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兩周,就是《生化危機》系列粉絲的大日子——《生化危機 4 重制版》正式發售。
考慮到《生化危機 4》在本系列和電子遊戲史上的重要地位,隻要不出什麽意外,重制版很可能又将是一款話題大作。
對于一個已走過 26 年歲月的 IP 來說,有動靜本身就是好事。何況這動
靜還覆蓋了 " 海陸空 ":除了遊戲,《生化危機》的電影、動畫和真人劇近年來齊頭并進,如果再向前細數,延伸出來的枝葉還不僅于此。
從廣播劇到小說漫畫,連舞台劇、音樂劇也有涉獵。當然,由于受衆和時代等因素,這些衍生作品沒能在日本以外的地區傳播開,在影響力的傳播方面,遠不及常見的影視作品。
音樂劇《生化危機:蓋娅之聲》
在影視改編上,《生化危機》所處的位置很特殊。它并不是沒有成功案例,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它影改作品又悉數陣亡,成了 IP 改編的反面教材,猶如什麽玄幻的 " 爛片魔咒 " 在作祟,唯一走在正軌上的,隻剩遊戲本身。
當其他 IP 的用戶爲改編而充滿期待時,《生化危機》的擁趸對于改編的态度,反而有些唯恐避之不及,甚至開始擔心這些稀奇古怪的改編,會不會摧毀遊戲積攢的好風評,帶偏大衆對于 " 生化危機 " 的印象。
1
實際上,令《生化危機》在國内聲名遠揚的最大功臣不是遊戲本身,而是真人電影。
初代的幾部遊戲接連取得成功,名利雙收攢下口碑後,影視改編的先機也被德國康斯坦丁影業拿下,意在打造一部如《活死人之夜》般經典的喪屍電影。
隻可惜由于多種原因,國内許多人都沒能趕上遊戲最初的 " 黃金年代 ",生化的曆史于此存在一段空白斷層。在這樣的背景下,真人電影成爲了這個 IP 最大的宣傳,但方式倒不是吸引人們走入電影院。
在 2004 年前後,盡管許多人都接觸過電影院,但把 " 去電影院看電影 " 當做日常娛樂,在人們的精神消費清單中還略顯奢侈,算不得大衆娛樂項目。很明顯,與國外電影的接觸還需另尋他路。
恰逢這幾年,寬帶的進步倒是帶來了網絡的快車。越來越多的視頻網站成立,在起初缺乏監管的環境下,一并而來的,還有各類未經授權的影視資源,網絡電影成了網民的新寵兒。
而在 " 喪屍電影 " 這個領域,此時留給觀衆的選擇不算多。不論是拍攝質量,還是劇本素質,保羅安德森執導的《生化危機》都要勝過大多還處在 Cult 片水準的同類不少。
在那個電影表現力還有待開發的年代,前兩部電影呈現了一些略顯超前的橋段,給無數的觀衆留下了足夠深刻的印象,例如紅皇後和她的激光矩陣,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
人們或許會忘記張牙舞爪的怪物,但 " 人工智能使用激光花式屠殺 " 的場景,足以稱得上經典。這個片段的拍攝并非依靠單純的特效,劇組爲了更真實地呈現 " 解體 ",專門制作了等比的人體像,在攝像頭前生動地展現人體化爲碎塊的一幕。
電影中的很多特效都依靠實體模型實現,也算是匠心獨到
除了場景制作的匠心,電影在塑造獨特性上也另辟蹊徑。細數遊戲本身,富有魅力的人氣角色一抓一大把,保羅安德森明顯沒打算全盤複刻,而是啓用了一個原創角色愛麗絲。
導演刻意将其打造成了骁勇果敢的女武神形象,出于商業化的考量,爲了最大化展示這位烏克蘭演員的好身材,劇組刻意讓其穿着一身單薄紅衣在屍潮中翻飛。
就最終結果來看,這些編排确實卓有成效。在《生化危機》遊戲邁入國内之前,邪惡的安布雷拉公司和 " 戰神 " 愛麗絲的形象,先一步來到人們身邊。
比如常見的 " 保護傘 " 車貼,至于車主是否知曉 " 保護傘 " 就另說了
到此爲止,《生化危機》的電影改編不管在票房還是口碑上,都完全稱得上成功。不過這種在忠于原作和大膽創新之間精準的節奏把控,到第三部電影時卻戛然而止。
2
對于電影創作來說,如果一部電影的拍攝開始按部就班,隻是機械地一部接一部走下去,多數情況下影片的質量下滑都不意外。康斯坦丁影業當然不會就此作罷,隻是接下來的路沒有之前那般好走。
