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媽。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莎士比亞,純文學的東西很難有流量,但我還是決意在這條艱難的路上多走走。
一方面,希望這些分享爲更多家長拓寬閱讀邊界,一方面,複盤對我自己來說也是個沉澱過程。
要不要給孩子讀莎士比亞,是之前讀者給我留的 " 作業 ",這其實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從心理角度講,莎士比亞是對成人世界的全面描寫,孩子可能對人物、思想、情節有迷惑;
從文化角度講,孩子的文化時空觀沒有建立,甚至不知道莎士比亞描寫是什麽時代,生活在什麽環境下的人;
從外語角度講,莎士比亞作品裏有很多古英語,也不适合孩子閱讀。
但即便存在這麽多 " 可能、不适合 ",每當孩子打開一本适齡莎士比亞書籍,還是會看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這大概就是隐藏在人類基因裏的 " 故事性 "。
很早以前,古生物學家就發現,篝火帶來的不僅僅是食物,同時也是社群中心。現代英語中的 focus(中心點),就源自拉丁語中的篝火,當人類還在智人時代,就喜歡圍坐在火旁講故事,聽故事。
而莎士比亞顯然是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就連故事大師金庸也曾表示," 如果有一天上太空,隻能帶一套書,那必須是莎士比亞全集。"
基于人類共同的 " 故事癖好 ",我想,不論你是否計劃給孩子讀莎士比亞,都可以看看今天文章,至少對他的作品有所了解,文章後面我也會推薦适合孩子閱讀的版本,供大家參考。
#1
莎士比亞憑什麽能火 400 年
"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聽到這句話的你,腦海裏是否會不由自主浮出畫面,一個身着貴族服飾的英俊王子,面對如墨染般晦暗無光的現狀,痛苦地自言自語: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
▲來源:網絡
這是哈姆雷特中經典的一幕。
從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至今已 400 多年,但它依舊被世界各個戲劇院校作爲必讀經典教材。
不隻是哈姆雷特,後世很多戲劇和文學裏,都能找到莎士比亞作品的影子,僅我們熟悉的,就有《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羅密歐和朱麗葉》,《趙氏孤兒》與《李爾王》的對比。
因爲莎士比亞作品基本都是在讨論人類自身和社會的底層代碼,永遠從死亡,複仇,嫉妒,貪婪,背叛,愛情,财富這些永恒話題展開。
這就好比一棵樹的根部,或者圖靈架構之于現代電子芯片的作用。
他把最基本的東西創作出來了,後面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從這個角度看,莎士比亞的确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
我個人最欣賞莎士比亞作品裏表現出的批判性。
比如,《李爾王》裏有句台詞特别有意思:
"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因爲來到了全世界傻瓜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
這都不是批判某種思想某個階層了,是批判整個人類。
人爲什麽生下來會哭,因爲他生到了一個觀衆都是傻瓜的舞台上。
很簡單很精煉的一段話,就把人生的荒誕性表現出來了。
還有著名的《威尼斯商人》,裏面也有一段非常值得朗誦,充滿批判精神的獨白。
朗誦前容我先簡單介紹下《威尼斯商人》的情節,因爲有的讀者可能還沒看過這部作品。
▲ 來源:豆瓣電影
威尼斯是當時歐洲最繁華的海港,商業中心,名叫安東尼奧的大商人爲了追一位小姐,找了個叫夏洛克的猶太人借高利貸。
夏洛克要求如果還不上錢,就要割一半肉給他。
後來安東尼奧破産,還不上錢,兩人鬧到法庭上,猶太人堅決不和解,要求對方必須割一半肉下來。
最後,被追求的小姐在法庭上化身法學博士,指出夏洛克借據上隻寫了要安東尼奧一半肉,但沒有說要拿他一滴血,如果能割一半肉但又不要他一滴血的話,才可以執行判決。
▲來源:電影《威尼斯商人》
當然,這部作品本身是喜劇,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局。
但夏洛克作爲負面人物,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獨白:
他曾經羞辱過我,奪去我幾十萬塊錢的生意,
譏笑着我的虧蝕,挖苦着我的盈餘,
侮蔑我的民族,破壞我的買賣,
離間我的朋友,煽動我的仇敵;
他的理由是什麽?隻因爲我是一個猶太人!
