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互聯網評團隊
中國有句俗語:吃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下的手機圈再合适不過了。
繼華爲攜問界席卷增程市場後,最近小米車圈 " 搶飯 " 進程也按下加速鍵。10 月 26 日,小米澎湃 OS 暨小米 14 系列新品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宣布集團戰略正式升級爲 " 人車家全生态 ",并發布小米澎湃 OS 操作系統。
" 機圈 " 攻入 " 車圈 "
雷軍介紹, " 人車家全生态 ",是以人爲中心、将 " 人車家全生态 " 有機整合,承接新戰略的關鍵是小米澎湃 OS,明年新車就會上市。如此表述讓人不禁想到理想,作爲新勢力中勢頭最盛的品牌,其母公司的名稱正是 " 車和家 "。相像命名折射出未來貼身肉搏慘烈程度。
早在去年 6 月,理想創始人李想就在微博重溫慘痛經曆,被問界打得擡不起頭。餘承東之後,雷軍又來叩門,新勢力的理想們怎麽不心慌。如果将 " 機圈 " 攻入車圈比作一場登陸戰,那麽理想無疑就是諾曼底的奧馬哈海灘,是每個 " 機圈 " 入侵者的第一攻擊點。有網友打趣的說:機圈攻入車圈,規定動作第一步就是打理想。
究其原因,就是理想冰箱彩電大沙發的産品經理路線,最容易模仿,其銷量也被市場充分驗證。理想自然而然就成了後入局手機廠商的捷徑和模仿對象。
從手機行業分析,自 2016 年手機出貨量見頂以來,手機市場就一直陰跌不止。據中國通信院數據顯示,今年 7 月,國内市場的手機出貨量 1855.2 萬部,同比下降 6.8%;其中國産品牌 1623.7 萬輛,同比下降 11.2%。智能手機技術日趨成熟,留下的創新空間越來越小。刺刀見紅的内卷之下,換個賽道不失爲一種出路。
時下,機圈 " 攻入 " 車圈已經不再是個例,而是業已形成的趨勢。除了主流手機廠商下場造車以外,機圈 " 大佬 "、名人、博主也紛紛向 " 車圈 " 遷徙。上個月,vivo 旗下子品牌 iQOO 産品經理宋紫薇确認已入職理想汽車的新聞沖上熱搜,幾乎就在同時吉利集團副總裁楊學良在社交媒體确認,前榮耀 CMO 關海濤加入極氪,負責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此前理想汽車的 CTO 謝炎、銷售與服務高級副總裁鄒良軍、CFO 辦公室負責人李文智也都出身華爲。
今年以來,衆多數碼博主也開始持續更新車圈内容,有些認證甚至變更爲汽車博主。與此趨勢相對應的是,各大車企對數碼愛好人群的重視,發布會邀請數碼博主的比重以及廣告投放也在不斷提升。
伴随小米成長起來的數碼發燒友,已經從學生黨進階到了結婚生子,奶爸階段。他們正是新能源車最重要的潛在客戶人群。機圈廠商的科技号召力和規模龐大的存量粉絲基礎讓車企垂涎。大趨勢下,一些老牌車評人如陳震、韓路等也在不斷強化自己的數碼達人屬性,以适應車圈數碼化的沖擊。
熱潮之下,更需要冷靜。眼下智能汽車行業,與十年前的智能手機行業非常相像。彼時,也有不少大佬蜂擁殺入手機圈,但堅持到最後者卻寥寥無幾。羅永浩的錘子手機,周鴻祎的奇酷手機,當時有多熱鬧, 如今就有多凄涼。
" 車機 "=" 殺器 "?
