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子怡
編輯 | 袁斯來
當下正在熱映的《好東西》,第一個讓人難忘的場景是深夜疾行的王鐵梅、仿佛武林高手般乘風而行,直到鏡頭拉遠才看到她腳下的平衡車。
站在平衡車上,她吓退跟蹤小葉的變态男,也是站在平衡車上,她反跟蹤了變态男。平衡車成爲小葉和王鐵梅友誼的起點,小葉有心想學,王鐵梅無情拒絕,因爲她要賣掉平衡車了。
被視作閑置賣掉已成爲多數平衡車在國内的宿命。
平衡車曾經被視爲解決 " 最後一公裏 " 的短途代步工具,行業産值在十年前超過 100 億元,到 2017 年,國内平衡車生産商曾激增至幾千家,僅深圳就超過 600 家,代表性的有納恩博(現爲:九号機器人)、騎客、樂行、新世紀等。
彼時,平衡車産業在國内有整車企業 600 多家、配件企業 1000 多家、電商 200 多家。全球至少有八成的平衡車由中國廠商生産出口,「千輪大戰」熱戰之際,國内大街小巷有不少穿梭而過的平衡車。
然而,平衡車的 " 路權 " 問題始終受限,玩具定位難改,作爲短途代步工具的設想破滅。
出海成曾爲不少平衡車廠商的選擇,「九号公司」也成爲爲數不多的赢家。現如今,平衡車在九号公司的營收比重已經逐年下降,在去年僅占 4%。
無論在國内還是海外,平衡車市場都在縮減。海外新的流行代步工具是 e-bike,國内廠商也是一擁而入;國内不變的是電動單車,甚至助力九号成爲百億規模的企業。
如今,在淘寶上檢索平衡車,除了玩具平衡車品類,供成人使用的平衡車似乎也隻剩下「九号」。
01 無法上路的代步工具
很難有人不被王鐵梅騎行平衡車的潇灑模樣帥到," 炫酷 " 且方便曾是平衡車多年前風靡一時的重要原因。而平衡車最後一次出現的鏡頭是在小葉的手機淘寶裏。
圖源,宋佳微博
倘若平衡車能夠上路,小葉和王鐵梅的故事或許有另一種展開的模樣。
鏡頭少少的平衡車,系因國内對于禁止電動滑闆車與平衡車等滑行類工具上路有着明确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實施條例》第 74 條:" 行人不得有下列行爲:(一)在道路上适用滑闆、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目前,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成都等多地已經明确禁止電動平衡車上路。
電動平衡車對于使用者而言,有一定的使用門檻,需要不斷調整重心來保持平衡。平衡車沒有物理刹車系統,完全依賴騎行者的重心移動來實現加速、減速和轉向,其安全性和穩定性很難被掌控,極易因失去重心而導緻事故發生。
并且,電動平衡車不屬于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機動車、非機動車等責任主體,一旦發生意外事故,也容易發生法律糾紛。
九号機器人的創始人王野在接受媒體采訪中曾直言:" 從技術和安全角度來看,平衡車技術都隻做到了早期試用者階段,無法做到真正的大衆普及。它更适合無機動車場景下的短途代步,并不适合無駕駛經驗的用戶大規模用在道路交通。"
無法上路的平衡車,也使得其成爲 " 短途代步 " 工具的設想成爲空談。更多時候,它成爲家長送給孩子的玩具,在小區裏騎行玩耍。國内市場萎靡也成爲确定事實。
走向海外市場曾被龐大的平衡車行業視爲出路卻又遇到專利訴訟難題。2014 年,美國平衡車鼻祖賽格威将國内多家公司告上法庭,美國當局對國内平衡車産品發起 "337" 調查。
産業正值動蕩之際。2015 年年底,因存在着火隐患,亞馬遜向賣家發去通知,暫停銷售部分平衡車,并要求所有平衡車商家證明自己的設備達到安全标準,同時提供證據證明其銷售産品不屬于侵權産品,否則無法再次上架。
亞馬遜的暫停銷售要求,再度打擊到不少平衡車企業。
在此過程中,唯一崛起的唯有九号公司。2014 年,小米和紅杉等向九号公司投資 8000 萬美元,助力九号公司以 " 蛇吞象 " 的方式收購賽格威,自此一躍成爲全球平衡車龍頭企業,不僅打開海外平衡車市場,也解決專利問題。
而當年曾與九号在平衡車領域打得難舍難分平衡車廠商們,已經陸陸續續的消失。
02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單品
平衡車在國内消失 " 路權 " 受限是重要原因,而在海外市場,同樣聚焦于短途出行,平衡車又難以同電動滑闆車抗衡。
這背後是市場和企業的雙重選擇。以昔日平衡車龍頭企業九号公司爲例,在收購賽格威後,九号并沒有大量推出平衡車新品,而是将團隊中心移向開發電動滑闆車。
九号公司團隊曾在媒體采訪中表示,平衡車不是所有人都能學會怎麽玩的(尤其是在用戶并不确信某個路況是否能安全通過的時候,魯莽嘗試就可能會造成摔跤、受傷),但單車和滑闆車是人們都會用的,不需要學;人們也對單車和滑闆車的「安全行駛包線」有天然的常識。另外,從技術上來說,即使在道路上用,電動滑闆車也要比平衡車更爲快捷和安全。
更重要的是,2017 到 2018 年,在共享經濟的推廣以及科技和環保屬性加持下,共享滑闆車迅速成爲熱門的歐美短距離交通工具。而這波海外共享交通的浪潮又跟平衡車無關。
圖源,天風證券
專注美國市場,做戶外娛樂、兼短途交通工具的濤濤車業,從其财報中能明顯看到,平衡車的營收增長速度明顯不如電動滑闆車。2019 年,電動滑闆車及配件的營收達 1.4 億元,平衡車營收爲 9000 萬,雙方差距不大;到 2023 年,電動滑闆車及配件營收達 7.18 億元,在公司營收占比中位列第二名,而平衡車僅爲 2.96 億元,相差超兩倍。
平衡車的學習壁壘是它創新的來源,也是它市場受限的終極理由。市場雖然仍在,空間卻早已到天花闆。
反應快的企業,例如九号公司,會從平衡車轉向滑闆車,再到電動兩輪車。
不過幸運的是,當年的平衡車浪潮雖然洗牌掉不少企業,但也保留了先進而完整的供應鏈。平衡車、ebike、電動滑闆、電摩等短途出行工具的核心器件爲電機、電控、電池(統稱 " 三電系統 "),三電系統在基本通用的基礎上,也使得背後的制造業能夠及時轉向。
至于風靡一時的平衡車,最終的命運多是雜物間、或者二手平台。但無論如何,它們仍是一個時代的注腳。那時,人們還會爲一款硬件興奮,充裕的資金湧向初創公司,九号公司的傳奇也再難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