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雷達财經出,作者 | 莫恩盟,編輯 | 深海
2018年9月,一家名叫趣頭條的中國企業成功叩開了納斯達克的大門,并一舉創下當時國内企業赴美上市的最快紀錄。然而, 不到五年的時間,曾經那個風頭無兩的明星企業,如今已經淪落到瀕臨退市的地步。
趣頭條其實有過屬于自己的輝煌時刻,靠着發力下沉市場,趣頭條以很快的速度便坐上行業第二的寶座,還獲得了包括騰訊、小米、阿裏等在内的衆多明星投資方的青睐。在美股上市後,趣頭條的市值一度達到46億美元,折合人民币超300億。
然而,趣頭條近幾年的财務成績的确難言出色。2020年、2021年,趣頭條的營收接連下滑,且營收的降幅還在不斷擴大;而利潤方面,趣頭條自上線以來沒有一年實現盈利, 2016年至2021年趣頭條的累計虧損超過70億元。
業内人士指出, 趣頭條成于砸錢補貼,也受限于砸錢補貼,這使得趣頭條在早期實現快速擴張的背後,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 在同樣專注下沉市場的拼多多、快手紛紛撕下下沉标簽的同時,趣頭條卻錯失良機。沉迷于網賺模式的趣頭條不僅沒能實現盈利,反而面臨用戶流失的困境,而被趣頭條寄予厚望、采取同樣打法的米讀,也沒能擔負起成爲新的增長點的重任。
趣頭條五年上市之旅即将結束
"上市,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是趣頭條的一個新起點,我們要構建一個全球領先的線上内容生态,爲用戶提供樂趣和價值",曾經做出前述感慨的趣頭條董事長譚思亮,或許未曾想過趣頭條的上市之旅僅堅持了不到五年便要就此終止。
3月21日,趣頭條退市的消息在網絡上擴散開來。 據悉,趣頭條在3月14日收到了納斯達克關于将股票退市的決定函。 根據納斯達克上市的相關規則顯示,上市公司公衆持有的股票市值至少爲100萬美元,收盤價應保持在1美元以上,而趣頭條未能在180天的寬限期内恢複合規。
此外,趣頭條也未在規定時間内像納斯達克遞交公司2022年中期的财務報告。對于納斯達克下發的退市決定,趣頭條表示不會對此提出上訴,如果趣頭條對此不提出上訴, 趣頭條的股票将在當地時間3月23日納斯達克開盤時暫停交易,趣頭條随後也将告别納斯達克。
事實上,趣頭條面臨的危機此前便已有顯現。2022年4月,趣頭條就曾發布一則公告,宣布了自媒體創作平台将于2022年6月30 日起停止服務和維護的通知。
同年9月,因不符合在納斯達克繼續上市的公開持有股票市值不得低于1500萬美元的規定,趣頭條收到納斯達克給其下發的通知,趣頭條若想繼續留在納斯達克,便需要在180天的時間内重新合規,但如今看來趣頭條并沒能完成"自救"。
而雷達财經翻看趣頭條的财報發現,趣頭條長期陷在虧損的泥沼之中。據趣頭條公布的财務數據顯示,還未上市前的2016年和2017年,趣頭條的淨虧損分别爲1086.24萬元、9475.97萬元。
趣頭條上市後的2018年,其淨虧損直接飙升至19.46億元,此後趣頭條又分别在2019年、2020年、2021年錄得26.89億元、11.05億元、12.4億元的淨虧損,難以盈利的困境始終困擾着趣頭條。
而虧損頑疾長期沒能得到醫治的同時,趣頭條的營收也坐上過山車。2019年,趣頭條的營收爲54.15億元,相較上市第一年28.14億元的營收增加了92.42%。但這樣的光景并沒有持續多久,2020年趣頭條的營收便跌至50.47億元,較上一年下跌6.8%。2021年,趣頭條的營收降幅進一步擴大,40.9億元的營收同比下降18.95%。2022年,趣頭條甚至都沒能按時交出自己的财務報告。
公司營收、利潤指标均出現下滑的背後,趣頭條的規模急速縮水。 2019年還擁有2932名員工的趣頭條,第二年員工數銳減上千名至1704人,2021年趣頭條的員工數再度下滑至1110名,較兩年前足足減少1822人。
雷達财經梳理發現,趣頭條在上市之後曾遭受過幾次對其産生較大影響的重創。2019年12月,趣頭條遭到做空機構Wolfpack Research的做空。對方甩出一張長達56頁的報告,直指趣頭條存在欺詐行爲,大部分的營收和現金餘額均爲造假。該做空機構還稱趣頭條涉嫌嚴重侵犯用戶隐私,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錄制音頻、訪問攝像頭、發送消息等。
面對做空機構列出的"罪狀",趣頭條回應稱該報告有嚴重錯誤,完全背離了基本事實,公司堅決否認數據造假等一系列毫無事實依據的指控,并将就此啓動相關訴訟程序。
做空風波過後,趣頭條迎來了更大的危機。2020年的央視315晚會上,趣頭條成了其中一個被重點曝光的"主角",趣頭條平台上涉及套戶、美化、案例造假、違法賭博平台投放等一系列的廣告亂象成爲當年被重點關注的對象。
被央視"點名"之後,趣頭條火速做出回應稱,公司已迅速成立廣告生态治理專項工作組,正在對平台涉及的廣告進行全平台徹查,一旦發現相關問題,堅決嚴厲清查和封禁。但受此次"點名"影響,趣頭條的App一度被各大應用市場下架,其股價也再次受到牽連。
趣頭條曾獲騰訊、阿裏青睐
盡管趣頭條如今已淪落至這般田地,但趣頭條其實也曾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
公開資料顯示,趣頭條的創始人譚思亮是畢業于清華大學、中科院的高材生。在創辦趣頭條之前,譚思亮曾先後在雅虎、51.com、若鄰網等公司擔任高管,還曾擔任盛大廣告業務的負責人。
2016年,譚思亮拉來了自己在盛大工作時結實的老同事李磊,二人一同創辦了趣頭條。彼時,國内的互聯網行業正刮起一陣加速下沉市場布局的風潮,拼多多、快手便是其中的受益者。靠着真金白銀給用戶的補貼,趣頭條在下沉市場也實現了快速擴張。
