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天才槍手》
17 歲、中專、女生、數學天才、草根逆襲、底層超越,這些充滿反差感和看似不可能的關鍵詞讓姜萍這個名字連續五六天停留在朋友圈、熱搜和各個媒體的版面上。
我無意打攪這個小朋友,對于事件的真僞也并無興趣。畢竟,在這個被流量和宏大叙事裹挾的社會裏,真相重要嗎?或許并不重要。董宇輝、郭有才、姜萍,他們的觀衆不同,但本質上,他們都是同一個人——一個被某種力量推出來的人;他們是一道幻影,一道被渴求、被塑造的幻影。
那是一種何等的力量?在這力量的背後,隐藏着哪些值得反省的問題?是什麽原因導緻大衆一次又一次地沉湎于無法抑制的狂歡之中?對這些問題的探讨,比所謂的 " 真相 " 更能激起我的好奇心。
1
盡管不情願,按照流程,我還是得簡單回顧一下這幾天發生的事情。
事源阿裏巴巴舉辦的一場數學競賽,參賽者是全球數學精英。今年的預賽結果公布後,江蘇漣水中等專業學校服裝專業的中專生姜萍以 93 分的成績排名全球第 12,成功晉級決賽。" 踩縫紉機的中專生吊打各路名校天才 ",活脫脫的爽文劇本。
事件發生後,多家媒體湧入姜萍的老家,全家人的過往都被扒出。她的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沒有管過她的學習,如今年紀大了在村裏務農,兼職做保潔員和巡邏員,每月有 900 元的補貼。姜萍的姐姐在同一所中專讀書,暑假期間一個人打三份工。姜萍中考考了 621 分,其實她的成績考上了高中,但因爲多種原因選擇了中專。
村支書說她是全村的驕傲。以前的老師說她非常優秀。在各所高校微博下,全是要求破格錄取的留言,如果不這樣做就是埋沒天才。天才和中專,看上去是如此不可調和,以緻于贊美聲和質疑聲鵲起。
2
按照國内媒體的尿性,這件事情在一片盛贊之後不出意外地進入了反轉劇情:人們開始質疑這名小女生是否在比賽中作弊,以及她是否真的具備數學天賦。作爲一個高考數學勉強及格,微積分考試屢屢挂科的 " 沒前途的新聞專業 " 的數學弱雞,我沒有能力去判斷事情的真假。輿論就像一陣龍卷風,每個人都被迫站隊,一些對立的聲音已經大量湧現。這些是贊美聲:
" 很多人不理解爲什麽我對姜萍這個事件如此熱衷。作爲一個小鎮做題家,我經曆了十多年艱苦的題海戰鬥,特别羨慕那些天賦異禀的人。當我看到一個這樣的人出現時,真心希望她能好。這個孩子展現了自由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 這個女孩子因爲興趣而學數學,這才是真正應該摘奧數的人,就是喜歡。很多人在争論什麽是數學天賦,我覺得喜歡就是一種天賦。"
" 沒在底層呆過是不會懂她的處境的。我相信姜萍是數學天才,在縣域教育資源極度貧瘠,即便有學生在某一學科表現特别優異的特征也不會引起重視,她的家庭情況也不會額外對她進行資源傾斜,這種父母想的就是女孩學門手藝有碗飯吃就行了。至于其它,做夢都不會奢望。"
" 自學并非完全不可能。自學的過程有時不會按部就班,每個人有不同的方法。另外需要考慮個人興趣的因素,在強烈興趣的推動下,有時會出現非常出人意料的情況。"
" 如果這個孩子進入高中,巨大的學業壓力下不可能有時間去學不考試的高數,老師不可能有時間去教她,恰恰中專教育裏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在一定範圍内 " 不務正業 ",才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我花了點時間把視頻裏姜萍的證明完整的複盤了一下:她的證明寫得很不規範,隻要是讀過數學碩士以上學位都不會這麽寫。但證明又沒有數學上的錯誤,所以基本上肯定是姜萍自己寫的。而且裏面的 ( 4 ) 式和 ( 5 ) 式是一般性的結論。雖然正确,但是在解答中是多餘的,在完整的解答中根本不需要。也就是說,如果是抄現成的解答,不會出現 ( 4 ) 和 ( 5 ) 式。所以黑闆上是姜萍思考的過程,不可能是抄現成的解答。"
