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車評 yautoshow
|把事實帶走 将觀點留下|
12 月 28 日,小米汽車召開技術發布會正式披露了小米汽車五大核心技術的進展情況,并且首款産品小米 SU7 也首次亮相。
小米汽車基于 " 摩德納 " 底層架構打造,包含五大核心技術:小米超級電機 Xiaomi HyperEngine、小米自研 CTB 一體化電池技術、小米超級大壓鑄 Xiaomi HyperCasting、小米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 Xiaomi Pilot 以及小米智能座艙 Xiaomi Smart Cabin,上述技術在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實現了衆多行業領先。
小米 SU7 定位 "C 級高性能生态科技轎車 ",車身尺寸爲 4997mm x 1963mm x 1440mm,軸距爲 3000mm。小米 SU7 有兩個續航版本,CLTC 工況續航裏程分别爲 668km 與 800km,MAX 版采用 800V 超級快充,充電 5 分鍾續航即達 220km。此外,基于座艙交互架構以及小米澎湃 OS 操作系統的加持,小米 SU7 實現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面共享生态,成爲移動智能空間。
小米超級電機轉速高達 27200rpm
小米自研 HyperEngine V8s、HyperEngine V6/V6s 三款超級電機,采用雙向全油冷散熱、S 型立體油路設計、階梯式錯位設計等多項創新技術。
其中,轉速高達 27200rpm 的 HyperEngine V8s 超級電機,功率密度達到 10.14kW/kg,峰值功率 425kW、峰值扭矩 635N · m,在強度、散熱和做功效率上達到了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和國創中心雙認證的 " 國際領先水平 "。
爲匹配 27200rpm 轉速,HyperEngine V8s 超級電機采用 960MPa 高強度特種矽鋼片。爲了實現這一突破,小米與首鋼建立了技術聯合實驗室,在一年半的時間裏進行了 108 個批次的試驗,共同解決了矽鋼強度、磁性能和生産等多方面的問題。
散熱設計層面,HyperEngine V8s 采用雙向全油冷散熱和 S 型立體油路設計。定子部分通過雙循環立體油路,散熱面積增大了 100%,實現了最高 20 度的降溫;轉子部分則利用專利 S 型油路,散熱面積增加了 50%,達到了最高 30 度的降溫效果。此外,定子矽鋼疊片還采用了 " 階梯式 " 錯位設計,使有效散熱面積再增加 7%。
與此同時,HyperEngine V8s 實現了 98.11% 的電機效率,其定轉子矽鋼片的差異化厚度設計,将 0.2mm 的定子超薄矽鋼片與 0.35mm 的轉子超高強度矽鋼片相結合,強度與效率齊頭并進。高性能钕鐵硼永磁體的應用,采用了 8 層 Hairpin 扁線繞組,槽滿率高達 77%。
小米自研的 HyperEngine V6/V6s 超級電機,具備 21000rpm 的轉速。其中,HyperEngine V6 超級電機的最大功率爲 299PS,最大扭矩爲 400N · m,而 HyperEngine V6s 超級電機的最大功率則達到了 374PS,最大扭矩爲 500N · m。
同時小米公布,已經成功預研下一代超級電機,通過碳纖維 " 激光固化纏繞工藝 ",在實驗室中轉子已經成功實現 35000 轉最高轉速。
自研 CTB 一體化電池技術容量最高可達 150 度
小米自研倒置電芯的 CTB 一體化電池,電池容量最高可達 150 度,理論 CLTC 續航裏程高達 1200km+,即便投入量産化後,最高容量也能達到 132 度,續航可達 1000km。
小米汽車 CTB 一體化電池采用地闆上蓋二合一、電芯倒置、多功能彈性夾層以及極簡線束等設計,使得集成效率達 77.8%,整體提升 24.4%,并釋放了 17mm 的高度,整體高度控制在 120MM。
爲确保續航裏程穩定性,小米采用洩壓閥朝下的設計,可在極端情況下快速向下釋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證乘員艙安全。而 14 層硬核物理防護,包含 3 層頂部支撐、3 層側面防護和 8 層底部防護,保證電池包的安全。
超強的散熱、隔熱設計也是小米電池技術的一大亮點。雙大面強冷卻方案,确保電芯兩大面都有散熱闆,冷卻面積達到了 7.8m ²,實現行業 4 倍平均水平的冷卻效果。電芯側面采用共計 165 片的氣凝膠隔熱材料,可抵抗 1000 ° C 高溫,讓電池的隔熱性能再上新高。
