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花兒街财經
近一兩年來,王小骞、李雨菲、王凱,這些曾經被光環籠罩的央視主播,紛紛作别央視,投身至短視頻平台帶貨的創業大潮中。
金字塔尖的媒體人,在原有平台積澱了足夠的勢能,在合适的時間窗口選擇單飛漸成趨勢。
與被機構條框束縛不同,做自己的老闆,不僅工作時間自由可控,日進鬥金的創富節奏,也讓昔日的同行心生羨慕。
除了央視主播,普通打工人也将短視頻創業作爲第二職業。可見短視頻浪潮的洶湧,鮮有人不受其裹挾。于是有人說,打工人職業生涯的終點就是短視頻帶貨。
在真人秀節目中受到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賞識、高調入職格力成爲董事長秘書的孟羽童,職業生涯的起點已經遠遠高于大多數同齡人。但對于成爲 " 下一個董明珠 ",孟羽童顯得興趣寡淡,今年 5 月就從格力離職。
離職之後,孟羽童持續經營小紅書等平台的自媒體賬号。盡管從格力離職引發争議,但黑紅也是紅,借助格力平台和董明珠的賦能,孟羽童迅速成爲腰部網紅主播。
如果說短視頻創業是職業的終點,那麽 24 歲的孟羽童一下就從起點跳到了終點。
孟羽童等來昔日伯樂的評價
11 月 6 日,沉默半年的董明珠終于開口。在接受廣東衛視《财經郎眼》訪問時,主持人問到了網紅員工的問題,董明珠表示:" 你真正自己的品質跟網紅是沒關系的……網紅不網紅離不開真正的品質,有人認爲自己用一個網紅來認爲自己有價值,那就是無本之源。現在講假話有什麽用呢?你不可能在格力這個平台上,然後到外面去做廣告,這肯定是不合規的。"
明眼人都知道,這裏董明珠不點名批評的 " 網紅員工 ",就是曾經被董明珠高調欽點的接班人孟羽童。今年 5 月,孟羽童從格力離職,當事人回應離職是爲了準備考研。
但關于離職原因的真相還是衆說紛纭,當時就有說法稱孟羽童實際上是被格力辭退的,原因是 " 經常曠工參加商務活動,接私活 ",且在公司約談之後未有改進。
君子絕交不出惡意,一般而言,在員工離職後,重視名譽和口碑的老闆都會送上祝福,并對離職原因三緘其口。但特立獨行的董明珠,終究還是 " 睚眦必報 "。在輿論場上,孟羽童相對弱勢,而董明珠則可以借資本力量,實現自身的傳播意志。此番 " 鞭屍式 " 點評,對于孟羽童是否公平,對于董明珠而言是否得體,也引發了廣泛熱議。
《華爾街科技眼》聯系孟羽童,試圖平衡了解離職的真實原因及孟對董明珠言論的反應,但孟羽童并未對此做出任何回應。
" 董事長秘書 " 身份加持下的頂流博主
當然,孟羽童也着實不虧,被董明珠和格力的熱度加持後,截至目前,孟羽童的小紅書粉絲數爲 131.8 萬,算是這個平台的頂流博主。後台數據顯示,孟羽童前幾個月的小紅書商單報價在每條 18 萬— 22 萬之間(目前報價已被關閉)。從今年 6 月至今,她一共接了大約 10 條單子。如果按此計算,年僅 24 歲的孟羽童,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僅來自小紅書的廣告收入就超百萬。
孟羽童之前曾表示,她的薪資與格力應屆大學生的水平一緻,在 5000 — 10000 元之間。即便按頂格一萬月薪計算,孟羽童接一條小紅書廣告的收入,也至少相當于在格力工作一年半的薪水。
短期來看,作爲董明珠秘書獲得的隻有光環,而成爲自媒體博主才是商業變現的捷徑。
據悉,孟羽童目前并未簽約任何 MCN 公司,而且以她的粉絲體量來看,完全有能力自己開公司了。實際上,在孟羽童今年 5 月從格力離職之後,的确有兩家名爲 " 孟羽童文化傳媒(海南省)工作室(個人獨資)"" 孟羽童廣告傳媒(海南省)工作室(個人獨資)" 的公司成立。
由于兩家公司與孟羽童并無股權關聯,目前尚不清楚它們是否與孟羽童有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與内卷的 996 生活和伴君如伴虎的格力董事長秘書的生活相比,半年收入百萬的 " 小紅書頂流博主 " 身份,更具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翻看了孟羽童賬号發現,其各大平台自媒體賬号,主打的人設是 " 職場精英,董總秘書 ",可能很多關注者的心态是 " 看看大佬是怎麽指點小輩的 " " 看看董總是怎麽工作的 " " 職場小白如何在大佬的幫助下快速提升自己 "。
孟羽童的熱度和标簽來源于格力,是大網紅董明珠 IP 之下的衍生品。離開格力是否會像失去了源頭活水,後續内容是否能沿用目前的人設要打個問号。