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
難道猶太人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
他不是吃着同樣的食物,
同樣的武器可以傷害他,
同樣的醫藥可以療治他,
冬天同樣會冷,夏天同樣會熱,
就像一個基督徒一樣嗎?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們都跟你們一樣,
那麽在複仇這一點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個猶太人欺侮了一個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樣表現他的謙遜?
就是 報仇!
要是一個基督徒欺侮了一個猶太人,那麽照着基督徒的榜樣,
猶太人應該怎樣表現他的寬容?
報仇。
你們已經把殘虐的手段教給我,我一定會照着你們的教訓實行,
而且還要加倍奉敬!
▲來源:電影《威尼斯商人》
聽完這段獨白,再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你會覺得很有道理,确實基督徒就是一邊滿嘴仁義道德,一邊欺壓猶太人。
這段精彩的獨白,讓夏洛克這個負面人物産生了極好的讓人同情的效果。
在莎士比亞作品裏,有無數段類似具有複雜批判性、思辨性的精彩獨白。它們反映出人物的立體,而負面人物和正面人物的立體設計,正是一部偉大作品基本的胸襟和質量所在。
莎士比亞的詩歌也特别美,比如大家熟悉的《十四行詩》,這首詩還有個很美的标題:
能否将你比作夏日
▲來源:網絡
大家可以試着聽英文原版,不懂意思也沒關系,光韻律就很美。
它是由 3 個四行的小節(quatrain)加 1 個偶句(couplet)構成,每行 5 個抑揚格音步(iambic pentameter),一輕一重 10 個音節,朗讀的時候你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翻譯成中文讀起來也很美,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麽。
當我想到生長于世間的萬物
繁榮鼎盛都不過在朝夕之間,
而這座巨大舞台上演的劇目
無不受制于星宿無聲的褒貶;
當我看到世人像草木般蕃息,
甚至被同一蒼昊劭勵和懲戒,
少時氣盛争榮,過盛而衰替,
靡麗紛華終成煙雲被人忘卻;
于是我對這無常浮生之領悟
便把正值绮年的你喚到眼前,
便看見無情歲月與衰頹共謀,
要把你青春的旦晝變成夜晚;
我要同時間抗争,爲了愛你,
它把你摧折,我接你于新枝。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總體就表現了一個思想:
愛征服一切。
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贊頌人的尊嚴、個人的理性作用。
從文學、戲劇到詩歌一路讀下來,你會發現,莎士比亞這個人真的是太厲害。
"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他的作品故事性強,文字駕馭能力非凡,普通人都可以讀得很絲滑,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老少鹹宜。
但又可以抵達很高的地步,你回頭細品,對人性對曆史對階級都有深刻剖析,就是我們常說的 " 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孩子上了十歲,完全可以讀讀莎士比亞。
不過這個年齡也不絕對,比如我認識的一個海澱媽,她家小朋友 8 歲左右就開始讀莎士比亞,不是裝逼,純屬孩子閱讀能力積累到那個點了。
我家小孩也是 9 歲左右,開始跟我讨論《李爾王》。
▲來源:網絡
雖然她的認知還到不了 " 揭露虛榮的人性弱點 " 這一步,但她會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我覺得這就夠了,就像埋一顆種子,長大後各種閱曆增加了,再回頭琢磨,自然又是另一番境界。
#2
推薦幾個适合孩子閱讀的版本
