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09/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55 天
綜藝《無限超越班》無疑是現在最受人關注的一檔節目裡。
節目裡一群熟悉的演員同框,也讓很多人回憶起兒時的追劇時光。
節目的第一期,惠英紅與趙雅芝就因為薛凱琪而激烈争論了一番。
41 歲的薛凱琪因為外形甜美,被粉絲稱為 " 香港最後一個少女 "。
但 41 歲的年紀,少女的面孔,也讓她的戲路受到不少限制。
20 多歲的時候還會有人找她演甜心少女,但是等到 41 歲,就會有新的年輕少女出現,她就不再是導演們的第一選擇了。
所以,她來這檔節目也是想突破自己,想要嘗試不一樣的戲,挑戰不同的角色類型,成為一個 " 調色盤演員 "。
對此,惠英紅認為,如果她想要成為一個戲路寬的演員,就必須要先丢掉自己的少女标簽,什麼年齡做什麼事。
她還掏心掏肺地講出自己的悲傷經曆來勸告薛凱琪。
1982 年,正是炙手可熱的 " 打女 " 惠英紅在她 22 歲的年紀,憑電影《長輩》獲得第 1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風光無限。
但是随後的 10 多年,香港動作片式微,年齡漸長的惠英紅也不再能靠 " 打女 " 吃飯了。
當年,同樣是 40 來歲的惠英紅,也陷入了沒戲可拍的地步。
她患上了抑郁症,在家自殺,被家人救起後,看着家人哭腫的臉,便決心放下臉面,一個電話一個電話地打,求他人給自己角色演。
從此以後,她不管什麼角色都接,即使是配角。
功夫不負有心人,振作起來的惠英紅在 2010 年,憑借《心魔》裡一個占有欲極強的母親角色,再次斬獲第 29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除此之外,她通過這部電影還斬獲了其他 6 個獎項,重新讓世人看到她的優秀。
此後,她依然不斷獲得獎項。
她覺得,因為她突破了自己、放下了自己,才能在 50 多歲、60 來歲的年紀獲得最佳女主角的獎項,而薛凱琪如果一直執着于 " 少女 " 的形象,則過了幾年就會沒機會了。
但趙雅芝不這麼認為,她覺得薛凱琪自己舒服就可以了啊,她沒有刻意裝嫩,她就是長得年輕。
" 她沒有說今年 41,就一定要以 41 的姿态跟人家見面,她活的是她自己。她沒有擔心自己的年齡和外形會限制角色,她随遇而安。"
随後張可頤與吳鎮宇也加入辯論,一時間場面混亂不堪。
最後惠英紅甚至情緒激動,離開位置,平緩一會兒情緒才再上場。
然而,對于薛凱琪到底該怎樣做,他們還是沒有争論出一個結果來。
其實她們根本不可能争論出一個答案,因為她們讨論的,是兩個問題。
惠英紅說的是,薛凱琪的外形會限制演員這條路,自己替她着急,想幫她找到出口。
趙雅芝說的是,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是薛凱琪目前最自然的狀态,而且薛凱琪對現在的狀态甘之如饴,幹嘛一定要她改變?
惠英紅的側重點是再不轉型很難有演藝事業上的突破,趙雅芝的側重點是她很享受自己目前的狀态,順其自然就好。
她們追求的點根本不同,也就是說話的目的不同,這樣怎麼會聊到一塊去呢?
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明确溝通的目标,忘了雙方要達成的事,不論付出多少努力,最終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綜藝《再見愛人》中的朱雅瓊和王秋雨,也完美演繹了什麼是 " 無效溝通 "。
在開車的路上,因為後排的朱雅瓊看完王秋雨的手機沒有放回原位,開始發生争執。
王秋雨:" 你怎麼把手機放那兒去了,你從哪兒拿的不能放回哪兒去嗎?"
朱雅瓊:" 你遞給我的呀。"
" 我哪遞給你了?你說着說着就開始說胡話。我根本就沒有遞給你!"
" 我不記得了,沒遞就沒遞。"
這時,王秋雨開始指責對方怎麼總是說謊:
" 你為什麼整天說謊話?"
" 我不記得了,怎麼就成說謊話了?"
說到後面,王秋雨直接:" 你能不能閉嘴,shut up!"
本來是一件小事,一個态度堅決,一個上升到人身攻擊,兩個人根本不在一個頻道。
問題已經發散到 " 誰對誰錯 " 上,各說各話。
就像觀察室裡的嘉賓們說的:
" 一個事情扯到另外一件事兒,無非這個手機也就是誰拿了誰放回來這件事情,就一下子上升到說謊這個事情,幾乎是無效溝通。"
無效溝通,常常表現為陷入邏輯死循環,永遠隻說自己想說的,而不是說别人想知道的。
很多人覺得溝通就是為了說清楚想說的話,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
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如果對話雙方都這麼想的話,那麼兩個人就會自說自話。
執着于自我表達,完全不聽對方的表達,隻想要改變對方的想法,那麼溝通就是無效的。
例如與人溝通,經常有人會說這幾句話:
" 你說的對,可是我認為該這樣才好。"
" 你為什麼不照顧一下我的感受呢?"
" 為什麼你總是這麼固執?"
……
溝通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傾聽。
隻有聽進去對方說的話,才有可能使對話目标保持一緻,最終得出共識。
如果一直各說各話,搞不清大家争論的點到底是什麼,那争論就永不停休。
自我提升
擁有成長心态是相對稀缺品質
當你不知如何開始行動,陷入迷茫時,
不妨先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精讀君通識詞典》每天發布 1 個概念,
通過不斷積累,将知識内化為自己的工具,
在你實現目标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