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察者網左欄作者 王世純
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
北京時間 11 月 24 日 13 時,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停火協議正式生效。盡管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的其他武裝組織——比如 " 傑哈德 " 的聖城旅以及共産黨武裝組織 " 人陣 " ——沒有和以色列單獨達成協議,但他們大多支持停火協議。根據當地記者的描述,前線已基本沒有交火,一些市民開始返回家園。至此,進入 21 世紀以來最殘酷的加沙巷戰,終于在 48 天血與火的較量後得到了一絲喘息。
與此同時,以色列開始允許大量物資進入加沙地帶進行人道主義救援。根據半島電視台記者的說法,運載援助物資的卡車通過拉法陸路過境點進入加沙地帶,預計 25 日将有 230 輛卡車進入。埃及也宣布,随着停戰開始,每天将向加沙運送 13 萬升燃料和 4 輛裝載天然氣的卡車。
和 10 月 7 日以後氣勢洶洶的 " 一升燃油也不能進加沙 " 的激烈态度相比,以色列當局顯然态度緩和許多,甚至可以說有了較大讓步。在以色列這樣一個軍事氛圍濃厚的國家内部,執政當局的态度自然引發國内右翼民衆諸多不滿,不少以色列民衆指責内塔尼亞胡當局 " 軟弱 ",是 " 出賣國家 "。以色列本屆内閣以極右翼著稱,國家安全部部長本 · 格維爾更是指責内塔尼亞胡 " 屈辱地聽從了巴勒斯坦抵抗力量 "。
而對于外界觀察人士來講,由于以色列當下遭受的外交壓力和經濟壓力未達到臨界點,停火更像是軍事行動導緻的政治結果。當下,美國依然支持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而來自聯合國安理會和伊斯蘭世界的壓力也并未轉移到實質行動上。唐突地停火隻有可能是來源于軍事行動的突然失利。因此,想要分析明白以色列停火的原因,還是要回到戰場局勢上來。
以色列将全國主要陸軍力量投入到加沙作戰中。目前來看,以色列在加沙的劈入作戰中投入了 36 師全部 3 個常備旅,162 裝甲師全部 3 個常備機械化旅,98 空降師部分兵力(35),以及各個領土師的預備役步兵旅。此外,還有加強的若幹動員起來的傘兵營和特種旅。具體到番号上,以軍出動了全部 4 個裝甲常備旅:第 7" 薩爾 "、第 188" 巴拉克 "、第 401" 伊克沃特 · 哈巴澤爾 "、第 460 訓練旅 " 光之子 "。6 個現役常備機械化步兵旅中至少部署了 4 個:第 1" 格蘭尼 "、第 84" 吉瓦蒂 "、第 933" 納哈爾 " 和第 828 訓練旅 " 比斯拉馬赫 "。
除此之外,以色列預備役部隊,比如第 10" 哈雷爾 ",第 14" 馬查茨 " 等預備役裝甲旅也投入作戰,并遭受傷亡。不過,這些單位的裝甲載具并沒有出現在戰場上,可能是抽調士官軍官加強給常備部隊用于充實編制内人力。
并沒有戰損、但狀态堪憂的以色列裝甲部隊
目前,攻擊加沙總共兵力爲 10 個機械化旅,2 個依托輕載具的傘兵旅,3 個輕型載具的摩托化步兵旅和特戰分隊。編制内兵力在 30 個機械化營左右,額定機械裝備爲 12 個裝甲營約 30 個連約 360 輛坦克,12 個裝甲步兵營約 300 台步兵載具。考慮到以色列的裝甲營編制内長期有一個連是作爲預備役部隊存在的,加上 " 阿克薩洪水 " 行動的戰損,以軍實際投入加沙的坦克數量可能少于編制數量。
截至目前,以色列在戰前所有常備裝甲旅,絕大部分常設步兵旅均投入加沙地區進行攻堅作戰,動員較好的 679 旅等裝甲旅也投入加沙作戰。以色列陸軍目前尚未動員預備役 4,8,37,205,263,460,847 等預備役裝甲旅進入一線作戰。即便以色列動員了,也可能是集中老兵和退伍兵,起用一個營預備坦克作爲預備力量投入戰鬥。
可以說,以色列這輪加沙攻堅戰役從戰略角度來講是絕對的軍事冒險,陸軍常備重機械化集群齊聚加沙,其邊境幾乎已無可戰之兵。
由于缺乏兵力,以色列在邊境隻能用民用起重機替代監視設備和無人機
