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嗷嗷胡
這個夏天,比 40 ℃的北京更熱的,隻有某紅薯上的 CityWalk。
沒有人确切地知道,這樣一個僅僅由兩個小學生英語單詞組成的簡單詞條,究竟如何跨越當代都市人那飽經曆練的心理防線,映射成爲一種 " 你從未見過的船新體驗 "。
現代社會規訓下的本能,讓我們對新信息總抱有最起碼的神秘感和剖析欲。老實說,第一次聽說 CityWalk 的時候,很難第一時間就斬釘截鐵,把它就地翻譯爲 " 在 city 裏面 walk"。
經驗表明,哪怕再商業再逐利的地方,也總會包裹着文化的糖衣蔽體。就像阿那亞的名字取自梵語阿蘭若,原意森林和曠野,引申爲寂靜禅修之處。肚裏沒點東西,是割不動大北京中産的。
但 CityWalk 不是,它以一種如《銀護》中毀滅者德拉克斯(Drax)式的直給席卷了社會:所謂 "CityWalk" 還真就隻是 " 在 city 裏面 walk",沒别的。
初看下來似乎過分簡單易懂,以至于反倒讓人以爲内藏玄機嚴陣以待,躬身探查一番卻發現,靠,合着就那麽點事兒——這在俺們汽車行業早就是被唱膩了的戲。
不局限于英文,也完全可以是中文;不一定是詞語,也有些縮寫在玩你。你認識其中每一部分組成,卻生怕輕敵怠慢而露怯,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原來,一切就是 ~ 這麽簡單。
1.OTA
OTA 大概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到天天挂在嘴邊,也想不出有什麽 " 非縮寫形态 " 的其他名稱能準确地表述它。
有趣的是 OTA 這個名字,也不過就是 Over The Air 的縮寫——我來看看有誰不認識這三個單詞。
還記得第一次給父輩親友解釋某車可以 OTA,從 "air 是什麽意思怎麽代表雲端服務器 " 到 "over 這個 air 怎麽引申爲無線升級 ",雞同鴨講,最後靈機一動将其比作手機升級操作系統,通了。
是啊,我們習慣了對汽車升級軟件 / 固件隻會說 OTA/FOTA,可是在給 iPhone 升級 iOS 16 的時候,可是從來不會有人說:我昨天把手機給 OTA 了一下。
2.HardTop
開始增加難度,能知道何謂 hardtop 的,幾乎可以肯定是車迷老狗(褒義)。這确實是一個與絕大多數人無關的,非常偏門的詞,其流行的時代也已經過去很久。
對于今天市面上的新車,hardtop 一般指無 B 柱結構的雙門轎跑車。
現代的典型是奔馳 S Coupe 和 E Coupe,它們的側窗中間是沒有 B 柱的。因此如同敞篷車一般,它們的側後車窗也可以和門窗一起降下,形成完全通透的側面開口。
E Coupe
作爲對比,正常結構的 C Coupe
Hardtop 也許會讓你聯想到敞篷車中的 " 硬頂敞篷 ",可實際上它與敞不敞篷無關(當然敞篷車基本都可以四窗降下)。在一開始,hardtop 單純就是指車頂是一整塊硬質部件。
對,純字面義,甚至無需腦補出定語 " 敞篷 "。在 hardtop 最流行的五六十年代,甚至不限于雙門車,四門轎車乃至旅行車都可以做成無 B 柱的 hardtop 結構。
《綠皮書》凱迪拉克 DeVille,四門 hardtop
在非承載車身時代,車頂幾乎就是一個遮風擋雨的 "top",B 柱更是無足輕重。無論是否可拆卸,隻要車頂是一整塊硬質結構(而沒有向下延伸出 B 柱),就成爲了 hardtop。
3. 魯棒性
是的,隻靠簡單詞彙讓人摸不着頭腦最後又發覺智商白作功的,不止是英語詞彙,漢語世界中也有例子。
魯棒性這個乍一聽有點奇奇怪怪的詞,一般出現在公衆視野中總是因爲斷軸之類的翻車(非物理)事件。結合語境不難理解,它表示的是一種設計或結構在現實中的耐受能力。
不知道有多少人好奇過,爲何這麽一個并不難表述的概念,非要起 " 魯棒性 " 這麽一個聽着奇奇怪怪并且不太像是符合漢語語法的名字。
因爲 " 魯棒性 " 其實是 robustness 的音譯。
Robust 意爲 " 強壯的、結實的 ",從音譯的标準來評價,這個 " 魯 " 和 " 棒 " 的翻譯名,反而顯得有些信達雅了(也可能沒有雅)。
4." 啃球 "
魯棒性的例子,大概算是早年外來詞彙翻譯中的曆史遺留問題,就像 " 歇斯底裏 " 之于 hysteria,還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網友也喜歡造一些奇奇怪怪——但其實成因很簡單的黑話。比如 " 啃球 ",有些車迷用它來代指 E 型多連杆 / 四連杆結構的後懸架。
非車迷或者小白愛好者也許會不明覺厲,啃球 " 啃 " 的是什麽 " 球 "?爲什麽 E 型四連杆會有這麽個别名?結構中有什麽神似的意象嗎?
