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1028 字
閱讀時間:10分鍾
"
如今的汽車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上到百萬下到幾萬塊讓智能體驗做到了人人都可以體驗。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當智能座艙不再是門檻,智能駕駛不再是鴻溝,什麽才是品牌之間的技術優勢,或者說是下一個競争方向是哪裏呢?我們就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汽車另一個非常重要領域,底盤,也就是底盤的智能化。
編輯|王虛琪
責編|趙嘉佳
剪輯|董 斌
回看汽車曆史,燃油車底盤是基礎,然後才是底盤之上的各個組件。而到了電動車階段,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你會發現上裝要比底盤更重要,這是不正确的。電動化解決了燃油車時代的動力階級門檻,但并沒有相應的底盤素質匹配,不隻是體驗受到影響,安全才是最大的問題,而電動車往往在底盤部分是要下更多功夫的,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内的兵家必争之地。
比如電動車的車重,輕輕松松就會突破 2 噸,這對懸架系統的壓力是巨大的。你可以想象下,給黑色捷達的地盤壓上了一台勞斯萊斯那開起來能舒服嗎?而智能底盤的布局就會大幅提升地盤素質,并将會進一步消除底盤階級門檻,做到駕控平權。從行業看,智能化也會在短時間内成爲各自的技術優勢。(這裏插一個小故事,爲什麽越來越多品牌尤其是自主品牌在找第三方來幫自己調底盤,一方面是爲自己 " 貼金 ",另一個就是自己真的調不了 " 勞斯萊斯 " 的底盤)
關于智能地盤是如何提升駕乘體驗的這裏就不細講了,簡單說就是該軟的軟,該硬得硬,之外的轉向、油門、刹車也會擁有更大的調節空間和冗餘,可以根據需求自由調節,可以 OTA 升級不斷優化,車而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駕乘風格,是不是聽起來還是很吸引人的。
目前你已經可以看到智能底盤的趨勢了,甚至已經進入到 2.0 時代的過渡期。比如比亞迪雲辇技術、蔚來的 NT2.0 平台以及理想的魔毯空氣懸架,都對智能地盤做出了布局。不過随着空氣懸架、CDC 等主動懸架技術成本的降低,未來也将走入尋常百姓家,也不再是難達到的技術,所以我說智能底盤也隻是短時間内行業競争的方向。不過智能地盤的布局在對比合資或是豪華品牌的來說優勢還是十分明顯的,對老百姓來說也是極大受益的。
其實我們對底盤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比如說英菲尼迪 Q50 的線控轉向、奔馳 E-ACTIVE BODY CONTROL,隻不過受制于技術和成本,要麽備受诟病,要麽難以觸及,而這些問題也随着技術發展被解決。就像線控制動系統的裝車,帶來的主動刹車讓行車更安全一樣。我們一起期待下吧,各大車企在努努力,把價格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