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刺猬公社
雙井店和四元橋店,是北京僅剩的最後兩家家樂福超市。
2023 年 6 月 2 日起,家樂福雙井店的營業時間調整爲 10: 00~19: 00。 很難想象,一個開在北京三環邊上的超市,晚上 7 點就關門了。
早上九點半,家樂福雙井店門外的黃色圍欄尚未打開,由兩張桌子 簡易拼接起的 " 購物卡咨詢處 " 卻早已圍滿了人,這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刺猬公社在現場看到,如今想要在家樂福買 1 00 元的商品,僅可以花購物卡中的 20 元,剩下的 80 元需要再用現金或手機支付;此外,需要先提供姓名及手機号,完成家樂福會員的實名認證,然後在 10 個工作日後到收銀台處查詢審核結果,審核通過後每張購物卡可以消費 500 元,當月有效。
家樂福北京雙井店購物卡咨詢處
" 我從大老遠來了,你這不是折騰人嗎? " 終于等到工作人員現身,趙大媽卻得知自己在 7 月 20 日之前辦理的家樂福會員的實名認證,隻能在 7 月内使用購物卡。 前些天北京的暴雨,使她錯過了有效消費時間,她隻能在重新登記後,等待十天再來 " 清卡 "。 面對 她漸漸憤怒的情緒,工作人員則指了指桌子上貼的 " 溫馨提示 ",說: " 這裏都寫上了。 "
消費額度的限制、購物規則的變化、日益空曠的貨架和不時傳來的倒閉流言,讓家樂福購物卡危機在消費者之間漫延。 近些年來,高管離職、供應鏈斷裂、列爲 " 老賴 "、裁員閉店等危機接二連三地出現,這已經不是家樂福經曆 的唯一風波。
1995 年,家樂福進入中國,趕上經濟騰飛的浪潮,曾在巅峰時期擁有 321 家門店。2019 年 9 月末,蘇甯易購完成了對家樂福中國 80% 股份收購,這一雙向奔赴卻未能使家樂福重現輝煌。蘇甯易購發布的财報顯示,2022 年關閉家樂福門店 58 家,2023 年第一季度繼續關閉 31 家門店後,家樂福中國門店僅剩 114 家。
這家大型連鎖超市,曾經的銷售之王,正在經曆它的至暗時刻。 不單單是家樂福,沃爾瑪等傳統連鎖商超品牌都在艱難求生。 然而,山姆和盒馬這樣的會員制超市 " 價格戰 " 卻愈演愈烈,胖東來等三四線城市的大商超,悄然成就零售業的一段傳奇。
那些錯過互聯網的 " 傳統超市 ",真的要和我們說再見了嗎?
再見,北京最後的家樂福
在朝陽區宜居南路,年近 70 歲的張蘭,每周都要來到四元橋購物中心三樓,先在健康館做按摩,然後順便去對面的家樂福逛逛。果蔬類和生鮮類是張蘭經常光顧的選區,她選購了一袋售價 99.99 元的 300g 蝦仁,在張蘭小區旁的小超市,同樣的價錢可以買三袋蝦仁。張蘭的語氣中透露着些許無奈,但爲了徹底花完購物卡中的餘額,她表示," 現在就這樣,多貴你也得買。"
北京最後的家樂福,貨架大多空置,商品已所剩無幾。在雙井店裏,大桶洗衣液是人們 " 清卡 " 的首選,雞精則堆疊在一起,幾乎無人選購。四元橋店也是同樣的境地,貨架上的商品散落,而冷凍區内各式各樣的速凍食品填滿了冰櫃,成爲了被人們遺棄的角落。
貨品不全,價格翻倍,成爲了壓垮消費者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隻能用卡裏 20% 的錢也沒關系,隻要東西全、價錢合理,總可以慢慢花。" 這是張蘭的想法,但是北京家樂福經營惡化的情況,遠遠超出她的預期。" 等我反應過來他們是在清貨的時候,我才知道自己被這種假象蒙蔽了。" 張蘭之前堅定地認爲家樂福不會倒閉,在看到店員整理貨架時,她還懷抱着家樂福 " 東山再起 " 的希望。可當張蘭得知天通苑店倒閉後," 徹底死心了 ",于是她又來到雙井店,買了幾個碗、一把茶壺、幾塊電池,湊錢清卡。
曾被稱爲零售界的 " 黃埔軍校 " 的家樂福,在時代浪潮的更叠中褪去榮光,不僅收獲了倒閉傳聞,還有一份份慘淡的營收數據。這十年,家樂福都經曆了什麽?
