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8 月 18 日電 ( 熊思怡 付健青 ) 一夜之間超 30 家公司密集出手,最高回購金額合計超 28 億元!傳遞啥信号?普通投資者跟不跟?
18 日上午,"V 觀财報 " ( 微信号 ID:VG-View ) 采訪 4 位業内專家,他們這樣說……
一夜超 30 家公司出手
8 月 17 日晚間,32 家公司股東、實控人提議回購股份或披露回購方案,合計拟回購金額最少 14 億元,最高超 28 億元。其中大全能源、納芯微等單家拟回購金額超億元。
對于回購目的,多數公司均表示,意在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投資信心,同時促進公司穩定健康發展。對于回購的股份,不少公司表示,将在未來合适時機用于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回購公告頻現,進入 8 月後更有近 80 家上市公司密集出手。
據東方财富研究中心統計,截至 8 月 16 日,年内約 400 家公司合計回購超過 200 億元。從行業分布來看,年内回購金額過億的 56 家公司以計算機和電力設備最多,此外,電子、醫藥生物、基礎化工也分布較多。
傳遞啥信号?
川财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接受 "V 觀财報 " 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回購股份行爲本身是對投資者傳輸一種積極的信号,表示對自身公司的認可,同時也達到調整股價的目的,增加企業資金流動性。其次,近期市場指數處于低位震蕩形式,此時進行股份回購,性價比較高,有望在指數企穩回升時獲得收益。
東方财富證券總量組負責人、策略分析師曲一平告訴 "V 觀财報 ",最近 10 年來,第一次回購浪潮在 2013 年,全年共有 77 家公司實施回購金額合計 92.82 億元,較 2012 年全年高出 173.05%,市場全面企穩并出現持續 2 年的創業闆牛市;第二次是 2015 年牛市結束後,2015、2016 年度分别 185 家、288 家公司實施回購,市場在供給側改革驅動下出現藍籌牛;第三次則是 2018 年,全年共有 785 家 A 股公司實施了股份回購,占 A 股上市公司總數的 22%;回購總額達 534.25 億元,同比增加 575%,随後的 2019-2021 年 A 股全面進入長達三年持續牛市。曲一平總結," 上市公司回購力度越大,越能凸顯資本市場底部含金量,爲長期估值修複提供支撐。"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對 "V 觀财報 " 表示,曆史上來看,每當市場大跌,都會出現上市公司密集回購,這無疑是市場見底的重要信号,也是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手段,大股東用真金白銀回購,比喊話更有用。
股民跟不跟?
上市公司已經亮招兒,股民們跟不跟?
曲一平認爲,作爲普通投資者,仍然需要相對理性來看待上市公司回購。資本市場的底部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需要基于海外流動性改善、經濟持續複蘇背景下逐步來完成修複。對于上市公司的投資仍然要遵從行業景氣度、産業滲透率提升空間、企業長期盈利能力等角度出發,進行合理價值投資。
陳靂表示,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爲了保證自身資金安全,應該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來進行投資。從細節來看,普通投資者可以先關注公司回購的動态以及回購後企業業績的變化,同時及時關注回購對公司财務風險的影響。
此外,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提示 "V 觀财報 " 讀者,需警惕部分公司 " 蹭熱度式回購 ",比如上市公司披露回購計劃後遲遲不兌現、回購時間安排遙遙無期、回購價格不妥當、回購金額 / 比例遠低于預案、回購沒達到預期效果等。
張翠霞認爲,中小投資者一定要看準了再下手。在市場沒有形成有效強勢反攻信号時,沒看準就下手可能會 " 吃瓜落 ",即看起來有利好,但被 " 利好 " 沖昏了頭腦,成爲接盤俠。張翠霞強調,上市公司披露回購信息後,趨勢的反轉确認還是要看技術、基本面綜合因素。 ( 中新經緯 APP )
(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作者:鄭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