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源:AI 生成
我做商業記錄較多,也會寫一些認知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工作需要,另一方面純屬個人愛好。個人愛好與工作結合,更有動力去挖掘每一個話題,從而在業務與個人發展間找到平衡點。
寫多了,總會遇到做自媒體、記者的朋友。
每次參加完大會現場交流時,大家會提到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你經常寫作,爲什麽不去做财經洞察?解讀一些财報什麽的。
雖然專業财經洞察門檻确實挺高,但也在努力學習。今天,我把之前學過的關于入門、轉型,以及看财報方面的基礎認識分享出來。
01
入門是做任何事情的關鍵,很多人往往找不到門在哪裏。财經分析也一樣,如何入門呢?
媒體上,我經常看《财新》和《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報》裏的宏觀内容挺多的,而關于上市公司信息,我會看《财聯社》、虎嗅的《妙投》和 36 氪的《财報解讀》。
如果還有其他好的資源,你也可以推薦給我。
假設想做财經報道,最好找一本書看看,我最近在看《手把手教你讀财報》,掌握這本書,寫出來的文章深度,應該能超過大部分财經記者。
因爲現在好多記者對讀懂财報這件事很頭疼,我也在不斷學習;但發現,幾乎沒有盡頭,尤其在各種對比的時候。
例如:
我經常看營銷支出。研究營銷支出時,不隻是要了解這家公司的市場營銷策略、預算分配,還要看利潤表上,營銷廣告是怎樣影響利潤的。
不過,我的優勢是對業務結構比較熟悉,但在數字分析上就弱些。所以,我就用 AI 工具來幫忙。
你也可以想想,自己關注點在哪裏?優點和缺點是什麽?明确了長處和短處,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人總不能全吃個人經驗,再高維度的認知也有被掏空的一天,我覺得,做商業洞察和财經挺像的,找人聊聊是了解行業動态最有效的方法。
一開始,我不愛聊天,後來聊多了也就喜歡了。
除聊天,參加會議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相對其他行業轉型做财經洞察的人,新人坐在辦公室獲取資源并不容易,所以,參加行業會議實際上是獲取一手信息和接觸行業人士的好機會。
會議上,比起嘉賓演講的内容,你可以多關注一些緊急問題,比如行業同質化嚴重、市場競争激烈之類的。了解了這些,可以寫出深入探讨某個行業現狀的文章。
畢竟,會提問就成功了一半。
不過,作爲一個洞察者,寫東西是爲了給公司反饋問題,推動行業進步,而不是爲了摧毀它;所以,不必要時,不要發表尖銳批評,而是盡量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我更傾向于從用戶視角,把更多使用體驗,感受貢獻出來,這相對微觀。
還有一點,參加各類會議時,我常遇到一些記者,他們可能因爲對行業不夠了解而不敢提問,或者根本沒有機會提問。其實,你完全可以把這個世界當作一個草台班子,不用太大壓力。
如果一個觀察者真的深入了解一個行業的上下遊,他可能快要換行業了。因爲大多數觀察者不是專家,沒有親身實踐過,所以,他們獲取的信息也是二手的,甚至三手的。
這些信息通常是一線人員在完成某項工作或開始新工作後才會透露出來的。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源來輔助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時,最好關注一個行業或類别。什麽是類别呢?比如,我不是财經專家,但可以專注于營銷和财報的分析,這樣的結合,可以讓人更深入地了解一個方面。
說實話,現在專才不多,大多數人比較浮躁,随便用綜合數據分析一頓,很難得到新的東西。因此,找出适合自己的能力模型很重要。
隻要持續關注,逐步積累,就會了解一個行業。這是第一點,關于入門。
02
接下來,來聊聊轉型。誰适合或會轉型做财經洞察呢?
首先,是 PR(公共關系)人。
有些人原本在大公司負責媒體公關,随着職業生涯發展到一定階段,他們會面臨兩種選擇,一方面繼續做媒介工作,另一方面不甘于現狀,自認爲具備學習和寫作的能力,就會選擇轉向财經領域。
其次,是 IR(Investor Relations)。什麽是 IR 呢?
