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央視春晚,大家都看了嗎?
每年春晚都有許多争議,今年也不例外。
尤其是語言類節目,又一次被批「尴尬」「強行上價值」。
現在的春晚越「尬」,也就越讓我們懷念曾經的春晚。
不久前陣容公布時,一衆熟面孔的缺席,就曾掀起一波懷舊情緒。
而其中,有一個名字更是被翻來覆去地提及:
趙本山。
每到過年想本山,本山之後無春晚。
似乎也成了年味組成的一環。
恍然間,趙本山離開小品舞台已十年。
但又好像從未離開過江湖。
昔日經典小品b站播放量過億。
自創流行語至今仍有超強生命力。
沒病走兩步。
再唠十塊錢的。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尤其當大家每年曆經春晚教育之後,都會回想起本山大爺的金玉良言:
「我們365天都在教育的過程當中走過,就這一晚上你還教育他有用嗎?」
确實,本山作品,隻有快樂。
但魚叔卻發現了一個例外。
有這樣一套趙本山主演的賀歲劇。
頗具教育意義,卻能讓觀衆笑出眼淚。
他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重溫——
《家和萬事興》系列
乍一說名字,可能很多人想不起來。
但魚叔打賭,不少人都聽過孫悅演唱的這首主題曲。
九十年代末,《家和萬事興》系列賀歲喜劇開播。
北京台出品,每年三集,一個故事。
緊随春晚開播,年味愈釀愈濃。
該系列囊括趙本山、範偉、宋丹丹、郭達等家喻戶曉的喜劇大腕兒。
還有吳孟達、曾志偉傾情加盟。
最高收視率一度飙到45%。
如此強悍的數字,甚至可以叫闆春晚了。
2000年世紀之交,《家和萬事興》推出了《情歸龍年》。
至今保持着該系列在豆瓣上的最高分。
本山大叔在其中驚豔女裝,風情萬種。
講述的故事更是爆笑非常,卻又不失溫暖與感動。
張陽(範偉 飾)是一家公司的大老闆。
因不滿妻子娟娟(白姗 飾)開創事業,不顧家庭。
二人決定協議離婚。
孩子豆丁,一直跟着姥爺(趙本山 飾)生活。
夫妻離婚之後,豆丁判給了張陽。
眼看再也見不上外孫,可急壞了老爺子。
為了能陪伴豆丁,也為了修補女兒的婚姻,姥爺想盡辦法。
眼珠一轉,決定前來應聘家中保姆。
為了不被發現,直接全副武裝。
于是,于媽閃亮登場。
和某些惡俗喜劇片中的性别對調梗不同。
趙本山飾演于媽時,并沒有捏着蘭花指扭捏作态,拿刻闆印象當笑料。
他盡力還原了一個家庭婦女的日常狀态。
洗衣、打掃、做飯、帶娃……如同上了戰場,一刻不得停歇。
很快赢得張陽和豆丁的認可,在家中站穩腳跟。
業務上是沒問題了,但生活中要處處謹防露餡。
娟娟時不時過來探望,于媽要全力備戰。
接着,張陽的父親(郭達 飾)來暫住。
一來二去,又掀起新的危機。
張父早早喪妻,感情空窗期已久。
兒子經常忙來忙去,早已疏于陪伴。
反倒是于媽,知冷知熱,貼心張羅壽宴。
燭火搖曳,氣氛暧昧,郭達也愛上了趙本山。
這還不算完。
于媽愛護豆丁,無所不用其極。
豆丁跟其他小孩發生矛盾,于媽飛速前來護駕。
一個飛踢,踢中了隔壁老漢的芳心。
最美不過黃昏戀,何況于媽魅力無限。
仨老頭的愛恨糾葛就此拉開序幕。
有人給于媽朗誦詩歌,同時暗送秋波。
有人給于媽送花,推都推不走。
仨人一起吃飯,更是火花四濺。
倆老頭都對驚才絕豔的于媽情根深種。
為了得到于媽,倆老頭為愛大打出手。
又是表白,又是談判,鬥出了驚天笑料。
而當張陽娟娟複婚,于媽的真實身份最終揭曉。
在觀衆挂着眼淚的笑意裡,倆情敵當場懷疑人生。
看來,愛情的傷痛要用餘生來治愈了。
從結構上看,《情歸龍年》雖是劇集,卻更像小品。
包袱不斷,處處是反轉驚喜。
趙本山的肢體喜劇效果,更是不輸春晚之作。
但就像趙本山昔日之作《送水工》。
笑料的鋪排是為了更好地講述一個溫情的故事。
媽媽為供兒子讀書,在手上落下的傷痕,都被觀衆看在眼裡。
這比任何高喊母親偉大的口号更有力。
《情歸龍年》也一樣,用喜劇手法寓教于樂。
将婚姻之中的女性獨立問題;
父母矛盾之下孩子的成長處境;
甚至是黃昏戀鬧劇中老年人的孤獨,都融進了作品中。
論起教育力度,該劇分量并不輕。
但卻不招緻反感,正是因為教育人也要拿出講故事該有的誠意。
同系列《家和萬事興之善意的謊言》同樣頗具深度。
不僅探讨了嫁女問題,還用港星為故事注入了内地與香港關系的探讨空間。
阿超(王學兵 飾)與佳佳(李煜 飾)情投意合。
遂安排雙方父母見面,商定婚事。
但北京香港千裡之遙,佳佳母親丹姐(宋丹丹 飾)不願女兒遠嫁。
阿超父親達叔(吳孟達 飾)也不願兒子留在北京。
本是和氣的見面,結果為此事鬧僵。
一場鬧劇,讓達叔心髒病複發。
子女都要出差,照顧人的重任就落在了丹姐身上。