1995 年到 2007 年,家樂福進入中國的最初十幾年,在大潤發、麥德龍、沃爾瑪等一衆超市中搶占高位。然而,此時坐上外資零售頭把交椅的家樂福,卻做出了一系列錯誤決策,使之與供應商間矛盾激化、核心人才離職,以及不合時宜的擴張,爲此後埋下了敗退的種子。
2010 年,康師傅斷貨家樂福,零供關系的拉鋸戰就已開啓,而這也隻是家樂福與供應商之間矛盾的縮影。從早年在生鮮領域的競争,不同于打通生鮮采購渠道的永輝,也不像設置全國配送中心的沃爾瑪,唯獨家樂福選擇了 " 躺平 "。後來再到電商崛起時,家樂福對供應鏈體系的忽視,讓它沒法抓住新的機會。
公開信息顯示:2017 年、2018 年,家樂福中國地區的淨利潤分别爲 -10.99 億元和 -5.78 億元。2018 年底,家樂福中國資産價值 115 億、負債 138 億。2019 年,蘇甯易購花 48 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 80% 的股份,家樂福集團正式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2023 年年初,家樂福中國 COO 張其喆離職,全國多家門店關停,并被爆出裁員、拖欠賠償金等問題。這一切,仿佛早已爲家樂福寫下了與中國市場告别的序章。
将時針撥回到 1995 年,在國展中心附近,家樂福創益佳店落戶北京,這是家樂福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的第一家門店。那時," 糧票 " 剛剛退出中國的曆史舞台。在家樂福的大賣場裏,整潔的環境、熱情的銷售、超低的價格,每種新元素都帶給人們極大的沖擊感。
時過境遷,在如今的家樂福大賣場裏,挑選商品不是在整齊有序的櫃台上,而是在四零八散的角落裏撿漏,是在離收銀台處最近的貨架上刨找。家樂福這樣一家大型連鎖超市,就這樣在混亂與遺憾中,毫無體面地退場了。
對于北京最後兩家家樂福是否會停業,家樂福雙井店的工作人員說:" 等東西全賣完就關門。" 但四元橋店的收銀員則表示還未接到通知。
當一位美團騎手匆忙地趕到家樂福四元橋店時,他被站在唯一開放的收銀渠道的工作人員告知," 已經沒貨了,送不了了。" 騎手一臉茫然,他和手機屏幕後的消費者,顯然都不知道家樂福變成了如此景象。
傳統商超,等即時零售的風口
2015 年,中國大賣場業态首次出現 " 負增長 ",命運的齒輪或許在那時就已經開始轉動。傳統商超倒閉與轉型的風潮,已經持續了近十年。
家樂福并不是唯一受困的大賣場,沃爾瑪、永旺、大潤發等也深陷其中。家樂福如今的境遇,更像是當下整個傳統商超業的縮影。有公開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沃爾瑪在國内共關閉 60 餘家門店,永輝超市共關閉了近 400 家門店。
而在各種新消費模式不斷湧現的這些年,傳統商超也在掙紮中自救,挖掘新的生長空間。
首先是電商的崛起,徹底改變了零售行業,傳統商超都面臨線上線下融合的問題。起初,多數大賣場都選擇與成熟的電商平台合作,比如沃爾瑪聯手京東,麥德龍入駐天貓國際,大潤發與國美在線相互打通。
但是,電商化的轉型也沒能成爲治愈大賣場的良藥。線下大型實體超市,向着線上渠道進攻,本身就帶有以矛攻盾的意味。線上的銷售業态越旺盛,也就代表着線下實體賣場的生命越薄弱。甚至線下超市的實際運作中的房租、人工、水電等成本,也成了轉型路上的 " 拖油瓶 ",關閉門店也就變得理所應當了。
從 2022 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報告中的數據來看,2022 年網上零售額爲 137853 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爲 29.8%,線下零售占比超過 70%。即使線上零售增速高于整體水平,但線下依舊是全民消費主戰場。
其次是付費制會員成爲零售行業新戰場,各大巨頭紛紛加入,開啓了新一輪争奪中産消費者的戰争。其實,國内最先開啓會員制的外資零售巨頭是沃爾瑪,1996 年,沃爾瑪在中國的第一家會員店深圳山姆會員店開業。但是在随後的十年間,大賣場業态最爲火爆,倉儲會員制超市沒有激起太大的浪花。
如今,山姆終于等來了新中産階級消費升級的風口,同時迎接它的,還有會員制超市的瘋狂内卷。