即投資者關系。他們日常的工作是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的财務狀況、戰略和業務活動,同時,也會把投資者的意見反饋給公司管理層。
在公司裏,這樣的職位可能是 IR,或者是董事長秘書、證券事務代表等;這些職位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讓你在職業生涯中積累大量關于行業、資本、投資等方面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董事長秘書并不是我們想的那種日常秘書,而是在公司裏擔任有影響力的高級管理職位。
所以,有些人會選擇轉型做财經方面,當然,本身是财經專業出身的人也有機會做 IR 職位。
再者是行業分析師。什麽是行業分析師呢?
如果你在大公司、上市公司呆過,經過會看到合作的三方機構輔助内部做市場趨勢、競争環境等其他行業内的調研,這些分析師從外部收集大量數據,幫助企業、投資者制定更明智的決策。
他們一般從事證券,或者機構研究方向,通常來說,行業分析師本身資本比較豐厚,待遇也好;我身邊有幾位這樣的人,當我問他們爲什麽做财經方面的工作時,他們說,主要想培養個副業。
律師做财經的也不少。記者和律師因爲都要廣泛接觸信息和人脈,所以有很多共同點。盡管成爲律師門檻比較高,但如果你有決心加上一點運氣,轉型成功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最後一種是自己單幹,做自媒體。我個人認爲做自媒體的風險與機遇同在。
風險是 " 太卷了 ",你得自己想辦法賺錢,還要不停地産出内容。這種工作如果沒有一些啓動資金,一開始很難堅持下去。但機會在哪裏呢?
雖然看起來視頻、圖文内容很多,其實專業的财經領域還沒有飽和;像抖音等其他平台,這兩年崛起不少财經博主,比如:小 lin 說财經 ...... 這是一種新形态。
因此,我認爲偏專業類财經洞察,的确是高門檻工作,尤其設計到資産重組、二級市場等方向的研究。
我還見過很多從媒體、電視台出來的人,嘗試做财經方面的工作。他們在之前的工作中積累了不少優勢,但轉型并不總是那麽順利。
有句話說得好:" 改行如換刀 ",這意味着要重新開始。所以,光靠熱情是不夠的,還要考慮自己的整體情況。
我還見過媒體、電視台記者出來的人,也有嘗試做财經方面的工作,他們在電視台或其他方面積累了不少優勢,不過,轉型并非一帆風順,有句話說:改行如換刀,這意味着,重新開始。
以上第二點關于轉型,你可以看看自己屬于哪一類。
03
第三點,聊聊财報方面的一些基礎認知。
财報信息很重要,懂行的人看數據,像找到寶貝,興奮極了,不懂的人,等于看天書。比如,早些年讓我密密麻麻看幾十頁數據,内心真有一種 " 放了我吧 " 的感覺。
對财經洞察者來說,找到并理解數據的能力很關鍵。
不要想着上來就幹票大的,據我了解,大多數财經記者、自媒體都是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學新聞的記者,在采訪财經專家時,還得趕緊補充财經知識呢,更别說我們了。
他們一開始寫文章,專業人士可能都不認可,而那些學過金融、經濟出來的人,寫的東西又太專業了,寫出來的東西不光普通人看不懂,連專業人士也覺得難以接受。
所以,編輯的角色很重要。
具體來說,他們需要幫助那些沒有财經背景的人,确保他們能準确地理解專業知識,并将複雜的金融術語表達得清晰易懂。
自己做财經洞察的好處就在這裏,畢竟在一張空白紙上寫東西,比在已有内容的紙上添加或修改,要自由得多。
那麽,自己怎麽才能感受到個人能力提升了呢?我認爲有兩個前置條件:
多讀多看
會解讀數據
前者,即如果你是在消費賽道,那就多看這個賽道的一些企業,而且要做得足夠深入。與我而言,我一般看企業主要看兩點:
一,收入結構。這包括産品提供什麽價值,解決了誰的問題;爲什麽消費者要買,什麽情況下來;如何獲客,聯系和維護客戶的成本。
二,成本結構。價值鏈模型、公司核心資源,以及重要合作夥伴(上遊供應商、下遊分銷商,經銷商)等。這也不是絕對,主要還是看自己專注哪方面。
怎麽解讀數據呢?
