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能源内情
2025 年 2 月 8 日,韓國三星 SDI 宣布召回 18 萬輛新能源汽車。這場因電池隔膜缺陷引發的危機,不僅将中日韓三國的技術暗戰再度推至台前,更将全球電車用戶的安全焦慮暴露在聚光燈下。
2024 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排行榜上,來自韓國的 LG、SK、三星以合計 18.5% 的份額,跌落 20% 關口,占據前十名中的三席。在這一年的中國動力電池榜單上,更是僅有來自韓國的 LG 作爲海外品牌的代表 " 壓線 " 排名第十。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品牌,是本土優勢 " 護城河 " 太深,還是技術實力已全面超越韓系電池?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選電車時是否要主動規避韓系電池以求安全?
三星電池:需要 " 安全停車 "
選電車認準非韓系電池?
據公開數據,這批問題電池生産日期介于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3 月間,主要應用于福特翼虎、林肯冒險家、奧迪 A7、奧迪 Q5 以及 Jeep 牧馬人 4xe 和 Jeep 大切諾基 4xe 等車型。
由于 2020 年後三星 SDI 已基本退出中國市場,此次問題電池和相關批次車型均不涉及中國市場用戶。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調查報告指出,問題的核心在于電池單元中隔膜層偶發損壞,導緻正負極會意外接觸,從而引發熱失控甚至火災。福特和林肯部分車型配備了預警系統,車主會在車輛檢測到異常時看到 " 請立即安全停車 " 的提示。

在美國國内的汽車論壇和社交平台上,不少車主發布了收到的召回通知和檢測視頻,也有一些車主報告了車輛在使用過程中溫度異常、散熱不足的問題。
相比之下,歐系車型的奧迪和 Stellantis 的車主甚至連預警提示都沒有。
隔膜處于電池的正負極之間,這個微米級防護層的均勻性和機械強度直接關系到電池的安全性能。對此次召回事件中的問題電池,檢測機構發現了隔膜存在厚度不均和微孔分布不穩定的現象。部分電池在經過一定周期的充放電循環後,局部隔膜出現明顯磨損和穿孔。
這種隔膜工藝失誤在實際應用中極爲緻命。一位 Jeep 牧馬人 4xe 的車主在一次日常充電後,電池管理系統迅速報警并顯示溫度異常。後經檢測确認,正是由于隔膜局部失效導緻的内部短路引發了熱失控。

但這種決定用戶生死的不足一毫米厚度的材料,對中國的甯德時代等頭部廠商已經不是問題。陶瓷塗層改性的聚烯烴隔膜和改進的隔膜微孔結構,既是穩定的正負極隔離,更是用戶生命與危險的隔離。
韓系電池:火燒 " 鏈 " 營?
韓系電池企業在全球化生産過程中,通常依賴于多個國家的供應商提供關鍵原材料,如隔膜材料、電解液和锂鹽等。盡管這種全球采購模式有助于降低成本,但也大大增加了原材料品質波動的風險。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召回的産品中有部分隔膜材料存在不同批次之間質量不一緻的現象。這種不穩定性在長期使用中會被放大,最終導緻電池性能下降甚至安全事故。相比之下,中國頭部企業往往會采取從材料(如自研電解液)到電芯制造的全程把控,減少供應鏈波動對質量的影響。
與此同時,更有部分韓系電池企業爲了擴大産能,不惜以犧牲生産精度爲代價。一份來自韓國國内的檢測報告摘要顯示,部分生産線在連續生産一段時間後,産品内部阻抗和能量密度指标出現較大波動。
這種波動直接反映出自動化生産設備調校不準确和檢測環節存在漏洞,并導緻産品合格率低于國際一流水平,還直接導緻了在長期循環使用中性能的不穩定,成爲引發安全事故的又一誘因。
更有一份韓國國内的業内訪談資料顯示,一家韓系電池廠的生産線在連續運轉一周後,抽檢數據顯示部分電池單體内阻比标準值高出 15%,這在實際使用中會導緻電池發熱量大幅增加,進一步加劇隔膜受損和熱失控的風險。
2016:神奇轉折點
2016 這個不平凡的年份,似乎注定要被寫入韓國電池行業的潰敗史。這一年, Galaxy Note7 手機因電池爆炸門,以及對中國及海外市場的 " 雙重召回标準 " 飽受诟病。中國市場僅 1858 台,而海外多達 250 萬台的巨大召回反差,似乎也從此将三星手機品牌從中國市場召回,更加速了韓國制造的傲慢基因和技術神話的破滅。
同樣是 2016 年,中國工信部一紙《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将三星、LG 等韓企剔除出補貼目錄。
失去價格優勢的韓系電池被迫轉戰歐美,卻遭遇雙重夾擊: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要求電池關鍵礦物 40% 來自北美,而韓國 70% 的石墨、锂資源依賴中國進口;歐洲市場需求疲軟,以緻 LG 新能源不得不暫停與通用的電池工廠建設。
随後的時光,韓系電池似乎走上了一條與厄運相伴的不歸路。2019 年,現代 Kona EV 因 LG 電池缺陷導緻起火,最終在全球範圍内召回超過 7 萬輛電動車,損失超過 5 億美元。
2021 年,通用 Bolt EV 因搭載 LG 電池發生多起自燃事故,被迫召回 14 萬輛車,最終 LG 賠償通用 19 億美元。2023 年,三星 SDI 供應給 Rivian 的電池再次發生安全事故,導緻部分車型停産整改。
韓系電池轉戰西方市場後所呈現出的并非個案失誤,而是一條貫穿多年的涵蓋研發、生産和質控的隐患鏈條。
信任拐點:遠超技術範疇
此次召回中最大的受害者,全球汽車制造巨頭 Stellantis 于三星發布公告後次日表示,事件對 Stellantis 品牌信譽産生較大影響,公司會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危機,恢複消費者信心。
作爲全球市場擁有龐大用戶群體的福特,也極大概率會因此次事件引入更多供應商作爲 " 風險對沖 ",并削減三星訂單。
與寶馬、通用等車企的深度綁定曾是三星的重要護城河,但此次事件前後已傳出 Stellantis 等大廠與更多中國電池供應商的測試采購,計劃在未來推出的新一代混動車型中替換現有電池方案。