盡管全軍出動,但以軍投入攻擊加沙的編制依然小于攻擊馬裏烏波爾的俄軍——包括 150" 柏林 " 師下轄的 4 個機械化團又 4 個海軍步兵和頓涅茨克的機械化旅。俄軍這些旅團機械化力量絕大部分裝備整齊,額定坦克編制在 10 個營 300 輛以上,步兵載具 14 個營 400 輛以上。而加沙地區遠比馬裏烏波爾要困難複雜。以軍機械化設備的質量落後于俄軍,支援火力依賴航空兵,步兵素質遠不如俄軍,進攻加沙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任務。集結足以壓垮對手的兵力,從中部劈入構築坦克掩體和其他工事,之後再緩慢推進,對眼下這個素質的以軍而言,算是相對正确的選擇。
兵力雖有些薄弱,但以色列的推進 " 初見起色 ":目前以色列軍隊已經完成對加沙城的四面合圍,徹底占據加沙西部全部海岸線;本周開始從西南部和東北部等多個方向對建築和人口都相對稠密的加沙城區發動進攻,且有相當大地推進。在西部靠近海岸線位置,以色列陸軍已占據希法醫院、加沙 " 議會大樓 " 和西南地區的大學,在東北部則占據印尼醫院,并抵達賈巴利亞難民營的北郊和西郊。
不過和俄烏戰局不同的是,加沙地區雙方态勢對比懸殊,戰場形勢是純粹的不對稱戰争,巴勒斯坦抵抗者們沒有擁有像俄烏戰争中那樣的對壘作戰、維持戰線的能力,甚至無法應對以軍坦克大搖大擺地從中部劈入。從态勢上來看,以色列陸軍的推進已經超過 2014 年的 " 鑄鉛行動 ",加沙如同今年 3 月份的巴赫穆特地區一樣 " 搖搖欲墜 "。
但具體到戰場形勢上,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殺傷敵軍的戰鬥行動并不是單方面的 " 被碾壓 ",反而能實現持續有效殺傷。時至 23 日,加沙地區各武裝力量繼續在社交媒體或半島電視台更新其部隊攻擊以色列坦克裝甲車輛的視頻。從更新的視頻來看,武裝分子繼續使用 " 亞辛 105" 火箭彈,從各個方向快速接近和攻擊以軍車輛,同時将攻擊過程拍攝下來,用于後續的宣傳和鼓舞士氣。
不僅僅是地道
對于巴勒斯坦抵抗武裝目前的軍事能力,外界常常大而化之地認爲這是 " 地道戰 " 功效,認爲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是通過加沙城下大量的地道進行小股分散的破襲,從而有效殺傷以色列人力和裝甲部隊。這樣的分析确實符合戰場觀察,但容易讓外界觀察人士陷入某種桎梏,認爲巴勒斯坦抵抗力量隻能依靠 " 地道 " 才可以拉平以色列的常規軍事優勢。
一旦陷入這種桎梏,外界也很容易将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 " 地道 " 和我國冀中平原的地道、抗美援朝時期的坑道戰進行對比,根據地理縱深、群衆基礎以及戰場技術演變等多種因素而得出消極結論。
這樣的認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抵抗力量在加沙的作戰,本質上是地道戰配合麻雀戰、坑道戰乃至陣地戰的結合,是抵抗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找殲敵機會的體現。1942 年劉少奇指示冀中平原根據地要從實際出發,把地道戰戰術發揚光大,當時強調地道戰是一種主動和被動相結合的作戰方式。我根據地通過地道戰殲敵的主要手段是通過地道吸引敵軍大量兵力,爲機動兵力伺機殲敵創造條件,同時避免敵軍消滅我軍小股有生力量。具體的戰例反映在 1943 年、44 年冀中平原一系列大小反 " 掃蕩 " 殲敵戰鬥中。
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目前的軍事行動和我根據地的作戰思想不謀而合。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在地道蟄伏的兵力并不是很多,他們的蟄伏更多是讓敵軍把兵力和彈藥消耗在無意義對 " 可疑地道 " 的覆蓋中,在焦慮中虛耗以軍的銳氣和注意力,從而以逸待勞,在無人機和潛望鏡的幫助下尋找并攻擊注意力渙散意志衰微的對手。抵抗力量的軍事行動仍以持續的小規模地面破襲爲主,這種破襲往往在晝間地表建築物間進行,抵抗者抵近以軍并非依靠地道而是依靠複雜的建築物。