經過相處,達叔與丹姐之間矛盾緩和。
達叔甚至還對丹姐産生了不一樣的情愫。
眼看故事朝大團圓結局進展,有個人卻不同意了——
鄰居老趙(趙本山 飾),因為看到丹姐與達叔舉止親密,便醋意大發。
老趙喜歡丹姐,可丹姐為了女兒不願再婚。
婚事本就懸而未決,再眼看情敵近水樓台,老趙心急如焚。
為了搶奪丹姐,開啟一頓操作。
于是,白雲黑土的感情危機開始了。
老趙一會裝病,一會撒嬌。
還特意報名夕陽之約想跟丹姐熱舞配對。
但誰知在活動現場被達叔捷足先登。
老趙十分生氣,上前激情尬舞。
看得屏幕内外的觀衆都笑倒一片。
連宋丹丹也有笑場之嫌。
老趙的追妻之路精彩紛呈。
而另一邊,創作者借助喜劇想挖掘的,還有時代背景下内地與香港關系的變化。
阿超因為想要留在北京尋找更多工作機會,與達叔起了沖突。
父母的堅持背後,是安全感的丢失。
故事發生在2001年,香港回歸已四年。
年輕人乘上時代快車,順暢跨過海灣。
但對于許多老年人來講,适應需要時間。
雖說如此,但追根溯源,大家本是一家人。
達叔自小出生在北京,八歲才前往香港。
人到暮年,仍對兒時記憶難以割舍。
為了幫達叔完成心願,丹姐四處尋找達叔口中的老宅。
甚至重操舊業,扮起老太太。
讓達叔與兒時相伴的小嬸嬸完成了跨時空見面。
情節滑稽,但卻有溫度。
喜劇,從來不是尬堆網絡熱詞。
笑是第一要義,如果還能有别的,也勢必威力倍增。
趙本山的小品長盛不衰。
春晚上喜劇的諸神時代長留心間。
細究那些作品,不難發現其背後原因。
首先,創作者本身紮根生活。
宋丹丹曾用「雙腳從來沒有離開過土地」形容趙本山。
這讓他的表演帶有濃烈的親切感。
不管是在劇中一邊說話一邊幹活兒的架勢。
還是小品裡細微的表情變化和動作設計。
趙本山喜歡和想做的東西,都從土地中來。
他的喜劇天賦不必多說,藝術觀察力更是獨到。
經過趙本山,農民形象在春晚舞台上得以樹立。
你看着角色,不會懷疑這份真。
但如今,觀衆對語言類節目失望的背後。
隐藏着對角色懸浮感的疏離與排斥。
其次,是誠懇的創作态度。
說白了,趙本山的作品一開始就沒沖着教育人去。
他曾多次表明創作态度,堅持快樂至上原則。
就算是寓教于樂,也建立在「樂」的大前提之上。
小品如此,《情歸龍年》也是如此。
感動落淚、歡聲笑語、教育意義之間并不互斥,甚至可以互相成就。
娟娟看着豆丁房間裡的玩具,全是姥爺親手所做。
至此才恍然大悟,識破于媽的身份。
明明台詞未着一字,但老人對孩子的呵護與愛意卻仍如重錘敲打着觀衆的心。
父女二人的相認,也淚點十足。
于媽被識破手足無措,擔心女兒生氣。
女兒心疼父親,為了子女做到這個份上。
趙本山的表演為這份感動保留着一些輕盈。
觀衆還是笑的,但卻能落下淚來。
同時,趙本山的自我定位「相當」清醒。
他知道自己的成功全數來自人民認可。
香港演出回來,他燙頭穿新衣,有點洋氣。
不一會卻忍不住下場換上了經典皮膚:還是這樣踏實。
帽子一戴,觀衆自發鼓起熱烈掌聲。
他知道:你們還是喜歡這一身。
因為清醒所以謙卑。
在所有人都說「無本山不春晚」的時候,他說「春晚沒誰都行」。
姿态放得低,不脫離觀衆,自然能更好地把握觀衆心理。
預測并創造流行詞,就是成果。
最後,是專業的表演實力。
說起來,趙本山并未受過專業喜劇訓練。
藝術啟蒙,來源于盲人二叔。
是植根于土地的生活積澱,加之21年的春晚演出磨出來一身硬功夫。
是這樣的表演實力,讓優作更強,同時托舉着稍顯薄弱的文本。
曾經,趙本山談及《火炬手》,直言「不是我倆演就完了」。
下場後在春晚後台爆哭,看得人五味雜陳。
鮮少人知,沈騰馬麗口碑之作《扶不扶》的成功,趙本山也有很大功勞。
在他的建議修改之下,作品剪除了雜枝亂葉,才成型至此。
專業喜劇演員的表演功力與文本判斷,不可替代。
作品的成功,恰恰也印證着這些喜劇秘訣從未失效。
過往三年,大家渴望喜劇。
但同時,對于喜劇的态度也有所轉變。
縱觀《脫口秀大會》與《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系列。
能赢得觀衆喜愛的作品,多有共通之處。
那就是給了觀衆喜聞樂見的純粹快樂。
而争議之作,也多沾染了「教育過度」的嫌疑。
頻頻引争議的喜劇節目,讓人不禁疑惑:
是不是觀衆快樂不起來了?
但奇怪的是,當「挑剔」的觀衆回首春晚黃金期的那些作品。
仍被穿透時代的快樂魔力所感染。
趙本山2013年宣布退出小品舞台時曾說。
對于他而言,「沒我的春晚更好看」。
春晚總會後繼有人,一個趙本山構不成問題。
但小品王的祝福十年後的今天再看,不免唏噓。
觀衆四顧茫然,熒屏上遍尋快樂無果。
于是,也隻好重複這一句感慨:
2023年了,我依然十分想念趙本山。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