好巧不巧,《生化危機》遊戲本身作爲電影的取材庫,在第四代迎來了一次巨變,從系統設計到整體風格都脫胎換骨,還讓僵屍退下了舞台,換上了充滿異域風格的邪教群體。
雖然遊戲現在被奉爲經典,但當時圍繞遊戲的 " 争論戰 " 還是相當熱鬧。
遊戲的大幅變動,打退了劇組模仿的念頭,在這之後,保羅安德森的電影思路也不甘落後,将舞台從 " 浣熊市 " 直接升級到了全世界。從第三部電影開始,整個世界都化爲末日廢土,電影的思路也有了明顯變化。
自此,電影徹底背棄了遊戲故事的發展,駛向了固定化的好萊塢套路——依靠火爆的動作場面來撐場面,也帶來了流水線一樣的劇情。
脫離了原作打底的劇情,女主愛麗絲成爲了撐起電影的核心。電影中的她成爲了一個完美的 " 超人 ",幾乎可以戰勝任何敵人,應對任何難題,比起原作中和病毒融合進化的著名反派威斯克,電影中的愛麗絲明顯更勝一籌,讓遊戲粉絲唏噓不已。
遊戲中最強反派在電影主角面前也隻有挨打的份
不斷着墨于愛麗絲的 " 耍帥 ",必然導緻劇本無暇顧及其他角色的刻畫。盡管電影不斷給女主愛麗絲安排新配角,但 " 死亡和遺忘 " 大概就是他們唯一的下場,如此薄弱的角色塑造,使得愛麗絲幾乎是唯一能被記住的角色。
連尼古萊這樣的重要遊戲角色都能輕易 " 領便當 "
同樣令人無可奈何的,是電影也不肯放棄遊戲中的點點滴滴,在後續電影裏依舊或多或少置入遊戲元素。最直接的,就是各種經典遊戲人物的 " 加盟 ",裏昂、克裏斯和艾達王等知名人物輪流上場。
裏昂的氣質不太還原,但李冰冰的艾達王确實符合很多人的想象
然而爲了給女主愛麗絲讓路,不論是從外形還是内在,這些人物大都和遊戲原作對不上号。這些不尊重角色的安排,也進一步成爲了導演亂來的 " 罪證 "。
随着時間的推移,此時的觀衆再沒有之前那麽好糊弄。一方面,經過前幾部的洗禮,最初 " 血漿、怪物 " 的震撼已不再保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生化危機》電影的應付了事,情懷濾鏡的效果不再明顯;
隻不過就算是到了口碑最差的後兩部,電影的票房依然還不錯
另一方面,随着《生化危機 4》登錄幾乎所有平台,尤其是對于國内玩家來說,更多的人接觸到了遊戲原作,人們開始了解到設定更嚴謹的劇情設定。再回過頭來看電影,免不了會産生落差。
而就在遊戲粉絲感歎 " 拍的是什麽玩意兒 " 的時候,可能是出于運營策略,亦或是對電影劇情愈發失控的不滿,卡普空終于在 2008 年,親自入場了影視改編的賽道。
3
不同于真人電影,卡普空的選擇更接近遊戲本身—— CG 電影。
由于是 CG 制作,熒幕中的動作場面比起真人電影,在流暢度和觀感方面更顯幹練,節奏顯快的同時,信息密度還不低。盡管導演神谷誠在拍攝時,表示考慮過一般觀衆的感受,但很明顯整部電影的諸多樂趣,遊戲粉絲可能會更加樂在其中。
" 普通女大學生克萊爾 "
卡普空親自下場,除了确保遊戲的劇情盡在掌握,讓行家操刀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可以讓熟悉的角色盡情展現魅力。諸如裏昂與克萊爾再次見面時的 "Get Down",足以令遊戲粉絲們露出會心一笑。
再見又是 "Get Down"
官方親自監督,除了使得動畫的劇情能和原作設定高度貼合,更重要的是,電影中的情節還可以被收錄爲世界觀正史。相比于處境邊緣化的真人電影,它對打造整個系列 IP 生态的意義,明顯更加實際。
電影中預告了下一部遊戲的反派勢力
盡管作爲第一部實驗作品,在表現上存在瑕疵,但在商業上的可觀回報——電影在日本上映兩周票房便突破 4000 萬日元——證明了這條道路的可行性。
官方不忘在電影中惡搞角色,誕生了幾個有名的梗
有了第一回的嘗試,很快,神谷誠的第二部電影上馬推出。這次導演更加大膽,讓世界觀格局更進一步,上升到了國家政權之間的生化戰争。
《生化危機 6》中裏昂的硬漢形象在本片得到進一步描繪
作爲遊戲劇情的延伸,電影也呈現了一些遊戲中見不到的畫面,比如 " 舔食者 " 與 " 暴君 " 之間的戰鬥,以及粉絲們喜聞樂見的 " 戀愛互動 ",第二部《詛咒》可以說是 CG 電影的頂峰之作。