電池管理方面,小米汽車搭載了 ASIL-D 安全等級的全棧自研電池管理系統,具備 3 重獨立熱失控冗餘監控和報警策略,以及 " 全天候 " 精确預警功能。電池雲安全技術的應用,能夠實時采集數據并通過專網加密雲端進行分析和預警,在必要時實現 4ms 内主動斷電。每一塊電池包都需要經過嚴苛的電池安全檢測,包括 1050+ 項安全測試驗證和 96 倍國際耐久測試時長,确保電池的可靠性。
自研 9100t 超級大壓鑄技術造就後地闆一體化
小米憑借自研 9100t 超級大壓鑄技術—— Xiaomi HyperCasting,成爲國内唯一一家同時自主研發 " 大壓鑄設備集群 " 和 " 壓鑄材料 " 的汽車廠商。
設備創新方面,該集群設備占地面積 840m ²,總重量 1050t,相當于兩個籃球場之大,鎖模力達到 9100t。小米自研視覺大模型質量判定系統,可在 2 秒内完成檢測。該技術的運用,使得小米汽車的後地闆實現了 72 個零件合一,焊點減少 840 個,整體重量減輕 17%,且生産工時大幅減少 45%。
材料研發方面,小米自研高強高韌免熱處理環保壓鑄材料 " 泰坦合金 "。通過自研的 " 多元材料性能 AI 仿真系統 ",小米從 1016 萬種配方中,精選出最優的合金配方,确保強度、韌性和穩定性的完美結合。值得一提的是," 泰坦合金 " 中含 30% 循環鋁,使每個零件碳減排 352.53Kg,峰值産能相當于每年多種植 488 萬棵樹。
除技術與材料的創新,小米汽車克服傳統大壓鑄弊端,采用三段式可維修設計:" 一體壓鑄後地闆 + 中高速潰縮區 + 低速潰縮區 "。中低速碰撞中,無需更換大壓鑄件;而在高速碰撞中,這一設計能滿足 90km/h 的後碰标準。
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可實現城區智駕
自動駕駛技術已成爲智能移動領域的突破重點。自适應變焦 BEV 技術、道路大模型以及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技術,構成了小米智能駕駛的三項關鍵技術。其中,自适應變焦 BEV 技術能像人眼一樣變焦,能夠根據不同場景自适應調用不同的感知算法。其感知網格最小可達 0.05m,最大可至 0.2m,識别範圍從 5cm 延伸至 250m,泊車場景更加精準,城區場景看得更寬,高速場景看得更遠。
與此同時,小米行業首發的道路大模型不僅能識别實時路況,智能調節行駛軌迹,還能在複雜的十字路口工況下,不依賴高清地圖也能順利導航。通過學習複雜路口工況和老司機駕駛習慣,它能制定更合理的行駛軌迹,并針對突發狀态進行動态繞行。
而在障礙物識别方面,小米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技術實現了識别異形障礙物。相較于傳統占用網絡依靠自然語言模型将障礙物描述成方塊的方式,小米的超分辨率矢量算法可将所有可視物體模拟成連續曲面的立體物,從而将識别精度提升至 0.1m。此外,小米自研的一鍵降噪功能更是完全消除了雨雪天氣對識别的影響,大大降低了誤識别的概率。
在硬件方面,該系統配備了頂級的配置,包括兩顆英偉達 Orin 高算力芯片,綜合算力高達 508TOPS。感知硬件則包含 1 顆激光雷達、11 顆高清攝像頭、3 顆毫米波雷達和 12 顆超聲波雷達(Max 版車型)。
在部分場景下,該系統的底層算法體現出超強的決策能力。其中,自研的端到端 " 感知決策大模型 " 在機械庫位等應用場景中,可以讓車輛停進與車同寬、左右僅剩 5cm 的高難度車位。
智能座艙連通豐富生态硬件
智能座艙是将汽車轉變爲一個移動智能空間的關鍵載體。基于小米澎湃 OS,小米構建了一個統一的視覺交互體系,實現了從軟件到硬件的全面共享生态。
這個智能座艙配備了 16.1 英寸 3K 超清中控屏、56 英寸 HUD 擡頭顯示以及 7.1 英寸翻轉儀表屏。小米澎湃 OS 支持多任務柔性框架,允許桌面應用随意拖拽、改變大小,并自動适配各種設備。五座五音區交互功能支持多設備穩定協同喚醒,幾乎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過「小愛同學」語音控制完成,核心功能均支持離線使用。
與此同時,車機啓動速度僅爲 1.49 秒。此外,智能座艙還擁有強大的生态應用拓展能力,包括 Pad APP 共享、手機 APP 共享以及生态硬件共享。比如,手機應用可以直接投射到車機桌面上使用,手機視頻會議可以共享車外攝像頭,車内閱讀燈可以調用手機的光線傳感器等。
在小米汽車的生态屏中,車就像是一個移動的家。你可以像在智能家居中一樣控制汽車。在 " 米家 APP" 裏,車以房間的形式呈現,通過 " 融合控制中心 " 的快控卡片,你可以一鍵控制汽車。同時,小米 Pad 也可以挂接上車,成爲第二塊、第三塊生态擴展屏,實現五塊屏聯動交互。