" 她的西格瑪都寫的一樣,肯定不是抄的。但這種書寫習慣也太差了,這是個可憐孩子,沒有老師告訴她任何東西,如果有個稍微有一丁點兒良心的數學老師告訴她西格瑪怎麽寫,也不會寫成這樣。"
" 在我看來,姜萍即便在決賽中無法獲得優勝,她的經曆也足以證明了她的優秀。正如勞東燕教授所言,她沒有被命運的安排所左右,活成了生命本該有的樣子:自由、熱愛、勇敢。姜萍用自己的人生告訴我們每個人,我們有權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也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3
成名後,她成了天才,被視爲被埋沒的明珠;而在成名之前,她是考試的失敗者。在一片力挺和支持聲之外,互聯網上大量的質疑聲也讓她很快成爲輿論的靶子:
" 阿裏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的初賽題目,第一題是組合,第二、六題是概率,第三、四題是高等代數,第五題是幾何與拓撲。姜萍自稱隻自學過《高等數學》、《數學分析》、《偏微分方程》,這些題不在其自學範圍。"
" 她看的好像還是 Evans 的書,那本是給偏微分方向研究生看的,prerequisite 不光要微積分,是需要一些列後續的中高級分析課程。中學生能學完這些可能性很小。"
" 她不知道答卷是用 LaTex 排版提交的,可能她沒聽說過 LaTex。即使是數學系學生,要熟練使用 LaTex 也要用上一兩年。"
" 包含的錯誤很低級,高數優秀的人基本不會犯。按順序西格瑪疑似抄錯、伽馬函數符号寫成了 7、Ttz 相乘在 sin 裏應該加括号并且 z 不可能做指數、Digamma 函數符号的 n 是指數不應該大寫。冒充什麽不行,非要冒充 " 數學天才 ",以爲數學那麽好蒙騙 ?"
" 要抄 ψ 函數,後面卻全寫成了中函數,數學常用的希臘字母應該也是不認識的,∑「φф 對她來說像天書,所以全都亂寫,∑寫成 /2,「寫成丁,ψ 寫成 ф,另外,黃線的部分是她把 Σ 下面的 k=- ∞抄成了 k=0,而不是把上面的抄成 -1。"
" 倒數第三行末尾 cot 函數前面的求導符号 dzn,這裏的 n 應當是上标,表示對 z 求 n 次導數。她寫的倒像是 z 是 d 的上标,而 n 卻在正常位置。分子上 d 後面本應有個上标 n,這裏也沒了。"
" 闆書書寫隻是其中一個質疑點。她平時數學考試一般,她回答的學數學的書籍,她提交用的軟件問題,她老師有團夥的先例,這些問題交集在一起,她 100% 作弊了。決賽她一題也做不出來。"
" 學習是有痕迹的。如果真的有天賦,從小數學拿獎早拿到手發酸了。人們喜歡憧憬少林掃地僧。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間高手秒殺職業選手,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
4
類似的争議還有很多,我就不列舉了。
聽到一種說法:很多時候,人才選拔就像往一個籃子裏頭裝雞蛋,裝上 10000 個,一下子全都摔在地上,碎了一地,剩下幾個沒碎的幸運兒就是 " 有天賦的 "。在此之前,這 10000 個雞蛋都覺得自己是天選之人,必須通過 " 摔在地上 " 這個殘酷的淘汰機制,讓其他人徹底出局。如果都碎了,就再裝 10000 個新的,重新摔一次。
互聯網上,甚至已經生成了具有陰謀論色彩的事件 " 結局 ":
1. 她的老師是江蘇大學數學碩士畢業,聰明且刻苦,在漣水中專工作,長年懷才不遇;
2. 老師去年和妻子參加了阿裏全球競賽,兩個人拿了不錯的初賽名次,分數接近;
3. 姜萍中考成績優異,在漣水中專屬于校内拔尖人才;
4. 這次考試中,有人靠各種手段幫姜萍拿到了全球 top 20 的好成績;
5. 本來老師計劃金盆洗手,拿着好成績去學校邀功,提升職位,或者自己跳槽開個培訓班,打造個當地 " 數學金牌講師 " 的招牌;
6. 事情逐漸發酵,主人公開始包裝數學天才人設,開始接受采訪,扯《Partial DifferentialEquations》等各種書;
