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4 日,在日本正式開始排放核污染水後,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産品的公告。
爲全面防範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風險,保護中國消費者健康,确保進口食品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有關規定,以及世界貿易組織《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有關規定,海關總署決定自 2023 年 8 月 24 日(含)起全面暫停進口原産地爲日本的水産品(含食用水生動物)。
此外,據新華社消息,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總理韓德洙 24 日表示,韓國将維持對日本福島水産品的進口禁令不變。
去年我國進口日本水産品 34 億元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 7 月中國從日本進口魚類等水産品爲 2.35 億元,同比減少 29%;今年 1~7 月進口總額爲 19.37 億元;2022 年和 2021 年全年,進口總額分别爲 33.96 億元、25.35 億元。
據澎湃新聞援引韓聯社 8 月 23 日報道,在日本政府宣布将于 8 月 24 日正式啓動福島核污水排海工作後,2011 年福島核事故後韓國進口日本水産品驟減的現象恐将重演。
2011 年 3 月福島核事故爆發後,韓國政府于 2011 年 9 月禁止從日本福島及核事故周邊 8 個縣進口所有水産品。韓國關稅廳(海關)數據顯示,韓國的日産魚貝類進口量在 2011 年和 2012 年同比驟減 37.7% 和 36.3%。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了 2014 年,當年韓國日産魚貝類進口量和進口額較 2010 年分别減少 67.4% 和 57%。
2015 年以來,韓國對日産魚貝類的進口有增有減,但整體上保持增加趨勢。2022 年進口量較 2014 年觸底時增加了 22.3%,達到 3.26 萬噸。進口額也恢複至 2010 年 82.1% 的水平,達 1.74 億美元。
但韓聯社報道稱,一旦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工作正式啓動,便将引發韓國民衆對水産品安全的擔憂,導緻日産魚貝類進口再度萎縮。韓國關稅廳數據顯示,今年 1-3 月,韓國的日産魚貝類進口量和進口額持續增加,但在福島核污水排海争議浮出水面後,上述數據自 4 月起持續下降。
吃下核污染食品後果有多嚴重?
據央視網,福島核污染水中含有 60 多種放射性核素,例如氚、碳 -14、碘 -129 等,其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而日本卻一直在做出 " 問題隻在于氚元素 " 的誤導。乏無力、嗜睡、食欲減退等;累積到一定劑量後可能引起慢性放射病,甚至緻癌。
同時,國際環保組織 2020 年在題爲《東電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染水危機》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核污染水中存在高濃度的放射性碳 -14,日方的多核素處理系統(ALPS)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去除碳 -14。報告作者、德國研究人員肖恩 · 伯尼指出,東電直到 2020 年才承認所謂 " 處理水 " 中碳 -14 的存在。
而碳 -14 會在海洋生物,也就是魚類的體内聚集,碳 -14 聚集的豐度或濃度可能是氚的 50 倍。國際環保組織調查發現,ALPS 不能去除放射性氚和碳 -14,也不能完全去除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如锶 -90、碘 -129 和钴 -60 等。
核輻射放射性物質可以經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這三條途徑進入人體。進入人體的放射性物質,在人體内繼續發射多種射線引起内照射(可以想象在身體裏一把持續發射子彈的槍)。當放射性物質達到一定濃度時,便能對人體産生損害。
舉個例子,此次核污水中殘留的碳 14 物理半衰期約爲 5730 年,可以在大海中長期存留。經過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層層富集和濃縮很可能就會進入人體内。雖然核污水經過稀釋濃度會變低,但經過海洋生物食物鏈的不斷富集,會讓放射性核素不斷濃縮。
人類作爲食物鏈的頂端,通過食用海産品就間接地攝取了海水中的各種放射性物質,人體内的放射性物質積累就很可能會超過安全劑量。每一代人都吃進放射性物質,留在體内破壞 DNA 并且遺傳,緩慢循環漸進的後果,不堪設想。
A 股水産養殖闆塊大漲
食品檢測、核污染防治闆塊活躍
昨天,水産股昨天大幅拉升。與此同時,核污染防治概念、食品檢測概念也有所表現。今天早盤,相關概念再度活躍。截至 8 月 24 日 14 點 07 分,水産養殖闆塊指數報 981.31 點,漲幅達 6.29%,成交 66.87 億元,換手率 5.49%。
闆塊個股中,漲幅最大的前 5 個股爲:國聯水産報 7.13 元,漲 20.03%;大湖股份報 8.37 元,漲 9.99%;百洋股份報 7.74 元,漲 9.94%;獐子島報 5.18 元,上演準地天闆,漲 9.98%;中水漁業報 11.54 元,漲 8.36%。
此外,食品安全、核污染防治等相關概念闆塊以及環保闆塊逆勢活躍,成爲昨日盤中爲數不多的熱點。今日截至發稿,食品安全闆塊漲 0.93%,核污染防治闆塊漲 0.91%。
聲明:文章内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 |王月龍 杜恒峰校對 |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海關總署網站、澎湃新聞、央視網、公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