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微短劇憑借時長短、節奏快、劇情緊湊吸引了許多觀衆。然而,不少微短劇需要充值會員或付費購買才能觀看全部内容。有讀者反映自己爲看微短劇莫名其妙就付了費,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因爲不熟悉電子支付,不知不覺就支付了高額費用。
上海靜安區的陳女士退休在家,常常拿着手機看微短劇。" 前幾集都免費,看到第十集時,屏幕上跳出了要求充值的提示。" 陳女士以爲花 9.9 元就能解鎖整部劇,沒想到看完 3 集後,被提示餘額不足,要求繼續充值。陳女士追的這部劇總共 80 集,跌宕起伏的劇情促使她一再充錢,一開始是充 " 金币 ",後來直接開會員。" 看完一部劇,前前後後花了 200 多元。" 陳女士說,她追了不少微短劇,花了不少錢。
爲了吸引觀衆付費,一些微短劇商家可謂套路滿滿。商家先在視頻平台打廣告,吸引觀衆跳轉到小程序。一開始可以免費追劇,到了一定集數後就需要付費觀看。而觀衆也并非直接充值現金,而是需要轉換成商家自行拟定的 " 金币 "" 金豆 "" 看點 " 等虛拟貨币單位。這些虛拟貨币單位能看多少劇集,完全由商家說了算,不但費用高昂,兌換規則還會被随意更改。
爲了誘導觀衆付費,商家提供月度、季度以及年度會員等多種充值模式,号稱 " 時間越長越便宜 "。但觀衆充值會員後,經常遇到劇集變短、無法觀看、二次付費等問題。即便成爲年度會員,也隻能觀看這一部微短劇,别的新劇還是不能看。
此外,有的商家還會默默 " 幫 " 觀衆自動續費。例如第一次充值時,界面默認勾選 " 開啓自動解鎖下一集 " 的選項。因爲字号太小且位置不顯眼,有的觀衆根本沒有注意,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連續扣費。
今年 1 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 2023 年第四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就有短視頻平台微短劇誘導付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以低價噱頭吸引用戶,而實際觀看成本達到數十元乃至上百元,涉嫌虛假宣傳;在充值界面沒有清楚詳細的使用規則、用戶須知、會員協議等,甚至默認自動續費,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
" 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出台審核的細則、标準,以及信用監管制度,把不良商家和相關責任主體納入‘黑名單’。"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會長許澤玮建議,微短劇作爲一種新興文化産品,也應該強調行業自律,頭部企業可以聯合制定行業标準,進而形成行業規範,最終促進整個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爲了淨化行業生态,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3 年 11 月宣布啓動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産與内容審核細則》,研究推動網絡微短劇 APP 和小程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等。多個短視頻平台也相繼出台措施,打擊違規低質微短劇。
除了信用監管和行業自律,還要重視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不少微短劇制作方被投訴後往往直接下架視頻,消費者找不到途徑退費,維權困難。" 如果平台方不能提供平台内經營者的具體名稱和有效聯系方式,發生争議時,平台要承擔先行賠償責任。" 劉俊海說。
與此同時,微短劇在内容生産質量和商業模式的成熟度上仍有提升空間。" 加強治理不是限制微短劇的發展,而是爲了行業長足進步。" 許澤玮建議,制作方需要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在内容建設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劇情的豐富性和深度,在文化傳播、思想價值層面創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