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零态 LT,作者|餘堃,編輯|胡展嘉
iQOO 的新品發布會落下帷幕,筆者發現它如今已越來越像 vivo 了。
月初,打着宣傳語 " 悅享操控 内外出衆 " 的 iQOO 年度新品 iQOO 12 系列正式發布,起售價爲 3999 元,對應配置爲 12GB+256GB,這一價格與 vivo 當下的旗艦産品 X100 的同款配置價格完全一樣。
相較于前幾代旗艦數字系列的瘋狂堆料,這一次的 iQOO 12 系列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減配,譬如隻在售價更高的 Pro 系列使用三星 E 系列的屏幕、将以前 Pro 系列上的 200W 快充退回到了現在的 120W。這樣的 " 減配 " 被一些 B 站 UP 主吐槽爲 " 強行閹割,控制成本 "。
不過 iQOO 12 系列也在某些方面做了增配,像是對影像方面就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升級:采用了同小米 14 系列一樣的國産傳感器,安裝了支持微距、人像和望遠等多種功能的全新潛望式長焦鏡頭。所以,無論是從産品售價還是配置變化來看,iQOO 似乎都在越來越往主流但常規的方向發展,這種做法并無多少可以指摘之處,但卻會使 iQOO 越來越失去原來 " 内味 "。
隻是當 iQOO 在售價和配置上越來越接近 vivo 時,消費者又有何理由去買 vivo 的子品牌 iQOO?
01 iQOO 越來越像 vivo
今年是 iQOO 正式成立的第四個年頭。
回看 iQOO 成立的 2019 年,那時,國内手機市場曆經十年競争和厮殺,手機用戶劃分不斷趨于精細化,2019 年年初,手機行業更是發生了一件大事:長期被視爲走性價比路線的小米開始痛下決心要進行品牌升級,于是将紅米正式拆分成了 Reami 品牌。
面對這種情況,vivo 成爲國内幾大主流手機廠商中唯一沒有子品牌或獨立品牌的市場玩家,而 vivo 又恰恰是在前一年取得優異戰績的手機廠商。根據 IDC 的數據顯示,2018 年,vivo 是除了華爲之外唯一實現增長的手機品牌。
所以,彼時 iQOO 的誕生看起來既是應運而生,也是底氣十足。
在第一代的 iQOO 産品中,vivo 可謂是傾注了資源和心血。2019 年 2 月,iQOO 發布了旗下也是其數字系列的首款手機 iQOO,初代産品直接用品牌名稱作爲手機型号。這是一款搭載了當時市面上最新的高通骁龍 855 處理器的手機,iQOO 配備了一顆 4000mAh 電池,支持 44W 快速充電技術。
除了以上這些,初代 iQOO 走電競設計,各個方面也無明顯短闆,最終定價爲 2998 元,比友商同年發布的小米 9 起售價還低了 1 元。就這樣,專注年輕人群體,切入電競機領域,搭配同價位領域的極緻性能配置來赢得口碑,iQOO 在最開始的幾年裏走出了一條 " 小而精 " 的發展路線。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發布的 2018 年第二季度至 2021 年第一季度期間電競手機的數據顯示,iQOO 手機以 23% 的份額位列第一。
▲圖:iQOO 12 系列
但這樣的好景似乎未能一直延續下去,生于 vivo 的 iQOO 屬于仰賴着 vivo 的線下渠道體系成長起來的線上品牌,iQOO 雖然也有自己的獨立門店,但它在線下更多還是依附在 vivo 專賣店裏銷售。此外,在售後服務方面,用戶也能拿着自己的 iQOO 手機到任何一家 vivo 售後門店,享受同等級别的售後質量。
所以,iQOO 本身所具有的性價比鋒芒難免會刺痛到 vivo 本身,兩個品牌的銷售渠道基本是共享,這意味着 iQOO 也能到線下市場跟 vivo 搶生意,而碰上 618 年中大促和雙 11 購物狂歡節這種特殊的時間節點,iQOO 線上和線下的實際價差更是損傷到了線下經銷商的利益。
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主品牌 vivo 近些年來也在不斷發力線上市場,開始下成本做硬件堆料,這在客觀上壓縮了 iQOO 所能主打的高性能手機的市場空間。
于是,從最新發布的 iQOO 12 系列不難看出,iQOO 與 vivo 的區别越來越隻能體現在設計風格、快充和影像等方面了,這應該不是 iQOO 誕生之初希望看到的景象。
02 遊戲手機,真需求還是 " 概念炒作 "
談及 iQOO,遊戲手機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2018 年,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 餘承東被問及華爲會不會做遊戲手機時曾直言:" 單純的遊戲手機隻是炒作一個概念,就像防水手機,現在所有的旗艦機都防水,所有的手機都應該有遊戲性能的。"
餘承東此番言論是在直接否定遊戲手機存在的必要性,另一位手機行業大佬即便沒那麽直接,也是在宣判了遊戲手機的 " 死刑 ",小米總裁盧偉冰仔 2022 年年底表示:"2023 年,你已不再需要一部電競手機,電競手機注定消亡。"