前車之鑒即爲阿裏太子蔣凡原配董花花。董花花手撕網紅張大奕後,迅速成爲輿論焦點,當時張大奕在小紅書的熱度激增。董花花當時似乎亦有借助 " 總裁夫人 " 标簽出道的打算。但随着蔣凡和張大奕時間塵埃落定,董花花在小紅書中已經泯然衆人。
董明珠送人玫瑰,自己不虧
按照時間線來看,孟羽童在格力期間也有商業化變現的行爲,這也導緻董明珠對孟羽童 " 不務正業 " 的行爲似乎頗爲不滿。
實際上,對于擅長炒 CP 的董明珠,董明珠也收獲了可觀的客觀流量。
在一衆企業家中,董明珠熟稔營銷規律,善于利用互聯網制造熱點話題。從與雷軍的 10 億賭約,到招募評測紅人王自如,再到揚言培養孟羽童爲接班人,董明珠成功地複制事件營銷牌。家電行業處于流量窪地,唯有格力頻上熱搜。
在董明珠回應網紅員工事件 上,也有觀念較爲傳統的職場人士扼腕,感歎孟羽童未能堅持到最後,成爲董的接班人。
董明珠一直強調 " 我們一直都在培養年輕人,這幾年我一直默默地關注哪些年輕人是可以再進一步培養 "," 我希望她能在我身邊,我要把她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 符合企業未來接班人的标準,要爲其提供快速通道來加速成長 "。但長期跟蹤格力的家電行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爲,外界對董明珠的表态有一定的誤解, 董明珠稱将其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并非第二個接班人,按照孟羽童的年齡和履曆,在董明珠退休之時,孟還難當大任 。
資深品牌專家李光鬥則認爲,在營收、利潤雙雙下滑的背景下,格力在品牌推廣和市場宣傳中,希望找到新媒體時代的流量密碼。董明珠是個很厲害的話題制造者。年輕和高顔值的孟羽童給全網帶來了興奮點,制造了大衆關注的話題,使格力能夠迅速破圈,并獲得了巨大的流量回報,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網紅打工人,整頓了職場?
此前,員工由于從事第二職業引發勞動争議的事件并未被放大。但随着短視頻爲第二職業打開一扇門,未來的雇傭雙方也将面臨更多的此類勞動争議。
在西方社會兼職和第二職業都已經非常普遍化,西方社會中的英文國家将兼職和第二職業稱爲 "Moonlighting",原意就是下班後,夜晚所做的工作。不少白領人士甚至在 8 小時之後從事藍領工作,因爲在西方國家藍領時薪收入遠高于白領。在發達國家,兼職受保護,但也有明确的限制,比如在德國,對從事第二職業有較爲明确的規定。從業者一般每周隻能在第二職業上投入 5 — 6 小時 , 每月則爲 5 — 6 天。政府規定 , 從事第二職業的時間不得超過主業的 1/3,且從事第二職業時不得損害雇主企業利益。
近年來,在短視頻平台風起雲湧後,不少 996 的打工人都打起了短視頻帶貨的主意 。此類短視頻博主的初心有二,增加收入自不待言。
成熟的自媒體收入頗豐,不少博主發條廣告就收入過萬,這對于那些加班打車費報銷困難,甚至被要求自帶電腦辦公的年輕人來說,當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眼看一個個草根博主在短視頻浪潮當中脫穎而出,獲得财富自由,想必誰都會有一種 " 我上我也行 " 的錯覺。
很多人也希望通過第二職業爲自己留後路,一旦被裁,不至于太被動。
對于企業而言,面對越來越多擁有副業的年輕員工,的确需要思考風險規避和行爲規範的問題,比如制定明确的合同條款與規章制度,進行完善的培訓教育,同時保持開放透明的溝通渠道等。
實際上,在媒體行業,也有機構媒體人既占有機構平台資源,又把幕後自媒體平台當作變現渠道,這是主流機構新聞媒體明令禁止的。回到文章開頭,一衆央視名嘴辭職下海,也是希望擺脫平台束縛,能将名氣變現。
對于如何管理流量媒體人,各機構媒體做法大相徑庭 。像《财經》《界面》等媒體機構,選擇與網紅記者合作,成立股權清晰的媒體工作室。這樣,不僅避免了人才流失,還爲媒介經營增加了創收空間。
所以,在面對孟羽童這種複合型的流量紅人時,格力是不是可以考慮利用好其産生的價值,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撕破臉呢?董明珠是否也應該反思,在創造流量事件的基礎上,能否增加 " 維護流量收益 " 的能力半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