01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适讀年齡:7 歲 +
(來源:當當)
之前我在裏就推薦過這本書。
它再現了莎翁的思想和語言風貌,成爲文學史上爲兒童改編經典作品的經典案例。查爾斯 · 蘭姆、瑪麗 · 蘭姆姐弟改編的這部莎翁作品之所以成功,首先是蘭姆姐弟對經典懷有一份敬畏之心,這決定了他們的立場和态度;其次蘭姆姐弟有着深厚的文學素養,弟弟查爾斯 · 蘭姆是著名散文家,對莎士比亞戲劇頗有研究,姐姐瑪麗 · 蘭姆也有着當時婦女中罕見的文學素養;三是蘭姆姐弟深谙兒童心理。
02 《孩子讀得懂的莎士比亞》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适讀年齡:7 歲 +
(來源:當當)
跟上一本比起來,這套《孩子讀得懂的莎士比亞》最大優點,是在保留莎士比亞作品精華的基礎上,簡化了紛繁的人物關系。每個故事前附了本故事人物關系圖,劇中人物一目了然,讓孩子讀起來不至于頭大。
同時收錄了将近 200 幅,英國著名銅版畫大師吉爾伯特專爲莎士比亞作品搭配的插圖,是難得一見适合孩子閱讀的版本。
03 《The Shakespeare Stories》
出版社:Macmillan 旗下 Orchard 出版社
适讀年齡:7 歲 +(注:有一定英文基礎的孩子)
之前分享好的童書,總會有海外讀者或者原版娃家長,詢問是否有英文版。所以今天特意多分享一套莎士比亞英文原版童書。
莎士比亞的原版童書其實是比較容易找的,因爲在英國,小孩 3-7 歲期間,就會看、讀、聽一些莎士比亞故事,探索故事中人物的困境,通過扮演人物和即興表演來演出莎劇故事或場景。
小學階段,要觀看和閱讀莎劇的改寫本;中學要學習至少一部完整的莎劇,深入探讨多部莎劇,并到劇院看莎劇,甚至參與劇團演出。
你可以理解爲,英國人讀莎士比亞,就跟我們讀魯迅一樣普遍。
今天分享的這套在國外口碑非常好,作者 Andrew Matthews 是英國暢銷兒童作家,也是個超級 " 莎迷 ",他改編的這套書符合現代孩子閱讀習慣,簡單易懂,重點是每本長度都控制到不超過 2500 詞,基本算是原版娃的最優選了。
EASTWEST
之前有朋友開玩笑,說我需要專門買套房來裝書。
其實沒那麽誇張,繪本階段有點囤積如山的感覺,但随着孩子年齡越來越大,我們很多書都是共享的,像莎士比亞,她讀我也讀。
你要問我這個年齡還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我還真答不出來。
因爲在我看來,讀書跟有用沒有太大關系。
如果你老抱着 " 有用 " 的想法去讀書,往往也很難 enjoy。
答案,可能就是林徽因這段話吧:
" 這世上有兩個我,一個軀殼喂日常,一個靈魂補歲月,一個在文字裏白馬春衫慢慢行,一個在生活裏蠅營狗苟兀窮年。"
面帶世俗微笑,然後把靈魂藏于深處。
讀經典的價值,大概就是讓我感覺到,我在這世俗裏還活着,沒有 " 死去 " 的一個個瞬間:
當我被事物外在迷惑時,他說:
" 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不符,世人都容易爲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當我困頓于情感的疼痛時,他說:
" 适當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過度的傷心卻可以證明智慧的欠缺。
——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當我失去獨立性時,他說:
" 甯願做一朵籬下的野花,不要做一朵受恩惠的薔薇。與其逢迎獻媚,偷取别人的歡心,毋甯被衆人所鄙棄。"
——莎士比亞《無事煩惱》
當我陷入患得患失的恐懼時,他說:
" 世上本無所謂好和壞,思想使然。"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當我看不到出路時,他說:
"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莎士比亞《麥克白》
......
文章封面:《莎翁情史》電影
文章配圖: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