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 4 年,終于等到李子柒回歸了。這一次和李子柒一起重回大衆視野的,還有兩項古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都漆藝和蜀錦。
在有關成都漆藝的視頻中,她從割樹取漆開始,做雕漆隐花,曆時半年才将 " 麒麟回首,紫氣東來 " 的大漆衣櫥完成。同時,我們得以窺見田園牧歌背後,創作艱辛的一面——大多數人都對生漆嚴重過敏,李子柒也不例外,拍攝期間她全身過敏紅腫,痛癢異常。
" 紫氣東來 " 雕漆隐花漆器。(圖 / 視頻截圖)
2019 年李子柒便成爲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廣大使。爲了掌握這門技術,她曾多次赴蓉學習。成都是中國漆藝發源地之一,素有 " 中國漆藝之都 " 的美名。金沙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曆經歲月,依舊紋飾斑斓,色彩亮麗。
漆藝、蜀錦、蜀繡、竹編和銀花絲并稱爲 " 成都非遺五朵金花 "。這些獨屬于成都的 " 高定 ",早在千年前就已是頂流。到今天,它們正在更多年輕人手中以不同的方式被呈現,讓全球看見、喜愛。成都的非遺文創,也越來越火。
精美的蜀錦。(圖 / 視覺成都)
成都 " 高定 ",
個個都是火了千年的頂流
成都漆藝火了,李子柒的新視頻剛發布 5 小時,單微博平台播放量就突破 1 億次。發布僅兩天,海外視頻平台的播放量也超過了 1 千萬次。無數人開始在網上搜索 " 雕漆隐花 ",巧奪天工的漆藝,究竟來自哪裏?
所謂雕漆隐花,屬于成都漆藝中繞不開的 " 三雕一刻 "4 種裝飾技藝之一。雕銀絲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和拉刀針刻,這 4 種獨特的裝飾技藝,也被認爲是成都漆藝區别于其他地區漆藝的重要特色。
李子柒在漆門上進行雕刻。(圖 / 視頻截圖)
在李子柒發的另一支視頻《送給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裏,她身着黃色蜀錦制成的百叠裙彈唱《如願》,在線下參加 " 多彩非遺 共生共享 "2024 煥新非遺 · 天府之夜活動的她,也穿着了一條蜀錦裙。
李子柒用蜀錦制裙。(圖 / 視頻截圖)
"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成都的另一别名 " 錦城 ",正是源于獨特的蜀錦織造技藝。被稱爲 " 寸錦寸金 " 的蜀錦,作爲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其制作工藝複雜精細。2006 年,在成都流傳 2000 多年的蜀錦織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和蜀錦一樣流光溢彩的,還有蜀繡。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蜀繡以其色彩鮮豔、針法多變、形象生動而著稱。更擅長運用暈針、紗針、點針等多種針法,讓其在表現力上更爲豐富。
生動的蜀繡作品。(圖 / 視覺中國)
除了從李子柒的視頻中感受蜀錦、蜀繡的精緻華美,不少人也會選擇到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在線下一睹衆多珍貴的成品,通過講解,進一步了解 " 老祖宗 " 嚴選。中式 " 高定 " 的奢華大氣,體現于精巧的技藝和細節之美中。
竹編與銀花絲,也都是指尖上的技藝。無論是用細如發絲的銀線,還是輕薄的篾條,編織出自然裏的一花一木,都絕非一日之功。可以說,非遺的魅力足以打破任何地域、文化的隔閡,正如大運會期間,無數外國運動員爲成都非遺着迷。
看過老師展示的蜀繡作品,一位外國運動員也忍不住捏起了繡花針。(圖 / 阿祯 攝)
作爲有着 4500 年文明史和 2300 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成都如同一座非遺寶庫,爲人熟知的 " 非遺五朵金花 " 也隻是群星閃耀中的幾粒星子。據統計,截至目前,成都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25 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87 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118 個。
在李子柒回歸前不久,《非遺裏的中國》(第二季)四川篇播出後,# 非遺裏的中國走進四川 的話題迅速登上熱搜。其背後,無不透露出非遺文化之豐厚,以及越來越多人對非遺的關注和喜愛。
來成都尋遺、尋藝,正在成爲一種新的趨勢。
