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C photo
陳白 / 文 這可能是會被記錄在中國企業危機公關史上的一次現象級失敗操作。美妝品牌花西子,在李佳琦怒怼觀衆事件熱度已經快要過去的時候,因爲一則言不達意的道歉信,又讓自己回到聚光燈下。
更爲緻命的二次暴擊來自于公司本身,在道歉信發布後,一則 " 花西子公關部集體辭職 " 的消息流傳,不願背鍋的公關部,使得花西子老闆最終來到了全網群嘲流量旋渦的最中央。
這是一個成長于流量時代的創業品牌,在其生長壯大的過程中,每一塊助力增長的踏闆都與流量紅利和社會情緒的變化息息相關。甚至有外界分析稱花西子的 DNA 基因片段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就是 " 堅持十年的民族主義 ";此外,和直播時代帶貨一哥李佳琦的深度綁定,也使得它成爲直播電商這列高速列車上坐在最前列的品牌。
按說,相比其他公司,這樣的公司的管理團隊應該更加深谙傳播和公共關系的重要性。但從這一次來看,之前由于國貨定位和直播帶貨所收獲的營銷紅利有多大,在摔倒時所承受的營銷翻車反噬就有多嚴重。
複盤這一次連續翻車,花西子老闆掉入的第一個大坑就是國貨定價問題。花西子老闆心裏可能也會很委屈,憑什麽很多時候靠中國工廠代工的香奈兒、雅詩蘭黛們可以賣高價,花西子卻不可以?也有人會認爲,如果你覺得花西子價高,你可以不買。
在道歉信中還不忘強調 " 國貨當自強 " 的主觀情緒可以理解,但放到現實的市場選擇中來看,消費者一開始可能會爲品牌強調的國貨屬性而買單,但從長期來看,使用感受、産品質量的核心競争力才是組成品牌基業長青的真正基石所在。
縱觀整個人類商業曆史,還從來沒有一個隻重視營銷而不是産品本身的公司能夠穿越周期。更沒有一個成功的全球品牌是強調自己的 " 國籍 " 而獲得消費者認可的,這本質是企業經營的一種偷懶行爲。
回到日化這個類目來看,且不說在一些核心專利上,中國公司依然和國際一線品牌存在相當的差距;即便是在産品功效和成分上并不存在顯著的差别,但國際一線品牌所帶來的身份體驗感同樣是化妝品使用感受的重要組成。而花西子的品牌積澱,顯然并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
直白地說,企業當然有自主定價的權利,但産品最終是要經曆市場檢驗的。消費者覺得值不值,才是真正的标尺。
日化和消費是門檻最低、競争最爲激烈也最爲充分的領域,這也給了很多中國企業快速增長的機會。但如果總想着藉由一些讨巧的機會彎道超車,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被市場規律所處罰,在花西子之前,其實已經有許多前車之鑒。
從這個角度來說,李佳琦怒怼消費者,隻是一條導火索。而這背後真正的地雷,也正是花西子老闆掉入的第二個 " 大坑 "。我想,如果這家公司從創始時定位的是要做全球最好的美妝品牌,而不是做全球最好的東方美妝品牌,如今的情勢定會有巨大的不同。兩字隻差,背後卻是天差地别的商業邏輯分野。
說到底,無論是大家嘲諷 " 克比金貴 " 的眉筆,還是遭遇全網群嘲的道歉信,都最終指向了一個答案:誠意。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想要把自己定位爲國貨之光,那就首先要證明自己的産品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否則,一切都是營銷的詭辯。
在其他領域并非沒有類似的案例。華爲最新發布的 Mate 60Pro,最低定價也高達 6499 元。與蘋果相比也不遑多讓。但在明确的技術優勢面前,你幾乎聽不到人吐槽說華爲太貴了。事實上,站在民族情緒流量最一線的華爲和他的掌舵人任正非,最近還明确表示過自己是 " 果粉 "、" 蘋果是華爲的老師。"
花西子的老闆到底錯在哪裏?" 隻有破除了狹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國際化,隻有破除了狹隘的華爲自豪感才是職業化,隻有破除了狹隘的品牌意識才是成熟化 " ——我想,任正非的這個回答或許能給包括花西子在内的許多想要搭乘利用社會情緒便車的老闆們一個答案。
回歸到産品本身的專業主義,而不是總想走彎道超車的捷徑,才是商業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