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正和島 Author 張啟玉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177 篇深度好文:5707 字 | 15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他在中南海住處的藏書有 9 萬冊;收集有 20 個版本的《紅樓夢》,叮囑同志要想評價《紅樓夢》,須讀 5 遍以上;23 歲時給友人列出要讀的 77 種經、史、子、集;24 歲時讀 10 萬字的《倫理學原理》,寫了 12000 字的批注;讀了 17 遍《資治通鑒》。
這些,都是與毛澤東有關的讀書記錄。
在中外曆史上,像毛澤東一樣酷愛讀書,并且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非常罕見。
毛澤東曾說:
" 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對普通讀者而言,讀書屬于一種興趣和達到自己追求的途徑選擇;對學問家來說,讀書是一種職業習慣;對毛澤東來說,讀書是一種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是一種生活常态,甚至是一種曆史責任。
一、讀書的視野,要超越 " 大路貨 "
中國的問題是複雜的,我們的腦子也要複雜一點。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1936 年 7 月,紅軍長征剛到陝北,毛澤東在保安縣會見了美國記者埃德加 · 斯諾。
兩人對談中,聊到了所謂 " 莫斯科控制中國 " 的傳言,毛澤東對此進行了駁斥,他的說法是:
" 如果這一切屬實,那麼造一條鐵路通往火星并向威爾斯先生買一張火車票也就全都可能了。"
火星?鐵路?威爾斯?
恐怕隻有科幻迷能迅速反應過來,毛澤東這是引用了英國科幻作家威爾斯(H.G.Wells)《星際大戰》《月球上的第一批人》等作品中的描述,進行了反諷。
要知道,當時的年代,中國閱讀威爾斯作品的人本來就不多,一路風雲征戰的毛澤東不僅讀了,還用上了,極為難得。
除了讀外國科幻作品,毛澤東對于中文書籍的涉獵更是廣泛。
有一本清朝嘉慶年間出現的 " 很偏 " 的書,叫《何典》,20 世紀 20 年代經魯迅推薦,漸為人知。
這是本講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說,毛澤東最晚在 1941 年就讀到了。這年,他挑選一批書帶給遠在莫斯科的兩個兒子,其中就有《何典》。
晚年他還把這本書印成大字本供高級領導幹部閱讀。
在中央會議上,他引用書中" 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 "這句話,來說明那些頭腦如花崗岩的人,實在是不可救藥,怎麼做思想工作也做不通。
一直以來,毛澤東是出了名的博覽群書,不隻表現為數量大、領域廣,他還注重閱讀一些在特定環境中流傳不廣、作為革命家和政治家很少去關注的書。
既喜歡閱讀學術性、專業性很強很深的文史和自然科學論著,也看古代筆記和各種笑話作品這類 " 閑書 ",可以說,其閱讀視野常常是越出各知識領域的 " 大路貨 " 的。
為什麼?
毛澤東 1939 年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
過去學的本領隻有一點點,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漸漸告罄了。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開下去就不成了,再開就一定要進貨。
想在本領上 " 進貨 ",讀書也許不是充分條件,但一定是必要條件。
尤其是對于毛澤東這種實幹家,他的閱讀動力,可以用他自己那句力道甚足、意味甚深的名言來概括:" 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
所謂 " 運用 ",就是通過閱讀來解決個人或社會實踐的需要。
這就給人啟發,如果把毛澤東為什麼閱讀這個問題,放到他一生的大事業、大追求中理解,答案或許會更為準确一些。
比如:
五四運動期間,他的閱讀是為了樹信仰、求真知,在各種救國方案的比較中,選擇和确立一種為之奮鬥的 " 主義 ";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和抗戰前期那段時間,他的閱讀,主要是為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教訓,指導全民族抗戰的新實踐,進而做理論上的闡述和創新;
新中國成立前後,他的閱讀,比較明顯地針對 3 個方面:防止黨内驕傲自滿情緒,在全社會普及馬克思主義教育,為鞏固和建設新中國,掌握此前不甚熟悉的東西;
……
但這些就足夠了嗎?