在成都,年輕人讓非遺更 " 輕 "
" 看到李子柒做衣櫃的時裸手觸碰大漆,我就在想,如果她不是天賦異禀,那一定吃了大苦頭。後來看她的采訪,果然過敏非常嚴重。" 四川夯丸文化的負責人方梓熙告訴我。
現在從事非遺文創開發的方梓熙曾在法國留學,歸國後選擇在成都創業,一開始主要負責策展業務。自身興趣和工作内容使然,她結識了許多非遺大師,2020 年開始跟随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學做漆器。
方梓熙正在學做漆器。(圖 / 受訪者供圖)
" 從 2020 年到現在,最嚴重的一次,我過敏到全身長水泡,去醫院躺了 5 天。" 但也是因爲長期學藝的經曆,讓她對成都非遺産業發展現狀和困境有了較爲深入的了解:" 跟随師傅學習的第二年,逐步有了一些非遺文創産品化的構思。"
正如李子柒此前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将非遺比作 " 老人 ",而她在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給這位老人注入更年輕的血液。" 我想讓他年輕起來,想讓他能夠跟着時代一起繼續向前走。" 李子柒說。
除了視頻與非遺的結合,在成都,非遺文創産業已成爲文化創意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年輕的設計師在結合當下青年消費興趣與時尚潮流後,對非遺進行再造,使它在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同時,又能夠更加便于生産,保持持續性的叠代,以進行産品傳播和知識傳播。
夯丸文化和年輕化的竹編品牌合作設計了一套竹編文創。(圖 / 受訪者供圖)
接觸到大量非遺傳承人,讓方梓熙看到了他們在品牌意識和産品意識上滞後的一面。" 在我看來,非遺産品和非遺文創産品之間,隻是差了一個工業化。非遺産品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就是‘貴’。因爲它材質好且工藝繁瑣,比如漆器、蜀錦,就很難便宜。"
對于消費者來說,帶走一套具有成都非遺特色的紀念性小商品必然更加容易。同時,爲了能夠讓非遺 " 守藝人 " 跟上潮流,方梓熙計劃免費面向成都非遺相關傳統工作室及個人開放公司設計的 IP 圖庫,包括 IP 形象、包裝、品牌視覺等一系列設計。
更受年輕人歡迎的産品設計正在與非遺結合,走向公衆。(圖 / 受訪者供圖)
除了和非遺傳承人的合作,從事視覺設計的年輕人也依托于成都蓬勃發展的旅遊業及零售行業,用更加輕快的方式對非遺産品圖像進行視覺上的再造與煥新。
95 後文創設計師敏敏,大學畢業後進入了成都一家旅遊文創産品公司工作,成爲 " 成都禮物 " 背後的設計者。爲了尋找靈感,她過去幾乎每周都會前往成都博物館、錦裏,仔細觀察、描繪傳統皮影。
在成都的大量年輕設計師筆下,川劇臉譜、皮影、面塑等本地非遺與熊貓等動物卡通形象融合,兼具紀念意義和實用價值。11 月 9 日,第四屆四川省文創大會在成都召開,其中就有不少産業從業人員聚焦非遺與現代文創跨界融合的讨論。
東門碼頭表演成都皮影戲。(圖 / 視覺成都)
無數年輕人進入文創産業發揮不同作用的背後,成都的消費活力和天然的包容性,是讓非遺 " 輕 " 起來的重要背景。2023 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破萬億元大關。非标商業、社區商業、市集商業等一系列新消費場景,正在積極與非遺結合,實現傳統與潮流疊加的消費市場。
方梓熙坦言,回成都創業也正是看中了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産生的,年輕人對文化發展的大量需求。特别是在傳統文化複興的社會背景下,非遺文創領域早已承載着不可忽視的市場需求。同時,成都年輕人對新興事物又持有開放、包容的态度。" 讓我相信,文創産業可以在這裏快速跑起來。"
空間與時間,
成都非遺文創的縱深之境
從回國創業至今,方梓熙見證了成都文創産業的井噴式發展。
她表示:" 從 2022 年到現在,市場上湧現了大批的文創公司。文旅熱點、政策支持和營商環境等綜合因素比對下,成都對于全國文化産業相關的企業、機構來說,都是沃土。不隻是本土的創業者越來越多,還有很多從北京、上海等地來成都設立分公司,開展相關業務的從業者。"