後面的故事大概率就是,姜萍參加了複賽,名次大幅度下滑,甚至會找個借口退賽,全網網友熱心關懷,繼續拿她當做榜樣,來鞭策自家的倒黴孩子。然後事件中的每個人繼續過着平凡的生活。
整個事件的營銷和渲染充滿了公關味道。競賽明年大概率會改革流程和制度。
沒有拆穿,沒有揭露,沒有真相。殘酷嗎?殘酷。别問我真假,我也不知道。
5
數學是我的知識盲區,但這并不妨礙我喜歡這個小姑娘,個體的存在不能被任何系統或理論所完全定義或解釋。她是一名中專女生,這是一個底層打破偏見,擊敗命運的故事。這也是普通人最樂見的戲劇性沖突。
這件事情的第一推手當然是阿裏巴巴數學競賽。然而,在其背後,還有一雙雙更大的手。背後的人更想告訴人們:中考強制分流不可怕,它可防可控不會出現人傳人;一個沒背景、沒資源的中專生也能逆襲;如果你沒考上好的大學,沒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是你沒天賦又不夠努力,跟其它無關;上升的通道從來沒有關閉一說,你該知足。
在這個遍地都是六便士的時代,人們依靠 " 幸存者偏差 " 自我麻痹。
人們偏愛相信 " 一切都是可能的 "" 明天會比今天更好 "。然而,阿爾貝 · 加缪的觀點是,真實世界并非如此。他認爲,現實的荒謬性使人們對未來感到無動于衷,同時環境的限制和個人選擇的約束使得并非所有可能性都能被實現或被接受。在這冰冷而又燃燒的有限世界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定地生活。
現實卻是,我們就是好這一口,就愛相信奇迹。相信掉進洞裏一定會撿到武功秘籍,從此天下無敵;相信窮書生遇見白娘子,從此非你不嫁。邏輯和分辨需要運用大腦,但相信奇迹隻需要調動情緒。腦子不夠使,情緒無處安放,自然很多人相信 " 偏方治大病 "。隻要能找到一個草根逆襲的特例,發現某種神奇的 " 藥引 ",就可以狂歡,去慶祝某種偉大勝利。是什麽造成了全民熱愛奇迹?
我們的教育當然出了問題,但問題不是現在才出的。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研究員張宏傑曾把先秦到清代劃分成 " 貴族文化、士族文化、平民文化、流氓文化、奴性文化 " 五個階段。他認爲,國民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樣,飛流直下。
6
熱搜下面有條評論:
抛開事實不談,這種質疑非常好。任何事件,尤其關注度高的事,應該被質疑。讓真的更真,讓假的成不了真的。常識和真相, 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咱不懂數學,咱喜歡有一群人質疑這件事。被動關注了,慢慢等一個結局。
梁啓超在 1902 年提出了 " 新民說 ",總結過中國人的一些缺點:首先是 " 奴隸性 ",甘于忍受暴君異族的統治,不敢起來反抗;其次是如一盤散沙,隻重私德,不重公德;第三個是 " 民智低下 "" 智慧不開 ",依賴成性。
宋代尊文抑武,皇帝允許各個階層可以通過考試自由流動,從而打消他們叛亂的動機,以便達到更好地控制社會的目的。從此,考試是平民進入上流社會的唯一途徑,唯考至上成爲社會的主導價值。蒙元入侵後,道德水平急劇下降,社會風氣持續惡化,底層的一些東西成爲主流,現實文化、貧窮文化、遊民文化這些底層的東西翻了上來。
當人們處于社會底層時,面對重重困境和壓力,奇迹信仰往往帶來希望和心理安慰。由于缺乏經濟和社會支持,他們傾向于将奇迹看作解決問題的替代途徑。教育水平低和信息獲取有限使他們更容易接受超自然的解釋。在感受到社會排斥和忽視時,奇迹信仰爲他們提供了超越現實困境的希望之光。然而,理性和常識告訴人們,絕大多數所謂奇迹的背後都是謊言。不相信奇迹,才是理性成熟。
我當然也不會太喜歡 " 國民性 " 的一概而論。" 韭性 " 不好,但 " 韭性 " 是果非因。" 韭性 " 不是天生有之,魯迅認爲根子在文化教化,胡适直指專制制度,隻有消除那些控制與汲取之術,創造一個自由的思想市場,讓一般民衆從 " 老百姓 " 走向近現代意義上的公民," 韭性 " 才會消失,針對國民性的反思才是一個真問題。
