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世界上隻有兩種便利店,一種是 7-Eleven 便利店,一種是其他便利店。" 這句話流傳甚廣,雖然 7-Eleven 的對手們聽了不以爲然,但是這仍舊是對 7-Eleven 便利店自身江湖地位的一種嘉獎。不過,最近的一樁要約收購案,似乎宣告了某個時代的終結,7-Eleven 也到了和自己的光輝歲月說再見的時候。
8 月 19 日,日本便利店 7-Eleven 的母公司 Seven&i 發布公告表示,确認已收到加拿大便利店巨頭 Alimentation Couche-Tard Inc.(以下簡稱 ACT)關于收購公司所有已發行股份的保密、不具約束力的初步提案。
這個消息石破天驚,在全球範圍内,7-Eleven 在 19 個國家運營有 8.5 萬家便利店,該公司計劃在 2030 年前擴大到在 30 個國家和地區開 10 萬家店。在品牌影響力上、在規模上 7-Eleven 仍舊是這個地球上最大的便利店品牌。而收購方 ACT 的标志是一隻貓頭鷹,雖然是加拿大便利店龍頭,但是在世界範圍内,也不算是一家名聲顯赫的國際零售巨頭,因此這次收購案,頗有貓頭鷹吞象的感覺。
那麽,7-Eleven 爲什麽要賣掉?聯想到不久前另一家行業巨頭日本羅森便利店退市,日本便利店究竟遭遇了哪些挑戰,這對于中國零售業又有哪些啓發和影響?
這一切,可以從五年前說起。
2019 年的蝴蝶效應
2019 年 2 月,一條關于日本便利店 7-Eleven 的消息卻引發了許多中國媒體的興趣。起因是一位日本 7-Eleven 便利店的從業者對消費者貼出告示,停止夜間時段的店鋪經營,不料被總部拒絕,引發軒然大波,甚至帶動了海外包括中國媒體對此事的讨論。
這位從業者申請的理由其實很充分。他來自大坂。當時面對媒體鏡頭,他展示着自己花白的頭發,因爲他已經 57 歲了,身體實在是支撐不起夜班經營了。但是,日本 7-Eleven 的态度非常強硬,總部認爲,24 小時是便利店經營的精華所在,這位店長的所做所爲不僅違反合同,而且很可能會帶來效仿作用。因此總部勒令其恢複經營,否則要賠償大約折合 100 萬人民币的違約金。
但是當時的多數媒體并沒有站在 7-Eleven 這一邊,反而更多的加盟者開始向媒體訴苦。很多人都表示他們向這位店長一樣,當初是夫妻一起加盟,現在兩人要麽年事已高,要麽甚至一方已經去世,根本無力再支撐 24 小時的經營。
其實,7-Eleven 也有自己的苦衷,便利店這種模式并不以商品的豐富度取勝,更多的是靠精準的自有商品和強大的服務能力來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從這一點來說,獲取消費者的信任,7-Eleven 與 COSTCO 會員店并無差異。而在組成這些信任的要素中,24 小時經營也在其中。
不過,這場博弈最終是以 7-Eleven 的妥協告終。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當年的 11 月,7-Eleven 日本公司将允許特許經營加盟店縮短營業時間。而中國媒體當時對此事興緻盎然,無非也是 " 心有戚戚焉 "。畢竟老齡化的問題,中國商業連鎖企業同樣需要面對。
其實在最終對營業時間妥協之前,日本 7-Eleven 已經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當年 10 月,7-ELEVEn 母公司日本柒和伊控股集團(Seven&i Holdings),宣布将大規模調整員工結構,至 2022 财年末預計裁員 4000 人,其中,"7-ELEVEn" 将閉店或遷移經營不善的門店約 1000 家。
對于零售連鎖業巨頭,7-Eleven 便利店也好,其他便利店也好,獲得增長的方式無非還是兩種。第一種是謀求單店的穩定增長。但是對于連鎖業來說,這一點并不容易,多數門店在度過最初的培育期之後,除非經營環境出現重大變化,一般也就是常年維持的一定的水平。這也是實體商業與互聯網科技行業的不同之處。第二則是靠不斷的開出新店來獲得業績增長。
至少從日本本土情況看,這種高增長空間不複存在。伴随着日本經濟失去的 20 年,日本零售額從 1992 年之後就開始進入副增長。日本便利店的發展相對于其他零售業态已經算是不錯的,但是增長在進入 2015 年後也是逐步放緩。