吸引文創公司的,除了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元包容的創作氛圍,還有政府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重視。政府不僅從政策上聚焦民營企業家的實際需求,同時積極爲企業家搭建資源對接平台,更好地服務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在本月月中成都市召開的全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成都也強調始終堅持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拿出真招實招爲企業纾困解難,堅定支持廣大民營企業大膽創新、安心創業。成都将持續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方梓熙直言,在回國創業之初,就受到了政策層面和政府部門的支持、引導。
成都文創産業發展之迅速,在數據上也早有體現。《成都市文創産業建圈強鏈策略研究報告》顯示,目前成都市累計建成文創産業園區面積 968.2 萬平方米,打造城市文化新空間 404 個。文創産業建圈強鏈主要承載地和協同發展地共有規上标上文創企業 845 家,已形成 20 餘個文創産業集聚區。成都的文創産業無疑已邁入國家第一梯隊。
成都非遺博覽園。(圖 / 圖蟲創意)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垂直細分領域的非遺文創産業并未呈現單一的競争和表現模式,成都市場上能看到形形色色的非遺文創商業運作模式。除了如夯丸文化這樣通過 IP 賦能多類非遺項目的公司,還有散布于成都各個城區、垂直于單項非遺的中小型獨立工作室,以及立足西部、西南部的非遺産品零售商業。
方梓熙觀察到,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 " 半路出家 " 的形式,學習單項非遺技藝并在初期就建立品牌,這些工作室大部分通過線上渠道進行産品銷售與知識傳播,同時也能提供一些定制化服務。既熟悉社交媒體運營,又擁有技術的年輕非遺傳承人也爲文創産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時,非遺産品也在以集合商業的形式,出現在成都大量非标商業、社區商業之中。在輻射西南的地理優勢,及非遺産品的大衆化認知加強的環境下,除了價格較爲便宜的紀念性小商品,一些單價較高、生活屬性更強的再造産品也在被年輕創業者帶入成都的消費市場。
手工制品集合店 " 席地而作 "。(圖 / 視覺中國)
比如開設于成都非标商業 CPI 中的民藝零售品牌 " 席地而作 ",以及專注于 " 西部鄉村女性非遺傳承孵化 " 的成都本土品牌 " 還原女性非遺 " 等,涵蓋了不同消費層次、滿足了不同消費需求的同時,讓産業結構更加豐富。
" 需要關注的是,成都非遺文創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由年輕人發展起來的産業。近幾年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許多國家級工藝大師持之以恒的宣傳。" 方梓熙說," 在李子柒出現前,奮鬥在一線的專業從業人員并不太懂網紅流量經濟。很多年紀挺大的老師,一直在積極地參與推廣,比如到全國各地參加展覽、親力親爲介紹産品,或是在非傳統文化的跨界領域進行很多品牌授權活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傳承人楊華珍,和愛馬仕、星巴克、植村秀等多家品牌合作。(圖 / 視覺中國)
令人欣喜的是,除了行業内年輕創業者的不斷湧現,她也見證了一些非遺傳承人工坊的産業化發展。" 比如一位成都蜀錦傳承人,在過去最艱難的時期甚至完成不了人員、機器、廠房的配備。但現在當資本看到了新興市場的出現,他們收到投資,快速建立品牌及市場營銷團隊,實現了産業化。"
成都郫都區蜀繡商會會長尹文慧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 蜀繡基地由最初的幾家繡坊,發展到有 30 多家相關企業及上千人的生産規模。産值、産能也越來越大,由以前一年二三百萬元收入,到現在産值已經達到上億元的規模。"
成都蜀錦織繡。(圖 / 視覺中國)
在一次深圳文博會參展期間,方梓熙和夾江年畫的非遺傳承人成了展會 " 鄰居 "。她觀察到,這位老人帶來的兩塊可供年輕人上手親自體驗的拓印模闆,受到了極大歡迎。很快老人的展台前就排起了長隊,雖然一次體驗大概短短 5 分鍾,但是體驗後的年輕人都無比開心。
這次經曆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了她莫大信心。成都非遺文創産品無論是在市場受歡迎程度上還是展現形式上,都大有可爲。
随着年輕人消費習慣的改變,與内容創作者對于非遺重視程度的提升,成都的非遺也将解鎖更多形式,以更新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
作者:阿祯
校對:無降雨
排版:小野
封面:視覺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