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滴灌通而走進公衆視野的李小加,其實從來都不是一般人。
01
金融幹才
李小加在金融業的起點是極高的。
1992 年,美林證券受命幫中國财政部籌備發行第一筆海外主權債,作爲主導律師,年僅 31 歲的李小加全程參與,并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當時财政部提出不能在發債書中寫政治方面的風險,但不注明風險又發不了債,李小加略微施展了一下東方智慧,便輕松化解其中的矛盾。
這次愉快的共事直接讓美林相中了李小加。
1994 年,李小加加入美林證券,一路平步青雲,僅用 5 年就做到中國區總裁。美林時期,李小加充分展現出自己在金融運作方面的不凡能力,他親自操盤了中國海洋石油、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一批巨頭在資本市場的發行與交易。
2003 年,李小加轉投摩根大通,任中國區主席兼法人總裁。他的到來讓原本在中國市場遲遲打不開局面的摩根大通瞬間異軍突起,有數據統計,在 2006 年中國股票交易賬簿管理人名單上,摩根大通的排名第 11 直接升至第 3,一舉超越摩根士丹利和美林證券。
或許是厭倦了投行工作,亦或是想尋找新的人生挑戰,2010 年,李小加決定把自己的金融天賦帶到了港交所。此後十年,他以舵手的身份讓這家進退失據的交易所重新啓航。
李小加是幹大買賣出身的,眼界、格局、手筆,全是頂流水準。香港背靠内地,面朝世界,要建立一個具有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就必須兩頭抓,其中走出去是重中之重。
2012 年 6 月,港交所以 166.73 億港元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後者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所,交易量約占全球基本金屬期貨交易的八成。此舉不僅讓港交所向世界金融舞台中心邁進了一大步,也把全球商品的定價權留在了香港。十年後,青山控股因鎳交易被狙擊,LME 果斷拔了網線。
李小加胃口太大,倫敦金屬交易所隻是前菜,根本滿足不了他。
2019 年 9 月 11 日,港交所正式向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提出合并," 倫港世紀聯姻 " 呼之欲出。一旦結合成功,将創造一個覆蓋亞歐美三大時區,可同時爲美元、歐元和人民币等主要貨币提供國際化的金融交易市場。盡管後來這一計劃未能成行,但這種開疆拓土的氣魄和雄心已足以讓世界對香港金融市場刮目相看。
2020 年 5 月 7 号中午,李小加宣布不再港交所總裁,香港交易所(00388)的股價随即放量下跌,資本市場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表達對他的認可。掌舵十年,李小加是港交所有史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領導者,在他的任期内,港交所的股價屢創新高,漲幅一度超 400%。
02
改革能手
" 不是香港錯過了阿裏巴巴,是阿裏巴巴錯過了香港。"
2013 年,謙遜的馬雲就這樣微笑着甩下一句漂亮話,然後轉身離開,頭也不回的奔向了紐交所,留下李小加和一衆同僚欲哭無淚。無論如何,與當時全球最大的 IPO 失之交臂對港交所來說都是一次重大損失。
阿裏巴巴屬于同股不同權架構,并不符合港交所上市規則,李小加主張放開對這類企業的限制,但反對者認爲這會削弱投資者保護,改革陷入僵局。爲了說服各方,李小加曾寫過一篇 5000 多字的日志,分别站在傳統先生、創新先生、大基金先生、小散戶女士等不同立場,讨論是否應該爲多層股權制開綠燈。
李小加的堅持終于在 2018 年得到回報,修訂後的主闆《上市規則》開始接受新經濟公司的上市申請,同時允許有特别投票權架構的公司、未有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及二次上市。
随後,小米、美團、百度、阿裏等一衆國内互聯網巨頭紛紛赴港上市。2019 年,港交所共有 165 家企業首次主闆公開發行,募資總額達到 3128.89 億港元,蟬聯全球 IPO 募資冠軍。
作爲風雲際會之地,港交所雲集了港資、内資和外資,各路勢力均有自己的利益訴求,而改革的本質便是調整利益結構,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2011 年,新官上任的李小加決定燒幾把火,他建議将港交所的開盤時間與内地同步,同時推出 " 遙距交易所參與者制度 ",允許香港以外的證券經紀人爲當地投資者在香港交易所交易提供服務,爲内地資金進入香港打開新渠道。
這些日後看來無比正确的舉措在當時卻并不受歡迎,上任不到兩年,示威人群就時不時在港交所門口打出 " 李小加下課 " 的标語。面對異議,李小加給出了自己不因禍福避趨之的堅定态度:
" 我們太顧慮改革的成本和風險,卻往往忽視不改革的成本與風險,因爲後者經常要在若幹年之後才會顯現,讓下一代人付出代價,從我們這一代就應該勇敢地擔當起責任。"
李小加把股票、債券等資産比作 " 貨 ",交易所是 " 場 ",港交所的目标是成爲一個讓中國錢買上世界貨,讓世界錢買上中國貨的場。而要實現 " 貨 " 的自由交易,最重要的就是打通 " 場 ",對接世界的同時也要連通内地。
2014 年 11 月 17 日,滬港通正式落地,兩地投資者從此可通過當地證券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内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兩年後,深港通開通,三大交易所共同搭建起一個總市值百萬億級别的、互聯互通的巨大市場。
當初面試港交所總裁這一職位時,時任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曾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的史美倫向李小加發問:" 爲何你可以勝任做行政總裁這個職位?"