在面對有立體防禦工事的城市時,即便以色列使用大當量的航彈将建築物夷爲平地,以軍裝甲部隊也無法在廢墟中輕易推進。遭遇航彈轟炸後的混凝土建築物往往會塌方爲更加堅固的臨時機構,進一步影響以軍打擊效率。舉例而言,在順化戰役中,美軍航空兵投擲的航彈摧毀了整個順化城大約 80% 的建築物,但這樣的轟炸行動甚至沒有殺傷順化城中越共遊擊隊的主要力量,美軍和南越軍在随後的進攻發現北越部隊依然能從廢墟中進行抵抗,并且倒塌的建築物更加難以清理。
與以軍加沙攻堅作戰類似的戰役,是以色列老對手——叙利亞阿拉伯陸軍在 2018 年發起的叙利亞東古塔戰役 " 大馬士革之鋼 "。在 2018 年以前,叙利亞政府軍在大馬士革東郊的反政府軍據點 " 東古塔 " 進行過 12 次異常激烈的巷戰,每次巷戰最後都以叙利亞政府軍裝甲部隊折戟廢墟而告終。最終,叙利亞政府軍在 2018 年出動了四倍于反政府武裝的 4 個主力師,湊齊近千門火炮和坦克裝甲車才在漫長的包圍進攻行動中肅清東古塔。而在清理過程中,即便坐擁人力數量和素質、戰術兵器、各種觀測無人機上的優勢,反政府武裝的小股力量依然可以在廢墟中用反坦克兵器攻擊叙利亞政府軍的有生力量,叙利亞政府軍在持續兩個月的攻堅中損失數十輛坦克裝甲車輛。這充分說明了裝甲部隊在巷戰作戰的複雜性。
這就說到了第二點,我們應該打破過去的 " 軍事神話 ",不應該高估以色列的戰場控制能力。截至 23 日,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已經湧現出至少 3 位抵近以色列裝甲車輛,在車體上布置磁性反坦克地雷和反坦克榴彈的勇士。這些被外界戲稱爲 " 反坦克體操 " 的戰例背後,既說明以色列陸軍素質低劣、對戰場态勢感知缺失,又說明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武裝的個人素質和士氣。
你好
到目前爲止,以軍雖然坐擁大量察打一體無人機和各種臨時配給的小型無人機,但依然無法做到對戰場的全時全域态勢掌握。即便掌握了相關态勢,以色列跨軍種的聯合作戰能力也無法做到跨軍兵種即時通聯,從而阻止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有機會抵近以軍發揚火力。可以說,雖然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部制定的計劃比較周全,但以軍低下的素質給了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可乘之機。
風水輪流轉,如今以色列陸軍一如 1973 年的叙利亞阿拉伯陸軍一樣,成了拖累統帥部決心的因素。而在這種 " 國仇家恨 " 的加持下,能夠隐忍蟄伏,經過刻苦訓練出來的職業軍人,才是巴勒斯坦抵抗力量持續鬥争的核心。
總的來說,加沙武裝的各種襲擾作戰造成了以軍不小的損失。根據巴勒斯坦抵抗力量下設武裝力量 " 卡桑旅 "11 月 24 日的通報,自 " 阿克薩洪水 " 軍事行動進入第 48 天," 卡桑旅 " 仍在各個戰線上堅持與以色列軍隊作戰。在過去 72 小時内,擊毀、擊傷了以色列軍隊的 33 台軍用車輛,包括坦克、裝甲運兵車、裝甲推土機和挖掘機,此外還實施了數十次打擊步兵的行動。自加沙地面戰開始以來,累計擊毀、擊傷了以色列軍隊的 335 台軍用車輛。
對于 "335 輛車輛損失 ",筆者認爲,這一數字更多隻能體現了巴勒斯坦抵抗力量的攻擊得手次數,無法反映到以軍客觀的車輛損失。當然,在當下這個階段,想要獲得以色列客觀的車輛損失數字是不可能的,這些數字隻可能存在于以色列參謀部的機密文件上,但我們可以通過側面方式來求證。
半島電視台 11 月 13 日分析衛星圖像後宣稱,在加沙市西北部活動的以色列軍事車輛從 11 月 3 日的 383 輛下降至 11 月 8 日的 295 輛。這意味着自以軍進入加沙 5 天内,可能有近百輛裝甲車輛遭受戰損或故障,并最終後送了。與之相對,自加沙戰役發起以來,加沙各派系武裝已經發布 83 個攻擊以色列坦克、推土機和步兵載具得手的畫面,由此推測,巴勒斯坦抵抗力量和其他派系武裝至少造成了 30 輛主戰坦克和更多步兵載具的損失,重創以軍從北部劈入加沙海灘的第 188 裝甲旅第 53 營和吉瓦蒂旅一部。