現實的複雜性遠遠超過階段性目标或課題的簡單相加,革命和創業的方法論之外,這個世界還有人性、幽默、情懷……所以毛澤東在《茶花女》、各種笑話集子甚至小人書中也磨練認知。
" 中國的問題是複雜的,我們的腦子也要複雜一點。"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這種超越常人,甚至不乏 " 偏僻 " 的閱讀面,給了毛澤東極複雜的視角看待問題,一層之上,還有一層。
很多時候,我們在過濾 " 閑書 "" 雜書 ",劃定 " 正統 " 的時候,實際上也主動放棄了思考的複雜性,切斷了可能的風景。
殊不知,真正的高手,能懷着 " 緻用之心 ",在廣泛不拘的字裡行間築起高樓。
二、讀書的腦子,不是别人的跑馬場
" 列甯和斯大林經常勸人要善于思索,我們也要這樣勸人。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思想的。"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1964 年在北戴河的談話中,毛澤東曾經提到自己早年的讀書經曆:" 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五經’,讀了 6 年。背得,可是不懂。"
再後來,《盛世危言》和一本叫《列強瓜分之危險》的小冊子喚起了少年毛澤東的愛國精神和 " 一定的政治覺悟 "。
他對斯諾回憶說:" 甚至現在我還記得這本小冊子的開頭一句:‘嗚呼,中國其将亡矣!’ "" 我讀了以後,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沮喪。我開始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那之後,毛澤東讀書的目的性和責任感都變得極為明确。
這其實反映了很多人閱讀的共性:
第一階段,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漫無目的去讀書,讀完也留不下多少内容。
第二階段才開始有目的地去閱讀,開始了解自己的興趣、傾向和需求,開始積累閱讀量。
許多人現在都處于第二個階段,但這個階段,也是最容易盲信、盲從的階段。很容易把某幾本書裡的話當成金科玉律,用它去理解世界、解釋世界,甚至去規範世界,覺得世界應該按這個模式運轉。
可惜," 一切為群衆的工作都要從群衆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願望出發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讀書,不是讓我們把大腦變成别人的跑馬場,而是要廣泛地、大量地去閱讀,把更多的書納入同一個主題裡面,讓它們在裡面彼此碰撞、對抗、融合,最終留下來自不同渠道的精華信息,來 " 為我所用 "。
怎麼做到?思考、思考、還是思考。
如何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思考,毛澤東有 3 點訣竅:
1. 經典的和重要的書反複讀
對馬列著作,毛澤東總是常讀常新。
在延安,他對曾志說到自己讀《共産黨宣言》的情況:
" 我看了不下 100 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産黨宣言》,有時隻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
我寫《新民主主義論》時,《共産黨宣言》就翻閱過多少次。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在于應用,要應用就要經常讀、重點讀,讀些馬列主義經典著作。"
毛澤東讀英文版《共産黨宣言》的批注
對喜歡的文史哲經典,毛澤東同樣經常讀。
20 世紀 50 年代,他對人說自己已經讀了 5 遍《紅樓夢》。此後,他又 15 次索要過《紅樓夢》,這在工作人員的記錄中有明确記載。
毛澤東同樣對《資治通鑒》研究頗深,他說:
"《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叙事有法,曆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曆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晚年,毛澤東與孟錦雲談論《資治通鑒》時說:"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書啊!我讀了 17 遍,每讀一遍都獲益匪淺。"
同一本書,反複讀,因每次閱讀背景不同、任務不同、心境不同,理解和發現也會有所不同,這樣書的價值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掘。
2. 同題材内容的書,不同觀點對照着讀
相關的例子不勝枚舉:
毛澤東當時要讀美國曆史的書,就讓人到北京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去借,專門寫條子說,不光是馬克思主義學者寫的,也要有資産階級學者寫的;
關于研究拿破侖的書,他同時找來蘇聯、法國和英國學者寫的《拿破侖傳》和有關著述,對照起來讀;
關于《楚辭》,毛澤東在 1957 年 12 月一次性就要了 50 餘種古今對《楚辭》有價值的注釋和研究書籍;
關于研究《老子》的著作,在 1959 年 10 月 23 日外出時帶走的書籍中,就有 " 關于《老子》的書十幾種 ";
……
與此相關,毛澤東還一直強調,要閱讀一些和自己的觀點相反的書,包括反面的書。
1957 年,他對領導幹部講:
要讀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
我們有些共産黨員、共産黨的知識分子的缺點,恰恰是對于反面的東西知道得太少。
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就那麼照着講,比較單調。講話、寫文章,缺乏說服力。
1965 年初,他讓中宣部編輯出版蔣介石的全集,中宣部根據這個意見編輯了《蔣介石言論集》系列,準備每本印 5000 冊。毛澤東批示:"5000 冊太少,應出 10000 冊。"
20 世紀 60 年代,毛澤東多次講,不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書,就不能真正懂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并說 " 這是我的經驗,也是列甯的經驗,也是馬克思的經驗 "。
