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6 日,花西子官方微博發文稱:" 我,花西子,6 歲半,我有一個夢想,做一個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高端品牌 ",并配圖 " 好心态,決定花西子一生 "!
圖 / @花西子 Florasis
伴随其後還有花西子的一系列發言,讓網友嘩然。
花西子 " 瘋 " 上熱搜
在發文 " 想做走向世界的高端品牌 " 後,當晚花西子官方号親自在該條微博評論區發布多條留言回應此前網友質疑。很快," 花西子發瘋 " 話題登上熱搜,熱度爲 " 爆 "。
但對花西子的一系列發聲,網友似乎并不買賬,評論區頻繁翻車。
在提及網友關于眉筆價格的疑問時,花西子回應稱," 真的有人會拿克重去衡量眉筆的價值嗎?大家小時候去文具店買鉛筆時,在 2B 鉛筆和自動鉛筆之間,你最終是因爲筆芯克重才買的自動鉛筆嗎?"
網友吐槽:
超大聲說 " 我們超牛的 ",配上 " 準備迎接誇獎 " 表情包;
網友:
花西子:" 中國品牌,一代有一代的使命!我這一代就是要以高端之勢在國際市場上厮殺!!被嘲笑、被嘲諷,沒有關系。我已經在西湖邊跟 LV、Gucci 當鄰居,還會在日本頂級百貨伊勢丹跟香奈兒門對門,接下來還要去法國、迪拜、美國,等我啊 "。
花西子:"6 歲多就和茅台、阿裏、華爲并列 ",被 " 央視和新華社多次報道 "。
花西子:" 心疼産品經理 "" 心疼地抱緊自己 "
花西子:"4 歲做公益 "
花西子:" 發起女性守護熱線 "
還有網友直接表示花西子是 " 發瘋文學 ",對此,花西子評論區回應網友表示," 人哪有不瘋的,硬撐罷了 "。
花西子緻歉翻車
公關集體離職
李佳琦不當言論發酵多日之後,9 月 19 日晚,花西子官方微博道歉信。但網友大多認爲,品牌并沒有正面回應眉筆事件,道歉不夠真誠。
9 月 20 日,據多家媒體報道,花西子該公開信并非出自公司公關部之手," 發布之時,整個公關團隊都不知情 ";公關部已有員工主動辭職,相關決策層也已離職。
20 日晚,有媒體發現花西子母公司宜格集團在當日發布了招聘品牌傳播專家信息,月薪範圍爲 23 — 45k。以 14 薪計算,該崗位年薪最高可達 63 萬。
據九派新聞,21 日上午,在招聘軟件上雖然搜索不到宜格集團的 " 品牌傳播專家 " 崗位,但能看到品牌運營總監崗位,月薪在 60-80k,按 14 薪計算,年薪最高可達 112 萬。
媒體評論:" 發瘋式 " 公關救不了花西子
以下是節選自紅星新聞的評論:
如果把花西子當成一個 " 人 ",這似乎是對自己被卷入是非後遭受委屈的發洩,頗有一種 "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 的無可奈何又不得不拼一把的既視感。但事實上,花西子和李佳琦之間的深度捆綁,已是不争的事實,由此事件所蔓延而來的一些情緒,作爲利益相關方沒法避免。
顯然,花西子所言的 " 好心态 ",是一種經曆輿論風波後的自勉,希望在這次是非中,能夠保持淡定,也希望在事業遭遇危機之時,能夠保持初心。但這配文和實際行動又明顯相悖,在大衆看來,那種竭力證明的樣子,心态一點都不好。
其實,對于本土品牌,大衆是寬容的,這從近期再度走紅的蜂花、活力 28、鴻星爾克等品牌身上,可以看到大衆對于國貨的态度。人們當然期待本土品牌能夠與國際大牌抗衡,也會包容它們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缺點,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品牌必須尊重消費者。
從花西子這次 " 發瘋式 " 公關中可以看出,花西子不僅沒有吸取李佳琦的教訓,也沒有學到蜂花的長處,依舊喊着 " 一代有一代的使命 " 的大話,依舊問出 " 真的有人拿克重衡量眉筆價值嗎 " 的廢話,這無疑是想以宏大的命題掩蓋自身的缺點,以教育消費者的姿态來反擊消費者,如此操作隻會讓品牌離消費者越來越遠。
隻能說,靠營銷成名的花西子還是習慣了路徑依賴。面對大衆的質疑,它還是喜歡借營銷、公關等方式解決問題。避實就虛的操作,在面對切實的問題時,就顯得過于輕飄而缺乏誠意,這自然難以被認可,也無法博取同情。
希望花西子明白,腳踏實地才能更好地仰望星空,一個志在走向世界的高端品牌不能隻靠打口水仗。在大衆的情緒表達裏,分明有諸多對産品的客觀評價,花西子爲何不趁機收取意見,有針對性地解決産品問題,以行動赢得口碑,爲自己扳回這一局呢?
花西子才 6 歲半就已成爲一個國人皆知的品牌,對于很多百年老品牌來說,6 歲半時,或許還隻有一個小工廠,一個小門店。可以說,花西子的起點就已經站上了很多品牌難以抵達的高點,理應能輕松地應對這起輿論風波。但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幾天前的 " 一封信 ",還是今天的 " 豪言壯語 ",都頗顯得有些幼稚。
吃一塹,長一智。對一個品牌而言,花西子的這次經曆其實也不見得是壞事,經曆成長的陣痛,才會結出飽滿的果實。期待花西子能早日成爲世界品牌,但在此之前,必須要說一句,做世界高端品牌,至少先學會情緒穩定。
來 源 | 九派新聞、紅星新聞(評論員:黃秋荻)、@花西子 Florasis、新浪微博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