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了 2023 年 " 清朗 " 系列專項行動的相關情況,表示将重拳整治九大網絡生态突出問題。此次系列專項行動覆蓋網絡生态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涉及面比較廣,其中全面清理通過僞造等手法擺拍制作的導向不良的短視頻,尤爲引人關注。
當前,短視頻已經成爲廣大網民獲取信息、獲取服務、互動交流、文化娛樂的重要載體和傳播方式。但與此同時,一些虛假擺拍、以醜爲美,傳播錯誤觀念的短視頻層出不窮,它們利用網民的獵奇心、共情心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賺得打賞,嚴重誤導公衆,違反社會公序良俗,損害網絡生态健康。
據《2023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短視頻用戶規模達 10.12 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 2.5 小時。網絡空間 " 大流量 " 的背後,部分網絡主體以僞造場景、杜撰細節、虛構經曆等不當手法擺拍 " 出圈 ",令人大跌眼鏡。如不久前,安徽省阜陽市一女子發布自己被前夫家暴的視頻,然而警方介入調查發現,完整版監控視頻顯示,兩人多次預演,拍完還有說有笑一起看電視,所謂 " 家暴 " 實爲擺拍。又如自媒體博主 " 雲南波波 " 在四川涼山 " 資助 " 老人 3000 元,拍完視頻後則收回 2800 元," 導演 " 出多條捐助他人的視頻。
對此類亂象,平台相應出台了一些整治措施,如有的平台要求創作者通過劇情演繹方式創作、發布虛構内容時,需在顯著位置标注作品系演繹。然而,部分人繼續遊走于 " 灰色地帶 ",如一美妝博主發視頻稱自己才 25 歲就被确認肝癌,視頻末尾卻聲明 " 内容純屬虛構 ",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第一,網友怒稱 " 被忽悠 "。
如此 " 真情演繹 ",收割用戶流量,消耗社會公信力,可謂是一場居心不良的流量詐騙。這些虛假故事混淆真相,不僅會引發 " 狼來了 " 效應,增加真正求助者的機會成本;還會打擊優質内容創作者的積極性,形成 " 劣币驅逐良币 " 的惡性循環。如果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深度合成技術發布虛假不良信息,帶來的影響更會被成倍放大,甚至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防止惡意僞造擺拍短視頻,僅靠道德譴責、輿論呼籲和輕微懲罰遠遠不夠。從嚴整治網絡生态突出問題,需壓緊壓實平台源頭把關的主體責任。要推動算法推薦機制向上向善,加大對優質内容的人工篩選力度,爲優質内容匹配更多流量資源;建立健全社會效益第一、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創作激勵機制,在創作權益、收益等方面向優質、誠信内容傾斜;從嚴打擊惡意擺拍短視頻行爲,建立賬号黑名單和 MCN 機構分級處罰機制,充分運用約談整改、行政處罰、通報曝光等手段,對破壞網絡生态行爲形成有力震懾。當然,網民也要擦亮雙眼,不爲僞裝者買單。對一些奇葩、詭異的短視頻,要多一些深度思考,判斷其合理性和真實性,切忌一看就信、拿來就轉,被他人利用。
網絡空間不是 " 法外之地 "。對惡意僞造擺拍類短視頻要堅決打擊,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隻有多一分真誠、少一分套路,正能量才不會淪爲 " 掙能量 ",正能量才能澎湃出 " 大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