3. 讀書習慣于 " 手到 " 并注重讨論
古人強調讀書要 " 眼到 "" 口到 "" 手到 "" 心到 "。
" 眼到 " 好理解。毛澤東的 " 口到 ",不光是自己吟誦,還經常在一些場合,給人講書,直接宣達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收獲。所謂 " 手到 ",就是動手寫筆記、寫批注,由此體現 " 心到 "。
不妨看下目前編輯出版的毛澤東讀書批注之規模:
《毛澤東哲學批注集》,收錄了他讀 10 本哲學書的批注和一篇讀書摘錄;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收錄了他讀 39 部文史古籍和範仲淹兩首詞的批語;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評文全本),共 5 卷,收錄了他在 " 二十四史 " 中的一些書裡作的圈畫和批注;
《毛澤東手書古詩詞選》《毛澤東手書代詩詞曲賦典藏》等,則反映了他讀古代文學作品時随手書錄的情況;
13 冊《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收錄了他讀各種書刊和文章的批示、批注和批語,數量很多。
毛澤東 1917 年下功夫讀過的一本蔡元培翻譯的《倫理學原理》,後被同學借走,借書的同學在 1950 年 " 完璧歸趙 " 時,毛澤東才發現,10 萬字左右的書,自己竟然寫了 12000 字左右的批語,盡情抒發做什麼人、怎樣做人的閱讀體會。
1944 年,在《學習與時局》(收錄于《毛選第三卷》)中,毛澤東提到 " 列甯和斯大林經常勸人要善于思索,我們也要這樣勸人。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思想的 "。
而讀書與思考,正是天下最相得益彰的組合。
三、讀書的終極,走向人格
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中外曆史上,不是沒有粗通文墨甚至不通文墨乃至輕慢書籍的政治家,他們可以有所作為,甚至是大作為。不過,這樣的政治家大多是稱雄一時,不少是人亡政息。
貫通古今、識見深遠、影響廣泛的政治家,多半是好讀書、好思考,進而在思想理論上有建樹和創造的人。
有意思的是,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曾把古往今來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分成兩類,一是 " 辦事之人 ",一是 " 辦事而兼傳教之人 "。
辦事直指實踐,讀書學習的理論絕不能不跟實踐相結合,這在一切事業中都适用。
《毛選》第一卷中就說得很明白:
" 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
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我們可以将閱讀和實踐都看作讀書,一本 " 有字之書 ",一本則是 " 無字之書 ",不論毛澤東還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者、實幹家,都用著述和行動極盡強調過二者融會貫通的重要性。
但就像 "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毛澤東在 " 辦事之人 " 的上緣,将 " 辦事而兼傳教之人 " 立為了理想的人格楷模,理由是後者道德學問和事功俱全。
對這種理想人格的看重,好像是一條伏線,影響到毛澤東後來的一些想法。
比如:
他的詩詞代表作《沁園春 · 雪》直陳即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是 " 略輸文采 ",就是 " 稍遜風騷 "。
再如,20 世紀 50 年代中後期,毛澤東打算退出一線,理由就是騰出更多的時間來讀書寫文章,考慮理論和戰略問題。
毛澤東晚年讨厭強加給他的 " 四個偉大 "(偉大領袖、偉大舵手、偉大統帥、偉大導師),卻獨獨認為可以保留 " 導師 " 這個說法,理由是在英文中,導師和教師是一個意思。這個保留,很耐人尋味。
因此,毛澤東從酷愛讀書,到提倡讀書,最後開始親自編書、薦書和講書,這一系列走向順理成章地成為毛澤東習慣運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所謂領導力和影響力,其實就是通過深思熟慮,激活他人的希望和夢想,提供共同遵循的價值和戰略,拿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和策略。
或者我們下一個更直白的定義:領導力,就是要激活人格。
對于毛澤東來說,這一點極為重要,畢竟在他看來:" 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因此,從讀書走向編書、薦書、講書,就是走向人格,走向毛澤東 " 辦事而兼傳教 " 的理想終極。
老話說 " 你能做成多大的事,取決于你發了多大的願。"
對于創業者來說,不讀書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可以。
那更進一步,不讀書能不能成就一番偉業?我想不能。
因為讀書的終極,是走向人格,人格的共鳴,才鑄就偉業。
四、結語
毛澤東 1939 年說過一句話:" 如果再過十年我就死了,那麼我就一定要學習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1959 年,他再次講:" 有些時候,我也不喜歡自己。馬克思主義各個部門的學問我沒有學好。學一種外國文吧,也沒有學好。經濟工作現在剛剛開始學習。但是,我決心學習,除死方休。"
這種求知的欲望和理論探索的使命感,使毛澤東的讀書生活一刻也停不下來。
1976 年 9 月 9 日零時十分,毛澤東逝世。
根據病曆記錄,9 月 8 日那天,他全身都插了管子,時而昏迷,時而清醒,清醒過來就看書、看文件,共 11 次,用時 2 小時 50 分鐘。
最後一次看文件是下午 4 時 37 分,7 個多小時後便辭世了。
毛澤東是怎麼樣讀書的?
不是 " 活到老,讀到老 ",而是 " 活到老,讀到最後一刻 "。
2. 毛澤東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年版;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