從已經釋放的消息看,小米華爲等廠商不約而同地強推新系統, 将 " 車機 " 視爲進軍車圈的大 " 殺器 "。
回歸過往,車機成了不少車企的痛。從極氪車機卡頓影響口碑,到蔚來強制更新導緻停車等等,不勝枚舉。爲此,吉利甚至收購了一家手機廠商,來改善自己的車機體驗。
當争奪進入車機這個戰場,似乎就回到了手機廠商的主陣地。前有鴻蒙,後有小米澎湃系統,OPPO 有潘塔納爾系統,vivo 也即将發布自研操作系統。從流暢度和叠代上,手機廠商對車企似乎優勢明顯。
以小米爲例,其系統已有十三年的曆史。早在 2010 年,小米就發布了初代 MIUI。到 2017 年,小米自研的 Vela OS 正式發布,逐步統一 IoT 設備生态。緊接着 2019 年,小米開始并行研發純自研通用系統 Mina OS。而到了 2021 年,小米開啓了車機 OS 的研發;2022 年初,小米統一 MIUI、Vela、Mina、車機 OS 四個系統的軟件架構,自此小米的操作系統底層合并完成。最近的發布會,小米澎湃 OS 正式推出,連接設備數達到恐怖的 8.2 億台。
當下的車圈已經有了這樣的共識:如果說機械是肌肉骨骼,那麽系統就是靈魂。自研系統是智能汽車領域真正掌握主動權的關鍵,大多數廠商都不想将 " 命脈 " 交到他人手中。這恐怕也是華爲鴻蒙系統在車圈推廣受阻,轉而自己深度造車的重要原因。Inside 模式在機圈可以橫行霸道,但在車圈舉步維艱。
不過,小米的新動作也引發了不小的争議。在微博平台,數以萬計的網友開始 "diss" 小米的自研系統是套殼安卓。而對于還處在過渡期的澎湃 OS,暫時以 " 高仿 "、兼容安卓爲賣點,卻也是事實。抛開車聯網的願景不談,小米當下最大的願望,恐怕和最初的鴻蒙一樣,就是幫助用戶實現平滑轉移。
理想們的反擊
跟小米的遠景威脅不同,機圈 " 先頭部隊 " 華爲對 " 理想們 " 銷量的蠶食近在眼前。
曾經打得理想汽車 " 毫無還手之力 " 的問界,新款 M7" 搶飯 " 勢頭兇猛。上市前 2 周,其大定訂單就突破 2 萬台,日訂單超過 1500 台;上市 25 天大定超過 5 萬台,單日訂單過 7000 台;一個月後大定訂單就超過了 6 萬台。要注意,不同于普通定金,大定定金是不能退款的。
據 36 氪爆料,國慶節節前最後一周,理想汽車召開戰略會,讨論其未來 5-10 年的發展方向,有一個不小的調整是,理想把第一強勁的對手由比亞迪換成了華爲。
緊接着,理想的反擊來了。" 我們可以向上申請,幫你承擔那 5000 元的大定,而且我們是現車。" 這是目前理想銷售與問界意向客戶溝通時話術。爲了 " 留住 " 用戶,理想甚至可以補償 5000 元的新款 M7 大定定金。
一向對價格戰嗤之以鼻的理想,甚至給出數萬元的限時優惠、保險補貼以及多項禮品等方法,旨在拿下用戶。粗略統計,理想上述一套組合拳,其獲客成本可能高達 4-5 萬元。
問界奇襲之前,理想可謂風光無限。今年以來,理想幾乎坐穩了新勢力月銷冠軍寶座。前 5 個月,理想汽車的銷量分别達到了 1.51 萬輛、1.66 萬輛、2.08 萬輛、2.57 萬輛、2.82 萬輛,逐月遞增,絲毫沒受到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從财報看,理想打價格戰也是有底氣的,不同于其他新勢力的巨虧,理想上半年淨利高達 32.4 億,毛利率 21.8%,甚至超過了特斯拉。
在營銷維度上,作爲汽車之家的創始人,理想對于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的應用也駕輕就熟。類比馬斯克的推特造車,李想的微博熊影響力到熱度,遠超極氪、長城等車企。
但是壞消息是,餘承東來了,粉絲量更大的雷軍也來了。可以預見,微博 2291 萬粉絲的雷軍未來跟李想必有一戰。從當年摸着 " 黃章過河 " 到如今的 " 摸着華爲理想 " 過河,雷軍的穩健和尾随策略生命力依舊頑強。
勝負未定
車圈和機圈激戰正酣的當下,斷言勝負還爲時尚早。當下的聲量更大的機圈也絕非戰無不勝。回想新款問界 M7 發布前,問界的銷量斷崖式下跌,連續數月徘徊在新勢力尾部,1 月銷量 " 腰斬 " 僅有 4475 輛,2 月繼續環比下跌 21.8% 來到 4000 輛以下,4 月則是直接跌破了 3000 輛關口。其中老款問界 M7 的銷量更是慘淡,據乘聯會數據,今年 1-8 月,問界 M7 的累計銷量僅爲 7936 輛,平均月銷量不過千。
善于突襲的機圈大佬們,要明白車圈戰争是場持久戰。老款問界的銷量先揚後抑,雷聲大雨點小,也給後進的雷軍們提了個醒,珍珠港式的偷襲赢得了一時,卻赢得不了最終的勝利。
眼下,華爲也好小米也罷,生産環節的把控仍舊讓人存疑。就在 10 月,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汽車曾與江淮汽車探讨合作事宜,盡管未達成一緻,但随後轉向與北汽藍谷和華晨汽車等進行合作談判。除了首款轎跑車型外,小米還計劃推出 SUV 車型,不過并不打算爲其新建生産線。與其他制造商的合作代工被視爲一種實現快速擴産和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但從用戶角度出發,代工終究不如自造來得踏實。
習慣于懸在雲端的機圈大佬們,會否在車圈折戟沉沙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中沒有誰會喜歡過山車式的銷量起落。
在破 5 萬訂單時,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便發朋友圈配文道," 起死回生,真不容易 ......" 也不知道雷軍有沒有給他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