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朝陽跑去看火箭發射的事兒大家聽說了吧。
在現場看天舟七号發射,張朝陽開心得像個 60 歲的孩子,連邊上的人叫他回頭合影都是草草地凹個造型,完事迫不及待立馬轉身看火箭升空了。
但其實現場看火箭發射這事兒,在科技圈大佬們裏還挺流行的。
當年嫦娥三号發射的時候,馬化騰、周鴻祎、雷軍、張朝陽們就組團去現場看過。
不瞞大家說,差評君前不久也受邀去看了一次火箭發射。
不過,和張朝陽去的文昌發射中心不同,差評君去的是山東省煙台市的海陽。
我隻能說,看了之後才知道,爲什麽大佬們都好這口。
雖然海陽這地方并不繁華,卻能以國内幾乎最近的距離( 約 3Km )觀看火箭發射。
和想象中 " 10 、 9 、 8 、 7 …… " 的萬人齊聲倒數不大一樣,直到發射指揮部傳來的 " 30 秒倒計時 …… 20 秒倒計時 " ,觀看的人群才有些躁動。
突然,沒有任何征兆的,不遠處的船上蹿出一簇火光,兩扇巨大的濃煙中,鑽出了一個火箭。
現場開始爆發歡呼聲,可還沒持續幾秒, " 響徹天 " 的轟隆聲傳來,帶着一股撕裂空氣的勁力,挾帶着空氣的抖動朝着所有人的面門沖了過來。
大概也就幾十秒,火箭就伴随着一道美麗的 " 軌迹雲 " 消失在了視野裏。
然後就是官方一步步通知: " 助推器分離成功 "" 入軌成功 " 。
整個現場的工作人員全都沸騰了。。。
差評君實在筆力有限,沒法給大家描述出現場的那種感覺,咱建議有機會還得現場去看一次。
當然了,這次咱們去看火箭發射當然不隻看了火箭,也非常難得地和相關的航天工作人員聊了不少。
他們告訴差評君,這次發射的火箭名字叫引力一号( 遙一 )海瀾之家号, " 引力 " 是項目名, " 一号 " 是具體型号,未來還會有二号、三号 …… 海瀾之家則是 " 男人的衣櫃 " 買的獨家冠名。
它的主要目的,是把雲遙一号 18 - 20 星共 3 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在發射成功後,引力一号就成了全球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目前爲止運力最大的商業火箭。
而差評君,也通過這次難得的觀禮和交流機會,了解到了國内商業航天的現在,還有其意義。
咱們也知道,隻要定語夠長,誰都能當第一,東方空間的設計師們也和咱透露,引力一号和大家都知道的 SpaceX 的獵鷹系列比起來,還是 " 略遜一籌 " 的。
不過與其說是引力一号菜,倒不如說是因爲國内商業航天,還屬于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
東方空間引力一号總體副總師黃帥告訴我們,幾十年前他選擇進航天行業的契機,是看到報紙上介紹航天業是個朝陽産業,直到現在他才明白 " 朝陽 " 的意思: " 到了我這個年紀,這個太陽才剛剛升起 " 。
相較于美國商業航天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謀劃,而我國的商業航天到 2014 年底才開始有苗頭。
而這個時候,馬斯克的 SpaceX 已經跳出了 NASA 的技術路線,完成了獵鷹九号的回收了。。。
你拿一個剛會走路的娃娃和 30 多的大叔比身高,顯然不是很公平。
雖然國内商業航天起步比較晚,但幾年下來還是取得了不少成績。
在去年,國内各個公司總計已經完成了 13 次火箭發射,已經快趕上排名第三俄羅斯一年的發射次數( 15 次 )了。
雖然這在 SpaceX 一年 98 次成功發射面前還是不夠看,但起碼已經是國際上第二檔的商業航天了。
不過咱也不是跟風,人家有我們就得有,非得和人家比個高低,咱們發展商業航天其實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第一個目的就是爲了省錢。
發火箭、搞航天真的很費錢,當年美蘇争霸的時候,搞什麽太空軍備競賽,燒錢都活生生把蘇聯給燒沒了。
而各國國家隊爲了确保成功率,會做大量的設計冗餘、去定制化專門的系統、設備等等,這樣一來導緻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搞商業航天,用市場來稀釋成本自然也就很合理了。
