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 1 月 23 日消息,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1 月 22 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 · 天文》在線發表了該天文台郭琦研究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
研究團隊利用斯隆光譜紅移巡天,發現大質量星系群中衛星星系對相對于中央星系有同向運動超出,這與标準宇宙學模型預測的差異顯著,暗示了一個更年輕的宇宙。
在标準宇宙學模型中,先形成小結構,然後逐級并合,形成越來越大的結構。
大質量星系群和星系團作爲宇宙中最大的結構,其維裏化狀态反映了宇宙演化的狀态。
研究團隊測量了 813 個大質量星系群周圍衛星星系對的動力學,特别側重于沿視線方向的運動相關性。
結果發現,分布在中央星系兩側的衛星星系對,相對于中央星系的視向速度偏移,更傾向具有相同方向,而衛星星系對同向運動通常表征了它們沿着大尺度結構被吸積的過程。
衛星星系對同向運動的超出在基于标準宇宙學模型的數值模拟中也被預測到,但其比例要遠低于觀測結果。
觀測數據相比于兩個數值模拟的預測值,分别出現了 4.1 σ 和 3.6 σ 的超出。
觀測和理論預測之間的巨大差異,表明在真實的宇宙中,大質量星系群比根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推測的形成更晚,因此也預示了更年輕的宇宙,傾向于支持比 PLANCK 結果更高的哈勃常數,更接近于近鄰宇宙中對哈勃常數的測量結果,這挑戰了目前的宇宙學模型。
另一方面,目前數值模拟中的重子物質過程偏差,也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未來需要結合理論和觀測的進一步發展,才能最終确定宇宙的年齡。
上圖中,左側是往大質量星系群中掉落的星系,其中紅色區域爲一個大質量星系群,黃色圓圈裏的爲正沿着大尺度纖維狀結構掉落的星系,它們相對于中央星系沿相同方向運動。
右圖是同向運動衛星星系對占比随張角的變化。黑色帶圓點的實線爲觀測結果,藍線和紅線爲理論模拟預測結果,黑色虛線爲随機分布,陰影區爲自舉标準誤差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