7
一個民族的興衰,取決于它在怎樣的程度上能夠将個人的創造力解放出來。傳媒、教育、國民性這些話題當然是我不能夠駕馭的。爲此,我向幾位我很尊敬的行業前輩請教,現在把他們的觀點 " 搬運 " 至此。
Global China Academy 教育比較研究中心主任郝斐,賀号 " 匪叔 ":
教育、經濟、社會息息相關。打開屏幕,你會看到大量的清宮劇,奴才們跪在地上唱喏磕頭,山呼萬歲,充斥着各種爽文或爽劇。這些作品背後流淌着無處不在的等級觀念、父權制度和奴化教育。每一家傳媒或自媒體出于不同目的去傳播一件事。社會就像一口不斷加壓的高壓鍋,通過各種新聞事件釋放一些壓力,而人們在下一個熱點事件來臨時忘卻先前發生的一切。造神又毀神從利益驅動演變成恐懼驅動,問題層出不窮,卻往往難以深入觀察,更别說回顧。将問題 " 劃過去 " 成了一種慣用的手段。
在這種環境下," 端穩飯碗 " 根深蒂固。不論是雞娃、中高考、上名校,卷來卷去,無非是爲日後端個好飯碗。由于缺乏社會兜底,人們隻能拼命往上夠。這個過程中,人格往往受到扭曲。" 大專人,人上人 "、" 中專吊打大學生 ",想盡辦法成爲 " 人上人 "。一旦占據了優勢地位,就會變本加厲地壓迫或反擊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我們可以 " 矯枉過正 " 地設想,在傳統應試教育之下,偏科、叛逆、被整抑郁了的孩子可能恰恰是人才,那些盲目迎合機制的大多數實質上是麻木的 " 庸才 "。
作爲個體而言,敢于跳出執念,追求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做真實、獨立的個體,是對于荒謬的最佳反抗。
前互聯網創始人 /CEO,投資人靳偉:
一開始,我對此事感到非常驚訝,甚至懷疑這可能是一條假新聞。也許是媒體怕年輕人都去躺平了,讓姜萍出來給大家打打氣。
然而,稍作查閱就能理解爲何這件事如此引起廣泛關注。在中國,專科及以上學曆的人口達到 2.18 億,占總人口的 15.5%。而中專學曆則有 2.13 億人。這意味着,每 100 個人中就有 85 個沒有大學學曆,總數達到 12 億人口。從某種角度來看,中國有 10 億個像姜萍一樣的人,她們代表着 10 億人的夢想和希望。
學曆在成功中的作用是一個複雜而多層次的問題。爲了更直觀地探讨這個話題,我們可以進行一道數學應用題思考。首先是第一問:關于成功人士中有多少是中專及以下學曆的,我會随意舉一個數字。或者你也可以随機采訪身邊的十個人,詢問他們的看法。第二個問題是關于這些人成功更多依靠的是時代機遇和核心資源,還是他們個人的學曆和能力。最後一個問題則是關于那些以個人聰明才智爲主,并且第一學曆爲大學以下的成功人士,他們目前分布在哪些行業。
哪怕有些答案不好說,也可以去刨根問底。關于考試和學曆的事,咱就提這三個問題,不求答案了。最近幾年,我不折騰了,不創業,不投資,不買房。旁人問我什麽職業,我把《天道》裏王志文的台詞念給他:" 啥也不幹,就在家裏混吃等死。" 隻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輸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都是輸。
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指導師沈海英:
我沒認真去了解這個事件,隻是聽說有個神童,然後有人在打假。最近我拒絕看中考高考的内容。機制錯了,每一片磚瓦都會零落。不講規則、不講科學、造神運動,都是熟悉的味道。神童、天才少年,最終有哪個不成爲一場秀?造個神,樹個豐碑,立個典型,傳遞正能量,即便事件本身真實可信,小概率事件發生了,但大面積的 " 毀娃不倦 " 才是需要反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