天眼查顯示,自成立以來,趣頭條累計獲得過6輪融資。早在2017年下半年,成爲資本、紅點創投、華人文化便率先參與了趣頭條的A輪融資,這輪融資的規模達到4200萬美元。
第二年3月,趣頭條再獲一筆價值超過2億美元的融資。相比A輪融資,趣頭條B輪融資背後的投資陣容更爲龐大,不僅有互聯網巨頭騰訊領投,還有尚珹資本、順爲資本、小米、華新緻遠、創伴投資、光源資本等諸多投資方跟投。此輪融資完成後,趣頭條的估值一躍上升至16億美元以上。
2018年8月,包括人民網旗下基金在内的戰略投資者參與了趣頭條新一輪的戰略融資。8000萬美元的融資規模,再度助推趣頭條的估值攀升至26.67億美元的高度。
一個月後,趣頭條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将"移動内容聚合第一股"的稱号收入囊中。趣頭條剛剛上市之際,一度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僅上市當天,趣頭條便五次觸發熔斷。
彼時,趣頭條僅用兩年零三個月便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速度,打破了拼多多此前成立三年才上市的最快紀錄,直到現在國内也僅有瑞幸咖啡這一家企業赴美上市的速度超過了趣頭條。
趣頭條董事長譚思亮在内部信中提到,截至2018年8月,趣頭條的累計裝機量便已達到1.81億,月活用戶數達6220萬。趣頭條的這一成績意味着其僅用兩年多的時間,便成爲了移動内容聚合領域的行業老二,僅次于今日頭條。
上市之後,仍有不少投資方對趣頭條"下注"。 2019年3月,阿裏攜1.71億美元投資趣頭條,成爲繼騰訊、小米之後又一個"押寶"趣頭條的大廠。同年7月,澎湃新聞正式入股趣頭條。通過引入澎湃新聞這一股東,趣頭條在2019年成功申請到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不過,此輪融資結束後,趣頭條便再未公開披露過新的融資。有分析認爲,基于趣頭條自身存在的營收模式單一、缺少核心壁壘等問題,疊加市場競争、監管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投資機構開始對趣頭條失去信心。
昔日行業老二如今地位下滑嚴重
雷達财經了解到,趣頭條當時從衆多對手中脫穎而出,離不開其"看新聞賺錢+收徒"的模式。對下沉市場龐大的用戶群體而言,平台的補貼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靠砸錢,趣頭條像拼多多一樣快速在下沉市場開枝散葉。但當拼多多、快手在下沉市場已有一定收獲并進軍一二線城市之際,趣頭條卻未能抓住時機,錯過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機會。
有業内人士還指出,趣頭條靠砸錢補貼的獲客模式并不具備持久性。一方面,大量的補貼會讓公司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當用戶沒有對平台産生足夠的粘性時,一旦平台減少自身在獲客方面的成本投入,或者提高用戶的提現門檻,便會加速用戶的"逃離"。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在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的11個月時間裏,趣頭條的月活一路走低,僅今年1月的月活出現環比0.19%的微增,其餘時間段内月活均保持環比下滑的态勢。
剛剛過去的2月,趣頭條的月活降至462.93萬。在聚合資訊闆塊,趣頭條的月活已降至行業第五名的位次。曾經身爲行業老二的趣頭條,如今的月活已被對手們甩開不小的差距。
2月,行業老大今日頭條的月活爲2.64億;同期今日頭條的衍生App今日頭條極速版月活爲4427.3萬,排在榜單第二位;跟在今日頭條系之後的一點資訊、快報,則分别以2557.15萬、486.48萬的月活位列榜單第三、第四的位子。
與此同時,趣頭條的營收模式也較爲單一,主要依賴廣告收入。 本身下沉市場的廣告轉化就存在一定難度,而當補貼下滑後,用戶運營關聯的指标也容易受到影響變得不再"好看",這便會導緻趣頭條對于廣告主的吸引力下降,進而會影響到公司的廣告營收。
爲了擴充公司的業務版圖,趣頭條也曾在資訊聚合平台以外做出過其他嘗試。2018年5月,趣頭條推出了一款免費閱讀小說App米讀,此後趣頭條又上線了米讀極速版App。不過,被趣頭條寄予厚望的米讀,并沒有幫其在移動閱讀領域站穩腳跟。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今年2月,米讀極速版和米讀小說的月活分别爲368.44萬、264.41萬,這兩個應用在移動閱讀行業下的綜合閱讀闆塊分别排在榜單第18名和第22名的位次,均未擠入前十。
若與排在榜單前列的番茄免費小說、掌閱、七貓免費小說、QQ閱讀、七點讀書、宜搜小說等強勢選手的月活相比,米讀更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月活排在第一的番茄免費小說2月月活超9000萬,是米讀極速版的24倍、米讀小說的34倍。
此外,趣頭條還曾在短視頻領域有所布局,但其推出的球球視頻、趣多拍等應用在市場上并沒能激起什麽水花,最終草草收場。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