不僅在中國市場的結構性排斥仍在加劇—— 2024 年韓國電池企業在中國市占率已跌破 1%,甯德時代更通過在歐洲的工廠與寶馬等品牌簽訂巨額訂單,直接蠶食三星在當地的原有份額。
單一的高鎳三元路線因隔膜缺陷暴露安全短闆後,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結合磷酸鐵锂方案的多元化技術路線,憑借安全、成本和循環壽命的良好口碑,似乎更容易赢得這些輸不起的國際主機大廠的青睐。
當 Stellantis 等客戶開始轉向磷酸鐵锂時,三星的産能利用率可能從 2024 年的 78% 進一步下滑至 60% 以下。或許有重新洗牌一線生機的固态電池是唯一可以期盼的出路。
終局猜想:固态對決
本章節無意探讨中韓各方在固态電池領域的技術布局與量産計劃。實際上,在各品牌關于固态電池技術路線尚未有定論,各方專利壁壘錯綜複雜,各家進展與規劃都僅限于紙面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從過往和當下窺見一點未來。
首先是态勢。與韓系電池在西方市場屢屢受挫相對的,是中國新能源企業全球化布局的另一番圖景。2024 年末,甯德時代與 Stellantis 簽署合資協議,計劃在西班牙共建一座大型磷酸鐵锂電池工廠。此前布局的德國和匈牙利的工廠已經投入運營或正在建設中。
其次是投入。2024 年第三季度,LG 新能源營業虧損達 2255 億韓元,三星 SDI 利潤同比驟降 72%,曾引以爲傲的 " 财閥驅動 " 模式似乎風光不再。聚焦到三星 SDI,全年營收同比下滑 23%,四季度錄得營業虧損 2570 億韓元,年度研發投入占比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

一邊是收縮,另一邊則是乘勢而上。
最後,是上一個競争周期下中國企業積累的全産業鏈自主度。中國已形成從锂礦開采、隔膜制造到電池回收的完整閉環,而韓系企業仍需要依賴外部關鍵材料供應。中國政府在十年前深度布局的新能源全産業鏈補貼式幫扶,已逐步開花結果。
全球電動化浪潮的背後,電池安全性不僅對用戶生死攸關,更是企業存亡的命脈。
一邊是從隔膜缺陷到信任崩塌,從市場份額下滑到技術路線受挫;另一邊是過去十年的崛起,并積攢下面對未來十年的可貴法寶——競争将不再局限于能量密度與成本,無論液态或固态,最終是安全、技術與産業鏈的全面對決。
生死一毫米,勝負已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