展的命脈之一,把我國工業的命脈交到外國企業手裏,指望對方幫助自己發展,無異于與虎謀皮。

9 月 20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工業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指出要圍繞重點行業推動工業軟件更新換代。
涉及航空、船舶、石化、鋼鐵、汽車、裝備、軌道交通、電子等重點行業及模具等重點領域企業,軟件覆蓋 ERP、PLM、CAD、CAPP 等多個方向。
工信部發文的意思很明确—— " 重點行業的企業,不管用了多少年國外軟件,必須站出來帶頭壯士斷腕,隻有這樣,我國的工業才能有更長遠、更安全的發展。"
而大企業帶頭更換工業軟件,勢必影響上下遊的供貨商和渠道商,從而影響更多中小企業逐步更換工業軟件,形成 " 國産替代 " 的洪流。
三、國内研發軟件發展的四個階段
制造業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無論是大飛機,還是航母,它們的每一個零件都是工程師在 CAD 軟件中一筆一筆畫出來的。
說一千道一萬,研發都是制造業自主創新的關鍵。
國内對于研發軟件的理解,曆經了 CAX、PDM、PLM、雲 PLM 四個階段。
1. CAX 軟件:大同小異
CAX 軟件泛指二維、三維作圖和仿真所使用的一系列軟件,中望、浩辰、新迪、CAXA 等企業的産品,起步時往往和國外軟件較爲相似,後續也發展出了各自的一些特色功能,但在 3D 建模和仿真方面,和國外差距仍然較大。
2. PDM 軟件:老電視
PDM 軟件是專門的研發數據管理軟件,可以幫助企業更高效地分類存儲、檢索調用各種圖紙和文檔,這個方向的國内廠商很多,思路同樣是效仿國外軟件,部分廠商甚至是代理國外軟件出身。
時至今日,傳統的 PDM 軟件就像是台老電視,像素不太夠,也看不了網絡電視,還時不時出故障,但畢竟還能看。PDM 軟件的使用者大多是一些老牌企業,原因就是我們上述提到的——更換成本太高,于是就成了越來越難用的 " 傳家寶 "。
3. PLM 軟件:PDM+
PLM 軟件可以視爲 PDM 軟件的 PLUS 版,理想的 PLM 可以對産品的全流程進行管理,實際上,因爲開發方向、客戶行業不同,不同的 PLM 往往集成的功能也有差異,常見的功能包括 CAX 集成、項目管理、供應鏈管理、工藝管理等。
4. 雲 PLM:大路和小路
雲 PLM 則是更新的概念,其基本要求就是,軟件部署在遠程服務器上,避免企業花錢購買硬件,目前而言有兩種思路:
一種是 " 視野開拓的大路 ":将傳統的 PDM、PLM 的數據、程序搬到雲上,讓企業遠程訪問數據庫和功能,和傳統的 PDM、PLM 功能大體一緻;
另一種是 " 前途未蔔的小路 ":完全基于雲端架構,對整個 PLM 系統重新開發,能實現傳統 PDM、PLM 不具備的很多功能,成本也更低,但是因爲需要另起爐竈,也沒有可以參考的同行,不僅僅是國内企業望而卻步,即使是國際巨頭,也遲遲不願嘗試。
四、制造業 + 雲原生 PLM,撬動全球市場
所以,說了近兩千字,我們能做什麽?要做什麽?在做什麽?
十年前我們對整個市場進行了調研,得出了一個結論:亦步亦趨固然可以快速做出 " 自主研發 " 的軟件,但是,要實現彎道超車,就必須堅定地走雲原生 PLM 這條路。
而在雲 PLM 系統的研發、落地中,智橙發現,國外的軟件、國外的模式,在我們國内制造業的産品研發場景,存在很明顯的 " 水土不服 ",國外産品那種 PLM/PDM 搬上雲的邏輯,完全不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
雲原生的 PLM,是靈活的、模塊化的,軟件服務商應當深入每一個行業,比如泵閥、輸配電、工程機械,又比如線束、LED、齒輪箱,探索最佳實踐,把所有功能做成靈活的模塊,根據企業的現狀,由專業顧問将最合适的方案打包給企業。
企業在使用雲原生 PLM 時,有行業模闆可以參考,無需購買贅餘的功能,也不用進行繁瑣且後續服務昂貴的二次開發和定制化部署,節約了大量的初始投入成本和後續的投入。
以泵閥行業爲例,泵閥行業版 PLM 既有泵閥行業需要的 BOM 選配、快速出小樣圖等功能,也有雲原生帶來的輕量化預覽、基于模型的在線會議等功能。
當然,事情有利就會有弊,那麽代價呢?
代價就是 " 難 ":雲原生 PLM 系統開發的難度、深入行業的難度。
國内起步早的廠商,比如智橙,在 2015 年就開始做雲原生 PLM,在 2020 年才做出符合國内企業研發生态的 PLM 系統。而深入行業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曆經十年的沉澱,才有得到制造細分領域的協會、企業、院校認可的(泵閥等)行業版 PLM 問世。
自主研發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一根根的技術創新、産品創新的柱子撐起來的。
PLM 就像是雕琢柱子的匠人,由國外的工匠,雕琢國内的石材,所建立的樓閣,雖然也不會有大問題,但仍然受制于人,且成本高昂。
而自主研發的雲原生 PLM,會讓企業的産品研發更簡單、更高效,以更低的成本,設計出更高參數、更多規格的産品,打開國内乃至全球的市場。
隻有工業軟件廠商和國内制造企業攜手并進,才能用雲原生 PLM 爲杠杆,一起撬動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