根據城市産業動力研究院畢濤和遠博志城的研究,從 2017 年到 2021 年,日本便利店的整體銷售額一直在 12 萬億日元上下徘徊,再沒有向上的勢頭。而從門店數量來看,從大約 2015 年開始,日本本土便利店數量始終在接近 6 萬家的總量徘徊,也未能做進一步的突破。
當然,作爲全球第一知名的便利店品牌,海外擴張也是一條路。但是日本 7-Eleven 的海外拓展特别是中國大陸的拓展,也是讓人一言難盡。
錯失中國大陸最好時機
客觀的說,日本 7-Eleven 便利店在我國的台灣地區,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但是,更大的市場顯然還是海峽另一端的大陸市場。
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2024 年發布的《2023 年中國便利店 Top100》來看,柒一拾壹(中國) 投資有限公司以 3906 家門店排名第七,落後于同樣源于日本的羅森便利店,羅森投資有限公司以 6330 家門店排名第五,雖然隻高了兩個座次,但是門店數量在大陸比 7-Eleven 拉開了超過 2000 家門店的差距。
這種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有總部策略等多種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 2019 年日本 7-Eleven 在日本本土跌入 " 曆史性低谷 " 時,那幾年正是中國大陸本土便利店品牌發展最快的幾年。紅杉資本、今日資本這樣的頂級資本都先後投資了本土便利店區域龍頭。前者投資了廈門見福便利店,後者投資了安徽鄰幾便利店。而啓承資本也投資了湖南的新佳宜便利店。更不用說還有便利蜂這樣的互聯網便利店新貴。
從發展增速來看,中國豐富的城市結構和多樣化的年輕人消費群體,讓便利店成爲過去數年來受到電商沖擊最小,一度還能保持兩位數增長的零售業态。亂世出英雄,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也出現了美宜佳這樣 " 反 7-Eleven 模式 " 本土便利店之王。
在 2108 年發布的中國便利店百強榜的榜單上(發布時間爲 2019 年),主打低線市場的美宜佳門店數量過了 15000 家。但是到了 2020 年,中國便利店 TOP100 榜單中美宜佳已經超過了 20000 萬家門店。換句話說,僅僅用 1 年多的時間,僅僅就門店數量這一項,美宜佳的門店增量就已經超過了日本 7-Eleven 進入中國大陸以來的門店數量。
當然,關于門店數量這件事,原中國 7-ELeven 内田慎治有一句著名的反駁,那就是 7-Eleven 在中國門店的日商(日銷售額)平均是本土便利店的三倍,也就是說," 我們開一家門店,相當于你們的三家門店。"
從品牌号召力角度,内田慎治講的沒錯。7-Eleven 近年來也新開拓了不少城市,每到一地,都會引發當地轟動。2018 年在南京市,南京珠江路店新店開業以 35 萬元的日銷,刷新全球便利店單日最高銷售記錄;2020 年,7-Eleven 來到煙台,就在山東這個便利店的 " 荒蕪之地 ",煙台一家門店首店日銷超過了 75 萬。雖然開業促銷業績不能代表日常銷售額。但是 7-Eleven 想集中出拳時 ,其品牌号召力和商品組合能力,還是吓了很多同行一跳。
但是總體而論,7-Eleven 在中國大陸的表現,無法與其盛名相匹配。除了高層決策保守、門店模型較爲固化等原因外,7-Eleven 的人才流失也是一個原因。當然換個角度說,7-Eleven 是中國大陸便利店的黃埔軍校。正是 7-Eleven 的中國人才 " 不斷流失 ",中國本土便利店才能不斷有高級人才湧入,更好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面對來自加拿大 " 貓頭鷹 " 的要約收購,故事結局還未到來。但是無論結果如何,7-Eleven 該準備走向新的時代了,才能不負世界第一便利店的盛名。(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 | 房煜,編輯 | 胡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