電影依舊不忘夾帶一些有趣的 " 私貨 "
然而 " 再一再二不能再三 ",2017 年之後,這條的擴展之路也逐步淪陷。
不知出于什麽理由,卡普空更換了制作團隊。奈何新的導演和編劇算不上 " 生化行家 ",體現到 CG 動畫之中,就是隻知大體 " 紙上談兵 ",在細節等方面瞬間露怯,以至于連卡普空的監督也顯得無力回天。
在第三部 CG 電影《生化危機:複仇》中,開場的一幕營救戲碼,直接就能給觀衆們整出高血壓。作爲設定中專門處理生化災害的 BSAA 部隊,即使是在系列主角克裏斯的帶領下,也像是從沒聽過 " 喪屍 " 一樣,遇敵時的行爲邏輯背離常理,開場就輕而易舉領了便當。
觀衆越看下去,越能發現劇組對遊戲了解的不足。例如每一個角色的理解都太過膚淺,不論是裏昂缺乏說服力的頹廢,還是瑞貝卡與經驗不符的慌張,甚至是反派也不再殺伐果斷,變成了自大又優柔寡斷的充數角色。
就在這樣的磕磕絆絆下,最新的 CG 電影預告再次如約而至。但幾趟 " 狼來了 " 下來,本該最懂玩家所想的卡普空也沒能躲過魔咒,想要讓系列粉絲重拾信心,如今已絕非易事。
官方這次倒是準備讓各個名角齊聚一堂
4
在其他遊戲利用 " 改編 " 擴展用戶群體的時候," 悲歡離合并不相通 " 的 " 生化 " 依靠遊戲挑起了口碑大梁,積攢起了越來越多的人氣。這意味這個 IP 更加活躍的未來,也代表着相關的改編作品不會止步。
令人難過的是,既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改動,又不願意尊重原作設定,這樣傲慢的态度成了此後系列改編的通病。如果說前面還能被稱爲優勢被翻盤,那後面的兩次就隻能叫做一崩到底。
在去年網飛推出的改編劇裏,故事大膽采用了和原作走向迥異的雙時間線。但兩條故事線沒有起到互補之效,反而是糟糕得各有千秋,堆積了大量令人疲倦的美式元素。
女主明明從事着喪屍的研究,但貧瘠的風險意識令人大跌眼鏡,不僅随随便便因爲一些小事讓自己陷入危險,還輕而易舉地殃害他人,可謂是走着主角的路,卻讓觀衆恨得像個反派。
而當鏡頭切回過去,則更是一種模闆化的套路。開場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 校園欺淩 " 開場,強調着散漫又令人無語的 " 熊孩子主義 ",搭配上和原作出入極大的選角,對于愈加反感這類公式化組合的觀衆,基本是一場 " 完美的災難 "。
再加上這個與原作故事關聯稀薄的故事裏,還有着不少基于 " 政治正确 " 的設定修改。當然,與其說是反感 " 政治正确 ",人們更排斥的,其實還是打着 " 正确的旗号 " 肆意胡來,奈何魚目混珠的行爲見得多了,引得觀衆們也難免草木皆兵。
上次沒能收好尾的康斯坦丁影業,之後也在魔改的路上表演了一次 " 撞南牆 ",沒錯,就是前文提到的真人電影制片方,2021 年他們決定另起爐竈,這次他們的口号主打 " 還原 "。
" 原汁原味 "
可能他們天真地以爲,如今的電影市場和觀衆,還會和過去一樣包容自己,結果和保羅安德森的電影系列比起來,反而成了一次倒退。
角色不僅氣質不符,人物關系也是無中生有
電影不僅又在角色塑造上又打起了無聊的小算盤,給了角色們很多不屬于他們的刻闆新性格。在劇情上也沒能兌現宣發時的承諾,東拉西扯了多條關系網強行把主角們湊到一桌。看完電影,甚至很難準确判斷這部 " 原汁原味 " 的電影,到底改編了哪部遊戲。" 說一套做一套 " 的行爲,招緻了口碑反噬。
IMDb 評分慘不忍睹
究竟什麽才是 IP 改編的秘訣,可能絕非三言兩語可解,但經曆了這些年爛片合集的摧殘,我們至少知道,對于以 " 人物 " 爲核心的《生化危機》,自以爲是的杜撰絕不是良策。
或許正如那句名台詞所言," 生存的最大阻礙從不是弱小,而是傲慢。"
公衆号近期改版,文章容易在時間線消失
推薦把遊研社設爲星标,不錯過每一篇報道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