事實上,遊戲手機當然可以作爲手機中的一個細分市場出現,隻是随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如今單純的遊戲手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或者說廠商在遊戲性能上的拓展空間和宣傳物料正在愈發受限,主要原因要從硬件叠代上來找。
作爲遊戲手機核心受衆的人群,一般都是重度手遊愛好者和遊戲直播從業者,這部分人在使用手機時一般具有打遊戲時間長、對遊戲畫質幀數和操作流暢度要求高、需要遊戲内存足夠大等特點,所以相應地對手機的要求是:散熱效果好、續航夠長、具有高刷新率。
随着高通去年 11 月 16 日發布了第二代骁龍 8 移動平台,其具有出色的性能釋放和能效平衡表現,極大改進了上一代所出現的問題,使得整體用戶體驗上了一個台階。
▲圖:iQOO 手機樣機圖
從較爲直觀反映手機整體性能的跑分來看,作爲各大廠商旗艦手機的标配,在搭載了高通第二代骁龍 8 移動平台後,手機平均單核跑分能達到 1500 分左右,多核跑分更是在 5000 分左右。
也就是說,随着核心硬件的升級,專門的遊戲手機和搭載同樣配置、高刷屏幕的智能手機,在遊戲體驗性能上的差異被大大縮小,這顯然弱化了遊戲手機此前的核心競争力。此外,縱觀遊戲手機市場,這始終是一個規模不太大的市場,公開資料顯示,2022 年 1 月至 9 月遊戲手機累計銷量約 320 萬件,累計銷售額約爲 76 億元,而同時期智能手機的總銷量爲 1.29 億台,占比還不足 5%。
如同幾年前的餘承東所言,雖然主流手機并未特意标榜遊戲屬性,但性能提升下的每一台旗艦手機均可視作遊戲手機。在核心芯片強大性能的加持下,各大品牌的旗艦手機通過不斷堆砌散熱材料,獲得了表現更好的極限性能和更爲穩定的遊戲内幀率。同時,相較于遊戲手機或者側重于遊戲性能的手機,旗艦手機更是擁有均衡的配置,往往在影像等方面占盡優勢。
遊戲性能差距縮小将電競手機拉下神壇,體現在廠商動作上便是用腳投票:聯想旗下的拯救者電競手機暫停業務、華碩的 ROG Phone 也還未見新款披露;今年 1 月,曾在遊戲手機領域存在感十足的黑鲨被曝内部發生了多輪裁員…
所以,在這種形勢下,iQOO 通過弱化電競屬性、狂補影像配置,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種轉型和求生。
03 行業回暖,iQOO 有危有機
iQOO 的轉型和求生體現在針對 vivo 采取的動作上,今年 3 月末,vivo 将旗下獨立子品牌 iQOO 和 vivo 進一步整合,展現出的降本增效意味明顯。
此前手機行業不景氣,加之市場競争一貫異常激烈,國内不少手機廠商的日子并不好過,OPPO 更是早在 2021 年 6 月便宣布與一加進行全面合并,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也是要報團取暖、加強協作和降本增效。
不過,行至 2023 年年末,随着各個方面的形勢持續好轉,如今 iQOO 所面臨的整體環境不算太差。
首先,消費電子産業鏈基本面正在釋放底部改善信号。自 2022 年以來,智能手機消費步入漫長的累庫周期,但情況已經開始好轉。譬如根據市場研究咨詢機構 TechInsights 數據顯示,2023 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降幅分别爲 14%、8%、0.3%,跌幅自 2022 年四季度以來,連續季度收窄。
普遍認爲,随着智能手機庫存底部出現,今年第四季度将步入手機銷售旺季,四季度出貨量更是有望迎來同比增長。
其次,國内手機廠商密集發布新機,本身既是行業變暖的例證,也是在爲手機行業不斷蓄力和造勢。
今年 8 月末,華爲發布了 Mate 系列新機,銷售火爆,礙于産能等因素甚至上演了 " 一機難求 " 的場景。根據中金公司的研報,華爲近四周 ( 37 周— 40 周 ) 的新機銷售同比增速分别高達到 91%、46%、83% 和 95%。
10 月 26 日,小米發布了旗艦産品小米 14 系列手機,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更是在微博上确認,小米 14 系列自 10 月 26 日發售到 10 月 31 日首銷,一周之内銷量便突破了 100 萬台。
11 月 13 日,vivo 也在國家遊泳中心發布了 X100、X100 Pro 兩款旗艦機型,還展示了包括藍心大模型和藍河操作系統等在内的 " 藍科技 "。
所以身處回暖迹象愈發明顯的手機行業,iQOO 是有一定可以作爲的空間的。從目前 iQOO 所采取的舉措來看,對内有降本增效的意圖,向外有補足短闆的目的。
短期内,看起來特色不在的 iQOO 在其原有的核心受衆那裏可能并不讨喜,但它需要用更主流的外觀設計和更均衡的産品配置來網羅更大範圍内的用戶。
譬如在此次 iQOO 12 系列新品上,iQOO 在攝像頭的模組上采用了 " 萬裏舷窗 " 的外觀設計,具有很強的辨識度;正如前文所述,iQOO 12 系列更是在影像功能上做出了相當大的升級,補上了此前在拍照方面的短闆。更重要的是,iQOO 需要逐漸找準未來發展過程中的品牌定位,不斷強化自身的品牌标識。
總之,iQOO 如何能夠更好地借助 vivo 的資源發展自己,而又不與 vivo 發生 " 掐架 "、産生内耗,這考驗着 iQOO 的生存技巧,更考驗着 vivo 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