答案是啃球 =control 音譯,以 control blade 指代上述懸架結構,完。
還是展開幾句,control blade 是 E 型四連杆結構中的關鍵結構,即 E 字型中那一 " 豎 " 縱臂。這根縱臂(因結構需要)常被制成彈性刀片狀,因此得名 "blade"。
5.Facelift
Face 和 lift 都不是啥高階詞彙,字面義理解似乎就是 " 顔值提升 ",但是實際上——也的确不是不能這麽理解。
所謂 facelift 即人們日常所說的 " 小改款 / 中期改款 ",在正常的車型換代周期中,一代車型通常隻會有一次改款,有别于一年一更的 "202X 年款 "(當然有時二者會重疊)。
很難去溯源誰第一個建立起 facelift 制度,但逐漸形成的慣例是,豪華品牌會在 7~8 年換代周期中的第 3~4 年推出 facelift 車型。
如果家族設計語言在這幾年間有了大的調整,或是車型初始設計急需更改,又或是爲了提前驗證更新一代設計元素,facelift 會在工程允許範圍内盡可能做一些内外設計的細節改動。
盡管有些車型中期改款也會大幅更換動力總成等核心部件,但這并非 facelift 的必須,也不一定會等到 facelift。反而讓外觀跟上新潮流、把 face 給 lift 起來,才是 facelift 的核心出發點。
當然也有特例,因爲已經形成了中期一次改款的行業慣例,有時車型原設計足夠成功改無可改,或者家族設計語言沒有發生變化,facelift 就可能不對設計做出調整變化(或者小到看不出來)。
6.Shotgun
這個詞會出現在對于車輛白車身結構(BIW,body in white)的讨論中。
Shotgun 原指獵槍或霰彈槍一類的槍支,那麽車身結構中的 "shotgun" 會是什麽神奇部件呢?鋼鐵骨架裏怎麽會有東西和 shot 挂上鈎呢?
答案是象形,長得有點像一把槍,于是順勢得名 shotgun。
Shotgun 指的是車頭前翼子闆上方結構,近些年這一部件被漸漸多的提起,是因爲 25% 偏置碰撞測試出現并被廣泛關注。
在 25% 偏置碰撞中,車頭縱梁因爲位置過于靠内而無法正常發揮吸能作用,于是 shotgun 部分結構的強度和設計成了提升 25% 碰撞成績的關鍵之一。
7. 衣帽架
所謂衣帽架同樣屬于車輛白車身結構,沒有加引号意味着這是一個專有技術名詞,在車輛相關教科書中就叫做衣帽架。
這個名字聽起來更像是某種安裝于車内的後市場附件,但它時常是出現在了關于車輛白車身的技術性讨論中,于是又顯得撲朔迷離仿佛 " 沒那麽簡單 "。
實際上衣帽架還真就是放衣服帽子的,隻不過今天人們已經很少留意到它的這一功能。
車輛後備廂上方、後排頭部後方的那塊水平隔闆,即所謂衣帽架。這個地方很适合後排乘客放置衣物尤其是帽子而免受擁擠,于是得名衣帽架并固定延續下來。
三廂車的衣帽架大多是固定死的鋼闆(or 鋁闆),屬于車身結構的一部分,因此白車身中也會有衣帽架一詞。而在掀背車上這裏隻是一塊可拆卸的擋闆 or 卷簾。
這層結構也是三廂車在 NVH 方面具有先天優勢的原因之一,掀背車爲了提供巨大的尾箱開口而無法擁有衣帽架結構加強,抑制了車身剛度提升從而在 NVH 方面處于劣勢。
其實很好理解,想象一個空的快遞盒子,另一個塞入一塊橫向紙闆粘在盒子内壁,哪個盒子更堅固更穩定呢?
當然并不是所有 " 聽上去很簡單、反而仿佛故作高深、實際上别無花樣 " 的名詞,就都屬于無中生有的制造。以上大多數都有其原因,或是曆史遺存,或是習慣使然,或是内行黑話。
這些都沒問題,但假如說走入大衆視野、成爲社會熱點、也并非習慣固化所緻,再繼續自說自話就可能有些故作姿态的尴尬了。
就像今天對于 CityWalk 的疑問和嘲諷,當然了其中肯定少不了見什麽熱點都要踩兩腳的閑人,但根本動力來自人們對 " 給舊概念找新名詞 " 的不解,而不是對于行爲和運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