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消費者接到自稱某銀行合作貸款公司的電話,宣稱可以使用其他貸款産品進行 " 轉貸降息 ",保證能爲消費者節省房貸利息。對此,湖北、河南等地銀行機構發布聲明表示,銀行貸款業務從未與貸款中介或個人合作,在辦理貸款時也從未收取過中介費、代辦費等費用。消費者辦理貸款業務要到正規銀行網點或銀行線上平台渠道辦理,對他人代辦轉貸業務不盲聽、不盲從。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不法貸款中介誘導消費者用經營貸、消費貸置換房貸,引起監管部門注意并加以整治。不法貸款中介爲何屢禁不止?
" 總體來看,不法中介引導貸款客戶轉貸降息,主要原因是有利可圖。"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對于不法中介而言,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所謂的服務收取費用。我國居民住房按揭貸款大多是長期貸款,利率以 5 年期 LPR 爲基礎定價,而經營貸以短期貸款爲主,利率定價以 1 年期 LPR 爲基礎。5 年期 LPR 高于 1 年期 LPR,同時出于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促消費等目的,經營貸、消費貸利率較低,因此進一步擴大了套利空間。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認爲,不法中介之所以有生存空間,主要原因是套利需求的存在,隻要存在利差,中介就有動力進行相應操作。加之此前借款人面臨較高房貸利率,償付壓力較大,這也會導緻一部分借款人通過低利率獲取貸款償還房貸,以減輕還款壓力。在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後,預計這一現象會有所緩解。
此前,金融監管部門發布風險提示,消費者使用不法貸款中介推薦的所謂轉貸操作方式,恐将損害自身權益。如通過僞造銀行流水、包裝空殼公司等手段向銀行申請經營貸,涉嫌騙取銀行貸款,情節嚴重者将承擔刑事責任。經營貸、消費貸與住房貸款在貸款條件、利息、資金用途、期限、還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經營貸和消費貸屬于短期貸款,利率随市場行情浮動,如果消費者後期續貸審批跟不上,極易導緻資金鏈斷裂,甚至影響征信記錄。
對于消費者而言,面對不法貸款中介的非法營銷活動,要警惕風險。銀行貸款有明确用途,經營貸用于經營是合同約定,對借款人具有法律約束。特别是監管部門對經營貸違規流入樓市一直保持高壓監管态勢,嚴格限制貸款資金套取行爲,部分地區已有借款人因将經營貸用于償還房貸而承擔了法律責任。消費者要警惕被不法中介隐瞞不利信息、隻談誘人條件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所謂的 " 轉貸降息 " 看似利息更優惠,實際卻隐藏着違法違約隐患、高額收費陷阱、個人征信受損、資金鏈斷裂、信息洩露等風險。消費者需要深入了解相應的法律法規,避免由于貪圖利差而造成損失。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