一般來說,面對這些材料,最難的是把各種報表、數據變成普通人也能懂的故事。比如說,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年報、半年報、季報、和臨時報告等。
想想看,誰會願意一頁頁地讀完幾百頁的招股書或年報呢?你得快速找出這些重要報告裏的關鍵點,然後再做對比分析。
在上市公司的報表裏,摘要、資金用途、資産負債比、管理層對财務的解讀、利潤表等部分常常隐藏着重要的信息;報表裏的機構投資者名單、投行名單、和高管背景介紹也能透露出不少信息。
當然,這些都要之前做足準備和積累。
這些财務報告是律師、會計師、和投行人員寫的或批準的,裏面滿是專業術語,普通讀者看起來很難懂,而且,這些專家有時候,還會用術語來掩蓋或隐藏一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比如:如果一家公司說它可以給股東每股發 0.60 元的半年分紅,比去年的半年分紅高很多,乍一看,可能會覺得這公司業績很不錯。
但如果翻翻去年的年報,就會發現,看似不錯的半年分紅是因爲去年一年都沒分紅;這并不是公司業績有提升,隻是公司調整了分紅的時間而已。
再比如,一家公司爲新産品發布準備了一大堆宣傳廣告活動,這實際上可能暗示了公司整體戰略的一些調整和變化。
換言之,公司在公開資料裏不會明說它放棄了哪些業務領域,隻有真正了解這家公司,才能找出寫作、表達的真正方向。
04
除解讀數據,還要學會從材料中找問題,這是第四點。
之前我看過不少自媒體寫的關于上市公司财報的解讀,大多數是簡單地複制粘貼别人的内容。
這些信息雖然是事實,也是研究機構或企業提供的,但它們可能有各種問題,比如:立場是否中立、數據收集方法是否合理、用語是否專業等。
如果隻是重新翻炒這些信息,那就沒什麽意義了。
那麽,如何解讀呢?
一,要理解數據背後的意圖。拿到數據時,可以問問自己,這個數據和去年相比有什麽變化?它爲什麽要這麽表示?
如果你不太明白數據背後的意圖,可能就會陷入原材料中,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說什麽,這樣匆忙上陣會适得其反,甚至表達偏差。
二,關注公開渠道的内容。
财經新聞的信息來源很多,大部分都可以公開獲取,比如公司新聞稿、監管機構發布的新聞稿、公司向交易所報備的數據公告,或者法院的訴訟、其他法律文件等。這些信息都會帶出一些問題。
還有一些精彩的新聞散落在行業媒體、自媒體和有經驗的人手中,他們會分析産業鏈、讨論組織變革,還有一些是幾個月、幾年前的信息。都可以從中挖掘出更多的價值。
這對新朋友來說,是難得一見的機會,但也不應該是唯一關注的目标。
再來多說幾句關于财經新聞中正确使用數字的事;首先,要準确理解數據,避免誤解。比如,比較一個企業第二季度和第一季度的盈利增長是沒意義的,因爲季度收益可能因各種原因波動。
例如 :
可口可樂每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收入通常都很高,因爲天氣熱,消費量大。所以,将第一季度的收入和上一年同一季度的收入進行比較才有效,因爲這樣考慮了季節因素。
當然,要謹慎使用數據。複雜冗長的數據容易讓人感到厭煩,它可能掩蓋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如果要在一篇關于公司收入的内容中使用大量數字,要确保數字得到了充分的解讀,盡量也不要把類似的數字堆在一起;每個數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解釋數據的變化,更有意義。
比如:
分析酒類公司的營業額時,不能僅僅進行簡單的比較,還要綜合考慮季節、地域、庫存、消費習慣等因素,不同的市場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
例如,對于酒類公司營業額的分析不能單純進行對比,還要綜合考慮包括季節、地域、庫存、消費習慣等方面的因素,對不同的市場需要有不同的分析。
還有一點是,盡量避免使用太多專業術語。過于專業的術語,加上複雜的數據會讓人卻步,要找方法讓内容易于理解。
以上四點,管中窺豹,是我學習的一些心得,如果能給你帶來一點點啓發,這也不算白費。
總結
财經分析,是一門大學科。
一開始不要試圖全盤掌握,最好從一個具體的點切入,慢慢深入研究;這樣會發現,随着時間推移,能慢慢看清整個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