據 QuestMobile 發布的《2022 新中産人群報告》顯示,截至 2022 年 7 月,新中産人群的全網占比提升至 13.7%,用戶規模達到 1.63 億,同比增長 15.6%。财富相對自由的新中産人群,更願意爲高品質的産品付費,成爲消費升級的主力軍。
相比于普通大賣場,山姆這樣的會員制超市先打造出一個付費會員的門檻,然後打出了 " 緻力爲會員服務,爲菁英生活提供高品質商品 " 的口号。山姆會員店除了賦予中産階級一個身份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品類少而精的優勢。
據公開資料顯示,大賣場的 SKU 通常在 20000,普通超市的 SKU 也有 10000,而山姆的 SKU 隻有 4000。精簡 SKU,實際是給消費者提供了更爲垂直的選擇,也有助于減輕供應鏈的壓力,從而能持續提供高品質的商品。
會員店賽道的擁擠程度,或許可以從盒馬和山姆爲一塊榴蓮蛋糕開打價格戰中窺探一斑。在傳統大賣場潰不成軍的時候,以高品質的商品俘獲中産的心,的确是一條可行之徑,但并不能成爲挽救傳統商超的唯一出路。
家樂福也曾做出過向會員店轉型的嘗試,2021 年 10 月,家樂福首家會員店在上海成山路開業,家樂福正式進軍會員制競争。然而,就在開業之初,家樂福就因其競争對手給供應商下了 " 二選一 " 的規定後,出現大量斷貨而緻歉。2023 年 4 月,家樂福悄然關閉了這家首位會員制超市。曾被家樂福視爲救命稻草的會員店,最終也沒能挽救家樂福。
我們還需要傳統超市嗎?
回頭看看,我們真的不再需要像家樂福這樣的 " 平民超市 " 了嗎?
傳統商超擁有許多老年消費者,相比起農貿市場,他們更加信任超市的品質。對這一輩的人來說,倘若能趕上打折買到稍微便宜點的東西,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 " 樂呵兒 " 的事情。張蘭的愛人不吃肉、隻愛魚,于是張蘭和愛人特别關注超市裏的魚。他們原本最認可的,是大潤發裏的魚,可是前幾天丈夫花了五十多塊買回六條品類難辨的小魚後,張蘭對大潤發再一次失望了。作爲老顧客的張蘭,能明顯感受到傳統大賣場裏,貨品的質量在下降。
張蘭住在北三環中路安華橋附近,旁邊就是安華商廈,内有華聯生活超市。" 晚上吃完飯,去逛逛商場,有合适的就買點,沒有的話就兜個涼風兒回來。" 可是自安華商廈停止營業後,她一次商店的門都沒進過,一件衣服也沒買過:" 一是因爲沒心氣了,二是百貨商店都沒咯。"
退休後的老年人結伴逛超市、逛商場,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如今傳統商超的退場,卻讓他們無處可去了。當巨頭們争先收割中産時,卻遺忘了這部分需要平民商場的人。
但這也從側面說明,二十年前 " 中産象征 " 的家樂福超市們,正在面臨用戶老化的問題:年輕人消費習慣的改變,讓曾經的逛超市變成了過去式。他們很少比較線下大超市和線上超市的價格,更在意能否送貨上門、節約時間,囤貨的方式變了,再加上被即時零售和 24 小時便利店包圍,年輕人更少選擇爲了一兩件商品大型商超購物。
那些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中老年人,也在 " 逃離 " 傳統超市。比如社區團購的出現,因爲沒有了巨大的場地房租、水電、人力等成本,這讓大商超的供應鏈帶來的低價優勢蕩然無存。追求實惠的消費者,果斷投向了社區團購的懷抱。
" 社區團購再幹一兩年的話,我講 500 平方以上的超市基本上沒戲了 "。2020 年,名創優品創始人、CEO 葉國富做出預言。
這在當時看起來不太可能,畢竟在 2020 年,即使是家樂福也實現了盈利。但時代的浪潮洶湧之間,任何企業終究抵擋不住潮水的流向。
參考資料:
[ 1 ] 零售商業财經:《家樂福中國的至暗時刻》
[ 2 ] 網易數讀:《曾經的零售之王家樂福,擠滿了要退卡的人》
[ 3 ] 新熵:《大賣場轉型:電商化救命,會員店換軌》
[ 4 ] 《2022 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報告》
[ 5 ] QuestMobile:《2022 年新中産人群報告》
[ 6 ] 其他數據來源:蘇甯易購年度報告,網絡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