基于這種萬物互聯的底層邏輯,米家設備還可以無感鏈接車輛。目前小米智能座艙已支持 1000+ 米家設備,自動發現、免密接入,并可以設置自動化場景。小米還開放統一标準化接口和豐富标準協議,打造了專屬 CarIoT 生态。内置 CarIoT 擴展基座支持一系列設備的百變接入,包括智能香氛等。四組 Pin 點供電通信設計可擴展物理按鍵。爲滿足蘋果用戶的需求,小米全面支持無線 CarPlay 車載,并在後排擴展屏上提供 iPad 專屬配件和專屬應用。
小米 SU7 搭載 101 度電池零百 2.78 秒
小米 SU7 集結全球頂尖設計師團隊打造,由寶馬全球首位中國設計師李田原,前奔馳德國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仇臻,前寶馬高級内飾設計師 Shin 共同操刀完成。
小米 SU7 車頭正面的水滴大燈,内含 4 透鏡 12 顆像素矩陣式 ADB 自适應大燈;車身側面則以精練線條勾勒出極富動感的腰線;而車尾部極具辨識度的光環尾燈,設計靈感汲取土星光環,以 360 顆 632nm 超紅光 LED 元件組成漸進式動感光帶。此外,小米 SU7 還推出海灣藍、雅灰、橄榄綠三種車身色彩。
小米 SU7 不僅爲美而設計,也爲駕駛而設計,28 度前擋風,17 度大溜背以及全車輪廓 G4 連續曲率,加之無邊框水滴後視鏡與鵝暖石狀激光雷達設計,使得小米 SU7 的風阻系數僅爲 0.195Cd。
在空間表現方面,小米 SU7 的車身尺寸爲 4997mm x 1963mm x 1440mm,軸距爲 3000mm,具有低趴運動的跑車姿态與兼顧多種出行場景的大空間,前排豎向乘坐空間 1012mm,後排膝部間隙 105mm,後備廂容積 517L,更有 105L 前備箱。
動力方面,小米 SU7 搭載了 HyperEngine V6/V6s 超級電機。小米 SU7 Max 版采用雙電機全輪驅動,峰值扭矩 838N · m,總功率 495kW,最高車速可達 265km/h,0-200km/h 加速僅 10.67 秒,零百加速快至 2.78 秒(減去起步時間)。
不僅如此,小米 SU7 還可自定義包括加速特性、轉向手感輕重、前後驅動分配比例等十項調節,配備 Boost 模式,持續 20 秒的超額扭矩輸出,支持彈射起步。
小米 SU7 采用前雙叉臂後五連杆獨立懸架,搭載小米疾風智能底盤,配備 CDC 阻尼可變減振器,博世 ESP10.0 車身穩定系統,博世 DPB 制動控制器,布雷博四活塞固定卡鉗等衆多配置,轉彎半徑 5.7 米,百零制動距離 33.3 米,擁有優秀的綜合操控性能表現。
電池方面,小米的 CTB 一體化電池技術集成效率爲 77.8%,首創電芯倒置設計,擁有優秀的散熱、隔熱設計,同時兼具不俗的續航表現,小米 SU7 有兩個續航版本,分别爲 668km 與 800km,MAX 版采用 800V 超級快充,充電 5 分鍾續航即達 220km。
在重要的主被動安全方面,小米 SU7 配備了籠式鋼鋁混合車身,車體高強度鋼和鋁合金占比高達 90.1%,整車扭轉剛度達 51000N · m/deg。此外,小米自主設計的 9100t 一體化大壓鑄設備集群及其自主研發的泰坦合金,以及 72 合 1 一體化壓鑄後地闆、三段式後地闆防撞設計,令小米 SU7 在輕量化、結構強度、維修成本等方面均有顯著的品質提升。
智駕系統方面,小米 SU7 采用全棧自研智能技術以及自研感知技術,自研自适應變焦 BEV 技術,道路大模型,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技術,在可見精度、感知精度、控制精度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令智能領航體驗更爲安全、便捷。
智能座艙交互架構以及小米澎湃 OS 操作系統的加持,小米 SU7 實現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面共享生态。硬件生态與小米 CarIoT 生态相融合,小米 SU7 實現 " 人車家全生态 " 閉環,車機系統深度适配主流車載應用。
從宣布造車到發布首台汽車,小米汽車走過了 1003 天的時間。在此期間,小米汽車召集了 3400 名工程師,投入上百億資金,自研了從動力、電池、車身結構以及操作系統等多項核心技術,打造出 " 人車家全生态 " 完整閉環。從目前已公布的信息來看,小米 SU7 的實力不容小觑,它是否能成爲跨圈造車的成功典型,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