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深耕技術創新,6 年投入 1000 億
2017 年 2 月,劉強東曾在京東集團開年大會上規劃了第二個 12 年的戰略。
他希望把京東第一個 12 年建立的所有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變成純粹的技術公司。
爲此,他更是喊出了一句經典的口号:" 未來 12 年我們隻有三樣東西:技術!技術!技術!"
今年恰逢第二個 12 年戰略抵達半程,京東的技術轉型之路進行得如何?
9 月 2 日在京開幕的 2023 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京東集團 CEO 許冉進行了一場名爲《數實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分享。
京東集團 CEO 許冉(圖源:京東黑闆報)
在現場,許冉結合京東業務實際,從自身運營、對外服務、未來布局三個方面,分享了京東在數實融合、數智創新上的做法實踐和經驗成效。
她表示,京東定位于 " 以供應鏈爲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 ",20 年來持續深耕供應鏈領域,用數智化技術全面連接和優化社會生産、流通、消費、服務等各個供應鏈環節,初步鍛造了獨具特色的數智化社會供應鏈。
通過這項能力,當前京東在數實融合、數智創新上的業務方面,實現了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爲用戶打造出 " 多、快、好、省 " 的極緻體驗,如今已成爲行業數實融合的最佳實踐。
" 科技創新是提高企業核心競争力、塑造可持續競争優勢的根本動力和源泉。" 許冉特别提到,京東明确自身的企業使命是 " 技術爲本,緻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續的世界 ",并堅持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衆多前沿領域,不斷探索和拓寬科技創新邊界。
據了解,自 2017 年初全面向技術轉型以來,京東體系已在技術上累計投入超過 1000 億元,在持續提升自身技術能力的同時,也帶動了全産業鏈的數字化進程。
劉強東曾在 2017 年的那場大會上預言:" 我要告訴大家,時代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在未來的 10 年,科技的進步速度,科技對人類、對我們企業産生的影響,将超過過去 100 年。"
雖然實際的影響能否超過過去 100 年仍需進一步探讨,但技術的發展以及京東等企業爲之做出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它們的努力,不僅幫助自己實現了降本增效,也在推動着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劉強東:用技術改造所有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早在創業初期,劉強東的帶領下京東就堅持用技術驅動供應鏈,将數據和算法滲透到采購、倉儲、履約等全部的業務流程中。
在劉強東看來,京東一個很重要的目标就是:" 用技術将所有商業模式進行改造,變成一家純粹的技術公司、一家充滿智慧的公司。"
此後接任 CEO 職位的徐雷和許冉,也都曾多次強調京東的定位:一家同時具備實體企業基因和屬性、擁有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
因而在這次的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許冉表示,京東始終注重對前沿技術進行探索和開展有秩序的創新,堅持從産業端切入,重點圍繞供應鏈相關場景,加快數智技術在實體産業領域的應用落地。
她認爲,當前實體産業數字化已經從 " 粗放型 " 進入到 " 精益型 " 的新階段,實體産業需要更具針對性的,且能夠迅速創造價值的數字化服務。
而像京東這樣從實體産業中走出來的企業,曆經零售、科技、物流、工業等多個領域,更能夠 " 以實助實 ",将技術深度應用到産業當中。
比如我們看到,由于在物流領域的長期布局,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京東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産規模已經達到 1408 億,打造出深度融合的貨網、倉網、雲網 " 三網通 " 體系。
通過鏈網融合,京東有效保障了自身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而其供應鏈的一頭連接着 6 億用戶,另一頭則連接着數千萬 SKU 的商品、數十萬品牌廠商、制造企業和各大産業帶或産業集群。
尤其是前不久京東工業發布的供應鏈 " 全鏈路解決方案 "(IPNP),在供給端通過商品數字化、采購數字化、履約數字化和運營數字化,将制造商、分銷商及代理商等分散的産業鏈環節連接起來,整合起了一個高效的供應網絡。
通過對數智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全流程深度應用,京東産業鏈始終保持着高效順暢運轉。
據京東最新财報披露,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京東在自營商品 SKU 超過 1000 萬的基礎上,庫存周轉天數爲 31.7 天,持續保持全球領先;履約費用率也降至 5.8%,達到近年來最優水平。
京東認爲,這正是技術創新帶來成本優化的最佳體現。
另一方面,針對近兩年最爲火熱的 AI 浪潮,京東也始終注重對前沿技術的探索,并重點圍繞供應鏈場景開展有秩序的創新。
和其它互聯網企業明顯不同的是,京東推出的言犀大模型選擇率先布局産業應用,緻力于深入零售、物流、金融、健康、政務等知識密集型、任務型場景,解決真實産業問題。
" 言犀大模型 " 發布現場(圖源:京東黑闆報)
不難看出,随着言犀大模型的推出,京東 " 用技術改變所有商業模式 " 的願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就比如在言犀大模型推出的同時,京東健康也首次對外發布醫療大模型 " 京醫千詢 "。
它能幫助醫生全面了解患者情況,并提供可靠的、具有科學依據的醫療建議和診斷。這也是京東通過技術創新爲傳統行業賦能的重要體現。
當然我們也看到,目前言犀大模型更多還是用于解決京東體系内部的效率問題,想要真正通過技術服務對外賦能還有一段距離。
不過京東也給出了自己的 " 三步走 " 計劃:第一步是基于内部實踐構建通用大模型;第二步是通過高複雜場景的大規模錘煉,叠代出紮實的産業服務;第三步是預計在 2024 年初,将大模型能力向外部嚴肅商業場景開放。
目前的京東已經走到了第二步,考慮到其 6 年超過 1000 億的技術投入,距離第三步應該也不會太遠了。
推動數實融合,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
從京東過去幾年的技術投入可以看到,其不僅是在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更是在探索如何将其更好地應用在各個産業領域。
而在數字技術不斷深入到實體經濟的過程當中," 數實融合 " 也推動着後者的加速轉型。
根據阿裏研究院的報告,數實融合已經經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 IT 技術向工廠、辦公室、家庭滲透;第二次是 Web、App、雲計算向消費、商業、支付、物流廣泛滲透;第三次則是萬物智能與大交通、大能源、大制造、大健康等産業深度融合。
數實融合的三次浪潮(圖源:阿裏研究院)
因此,除了京東在産業帶、産業鏈等場景展現出的成績以外,我們也看到阿裏正在發揮着自己的數字技術優勢,幫助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提供創新驅動,實現結構升級。
雙方先後推出的 " 通義千問 "" 言犀 " 大模型,正引領并推動着第三次數實融合浪潮,奔赴的方向也都像阿裏雲 CEO 張勇說的那樣:" 所有行業都值得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重做一遍 "。
另外像是抖音、快手等内容電商平台,也在利用直播、AI 等技術推動着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正如許冉在大會上所說,随着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化爲現代化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更爲廣闊、更深層次、更具潛力的發展前景,數實融合已然成爲穩增長促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作者 | 李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