但想要徹底摧毀以軍攻勢,抵抗者們需要消滅至少 10 個營的機械化兵力。盡管抵抗力量通過發揚主觀能動性的方式,給以軍造成了外界意料之外的損失,但以色列陸軍的絕對實力仍然占優,抵抗者們隻能在廢墟中等待對手進一步犯錯。
而在人力方面,以色列的損失不算大。當下,以色列截至停火前隻公布了 392 人的陣亡名單。從戰場邏輯和戰場表現來看,以色列的陣亡數量顯然被有意降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新聞來管窺以色列陸軍的損失。以色列軍事公墓的一名工作人員聲稱,他們每小時或一個半小時就會舉行一場葬禮,兩天内就埋葬了 50 名死者。而以色列陸軍電台援引軍隊殘疾人協會負責人的話稱,自 10 月 7 日戰争爆發以來,已有 1600 名以色列士兵被認定爲戰鬥傷殘,其中 400 人仍在醫院接受治療。按俄烏戰場的統計經驗來算,俄軍住院和戰鬥傷殘數字和陣亡數字之比一般爲 7 比 1,如果前文提到的相關數據爲真,則以色列目前推算死亡數量爲 300 人左右。相較以軍數萬人的進攻兵力,這一數字不算大,以色列統帥部應該更在意裝甲兵器的損失。
續戰
總的來說,這一輪停火是加沙抵抗武裝通過奪取部分軍事主動權,有效殺傷以軍有生力量創造出來的結果,是一種 " 以打促和 "。不過,在停火結束後,按目前軍事态勢來講,雙方都沒有停火的動機,都有繼續打下去的理由和士氣。
盡管遭受了意料之外的損失,以色列仍在這一地區有着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能繼續占據有利地位。最樂觀的估計來看,以色列陸軍遭受的裝甲兵器損失,也不過是總體數量的七分之一,而以色列已經控制的加沙北部領土則遠遠大于 14%。何況當下以色列參謀本部執行的軍事賭博政策正在獲得正收益。
黎巴嫩真主黨在以色列北方的襲擾盡管戰果不錯、交換比相當好看,但未能牽扯住以色列的主要兵力。以軍原來用于防範北部的 36 師全部南下攻擊加沙,顯然将北部邊境——或者說全國邊境,都交給了動員部隊、地理縱深和盟國美利堅的力量。這種邊境空虛是一種軍事冒險,其賭博收益就是以色列能以一個自己能接受的狀态早日解決加沙問題。
現如今,以色列國防軍高唱空城計的背後,是包括抵抗之弧的主要力量伊朗及周邊阿拉伯國家的 " 作壁上觀 "。缺乏實質性的軍事壓力,必然會導緻以軍進一步的進攻。
何況,在國内政治形勢的重壓之下,利庫德集團似乎沒什麽退路。面對戰場上有所失利,内政上承受被動," 停火 " 成了内塔尼亞胡本人的政治毒藥,使其遭受巨大攻讦。利庫德集團的右翼部長們正在叫嚣将巴勒斯坦人從加沙永久遷移,并要求其他國家幫助支付這筆費用。以色列執政集團的戰争狂熱沒有消解,這種狂熱能驅使以色列突破 1945 年以後國際秩序人類道德的底線,值得外界持續觀察。
加沙沖突的最終解決方案,依然寄托于加沙以外的地緣政治鬥法。當下,以色列的 " 軍事神話 " 面臨破滅,以色列陸軍在周邊有志中年的眼裏不再是那支在 1973 年和 1982 年創造神話的強大機械化軍團,而是時刻處于應激狀态、但又受盟友美國牽制的矛盾體。一旦攻擊加沙的以軍繼續承受每天 3 輛以上坦克的損失,從軍事角度來講美軍必須付出巨大的軍事成本才能保證以色列的國防安全。
而中東國家的無所作爲也正在逐步變成過去時,随着 " 抵抗之弧 " 對于以色列本土、美軍中東基地乃至以色列海外船團的攻擊不斷升級,美方愈發模糊的态度正在摧毀以色列國防軍的戰鬥決心。伊斯蘭世界對于以色列的實質動作和步調正愈發一緻,域外大國介入中東的契機不斷湧現。時至今日," 哈馬斯 " 似乎成了伊斯蘭世界的 " 最大公約數 "。這種外部壓力,結合戰場上的軍事被動,共同造就了這一輪加沙居民的小小喘息。
這短短幾天時間,失去土地和親人的加沙民衆會挖開廢墟,掩埋屍體,治愈傷員,他們的心情筆者不忍猜測;但擺在所有巴勒斯坦人面前的,依然是需要用鬥争求和平,需要繼續承受住一切來換取時間,才能看到機會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