後者的答複是:" 我不能勝任,因爲我沒有管理公司經驗,不懂 IT,也不懂廣東話。"
事後來看,正是這個什麽都不懂的 " 門外漢 " 把香港金融市場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頭做起對于大多數人或許并不容易,但之于李小加則是家常便飯。
03
跨界達人
李小加是個全才,他有着非常豐富的人生經曆。
祖籍東北,生于北京,長于甘肅,别樣的人生開場方式或許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李小加的一生将充滿未知與不确定性。
初中畢業後,他選擇去石油技校學習,畢業後成爲一名鑽井工人,在中海油的海上鑽塔一幹就是 4 年。
恢複高考後,19 歲的李小加決定從文,一舉考中廈門大學文學系。後來他被分配到《中國日報》社做記者,因寫出第一篇中國足球黑哨報道而在業内小有名氣。
1986 年,李小加前往美國深造,先在亞拉巴馬大學拿下新聞碩士,又去哥倫比亞大學拿下法律博士。畢業後搖身一變,成了美國 Davis Polk Wardwell 和 Brown Wood 律師事務所的律師。
永遠有目标,始終在路上,這樣的人根本閑不住。
2021 年,卸任港交所總裁僅僅幾個月後,李小加便牽頭成立了滴灌通。所謂滴灌通,本質是一家投資内地小微連鎖店的投資公司,但其投資形式既不是股權投資,也不是債券投資,而是通過對每家店鋪每日銷售額的現金流進行分成來拿回本金并獲得收益。
具體操作方式是,先通過海外機構募資,然後投資給内地需要錢的店鋪,形成每日分成合同,即 DRC,再把 DRC 拿到澳門的滴灌通澳門金融資産交易所做成 DRO(Daily Revenue Obligation),相當于 DRC 合同在滴灌通澳交所的托管憑證,類似于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公司。如此一來,DRO 便可在滴灌通澳交所進行上市發行和交易。
中國有規模極其龐大的中小微企業(截至 2022 年末數量已超過 5200 萬戶),而銀行、股市又很難真正惠及這部分經濟體。滴灌通引外資之水,澆灌國内小微企業,可謂打到了蛇的七寸。自成立至今,滴灌通已經投了 1 萬多家店鋪了,今年 8 月公司完成 4.58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成爲一家估值 10 億美元級别的獨角獸。
這門表面看上去毫無瑕疵的生意,實際上也有很多争議的地方。
就在前幾天,淡出公衆視野許久的加華資本創始合夥人宋向前突然在朋友圈向滴灌通 " 開炮 ",直指其是翻版 P2P、變相高利貸,屬于典型的監管套利。據他的解釋,爲了覆蓋其他項目損失,滴灌通的利息收入大概不會低于 20%,而這已經接近内地 24% 的高利貸标準。
關于滴灌通的争議至今仍是懸案,最終結論也隻能由相關部門來認定。但有一點可以确定,既懂金融又懂法律,既懂西方又懂東方的李小加肯定是有備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