大力推廣商業航天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想從太空階段的 " 大航海 " 裏分一杯羹。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太空資源不是根據地球上國土面積來分配的,也不是按照人口數量來指派的,而是非常原始的靠搶。
目前太空軌道資源特别是近地軌道數量相當有限,有數據表明大概是能容納 6 萬顆衛星的樣子。
根據相關預測分析,到了 2029 年,地球近地軌道就要達到 5.7 萬顆衛星了。。。
而在去年一年裏, SpaceX 一家就發射了 2514 顆衛星,占到了全世界的 87% ,這麽下去,整個太空都要被 SpaceX 給搶完了。
不僅如此,除了軌道資源,低頻衛星主要采用的Ku 和Ka 通信頻段資源,也在逐漸趨于飽和。
目前國際通行的做法是,你先到國際電信聯盟 ITU 那登記你要的軌道和頻段。
比如我們差評登記了個 925 号軌道、 A 頻段。
但這個軌道和頻段資源不是終身制的,登記後的 7 年内,你得發射相關的衛星去占住那才真屬于你了。
可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現在咱們發射成功數量、運載能力,全國加起來都沒 SpaceX 一個公司多。
這些地皮你不抓緊去占,可就被人家占完咯。
所以,我們就放開了商業航天的管制,希望借助大家夥的力量多發衛星去 " 搶車位 " 。
除了這些原因,還有就是有商業航天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反推整個航天技術的發展。
長期以來,航天業一直按照美蘇兩國國家隊的路線,也就是走高精尖路線。
甚至包括像通用動力公司、洛克希德 · 馬丁公司們等最早的一批商業航天公司,都算是這一類的代表。
什麽反複驗證設計就爲了萬無一失、無塵車間、高精度打磨都是标配。
在一代代人的認識裏,航天業門檻就得高、航天級工業品那就是神聖、精準、高品質的代名詞,相應的爲之付出再昂貴的代價都是被允許的。
如果你看到 SpaceX 直接在露天壩裏焊火箭,工人乘坐吊車上火箭檢修,甚至造火箭的場地連個大門都沒有,狗在裏面亂跑人在裏面亂竄 ……
然後造出來的火箭照樣經久耐用。
你就明白馬斯克爲什麽會說航天工業 " 白癡指數 " ( 馬斯克自創,說是售價和制作這個産品的原料成本相比,相差越大白癡指數越高 )太高,火箭上的零部件根本就不該那麽貴了。
而且在馬斯克反複地 " 内部折磨 " 下,很多汽車甚至家用電器零部件,稍微改吧改吧就上了天,這也是 SpaceX 家的火箭能夠把成本打下來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網友就總結說,馬斯克以及他的 SpaceX ,活生生地把航天工業給袪魅了。
而這就是商業航天存在的意義之一:
能夠跳脫出老規矩,想出新辦法,做出不一樣的結果。
如今,我們看到了國内的商業航天,也有了相應的轉變。
東方空間的相關技術人員告訴我們,他們現在也在逐漸抛開一些 " 曆史包袱 " ,大膽地進行嘗試。不過由于一些商業機密的問題,他們沒法透露太多具體的細節。
不過他們也還是承認了,引力一号火箭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在保證了核心可靠性,經過充分的冗餘設計後,一些設備的設計、制造,大膽用上了更加工業化的成品,以及市場更常見的零部件進行替代。
東方空間創始人姚頌告訴咱們,目前國内商業火箭的發射成本大多在 10 萬人民币每公斤左右,而引力一号能夠便宜一半。
除了這些零部件思路轉變,甚至引力一号這個項目本身,東方空間的人也毫不避諱,直接明說它的誕生就是很商業化的思考。
雖然,不少網友還是在吐槽引力一号是固體火箭,技術落後、不少關鍵部件都是哪兒哪兒采購的。
但以結果看,人家就是實實在在能夠帶大量衛星等載荷上天,能把成本降下來,所以在尚未發射時就接到了國内商業火箭中最多的訂單。
這就是個很實在、很市場化的操作。
最後,大夥還記得小時候上電腦課,還得穿鞋套才能進機房不?整得和去朝聖一個樣,可現在呢?
差評君覺得,如果将來有一天,大家聊起火箭的時候,不再給它戴一個 " 神聖光環 " ,而是和現在大家聊數碼、聊汽車一樣,稀松平常,那商業航天才是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