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大院》4 集播完,主角悉數登場,劇情矛盾浮出水面。整套劇圍繞光明縣新上任的縣長梅曉歌,展示了縣級行政單位的運作流程和基層公務員的工作百态。最近兩年優秀的主旋律不少,《警察榮譽》講的是民警,《底線今天Retired 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縣委大院》裡那些「不便明說」的官場潛規則,歡迎閱讀~
《縣委大院》4 集播完,主角悉數登場,劇情矛盾浮出水面。
整套劇圍繞光明縣新上任的縣長梅曉歌,展示了縣級行政單位的運作流程和基層公務員的工作百态。
最近兩年優秀的主旋律不少,《警察榮譽》講的是民警,《底線》還原的是法務工作者,《沉默的真相》對準了良心檢察官,《掃黑風暴》和《對手》則分别讴歌了刑警和國安。
比起上述單一群體,《縣委大院》的視野明顯更宏觀,更像是一個官場橫切面。
" 拆遷 "" 遷墳 "" 污染 " 三件事兒,隻是引子。
表面沖突都是前菜,重點則是大大小小各種會議。
上至市委下到村支書,前有宣傳局長高舉高打後有财政局長叫苦喊窮,實乃一副鮮活的政治生态圖譜。
因此,對于我國複雜的行政機構不甚了解的普通觀衆,往往因為對劇中職級關系的模糊而影響了對劇情的理解。
下面挑重點解析一下這個體系。
我國政治體系基本架構就八個字:條塊分割,多重領導。
從中央到地方,部門的設置,基本上是層層複制。
中央的主要政治架構,即所謂的 " 四套班子 " ——
黨委、政府、人大、政協。
除外交部等個别部門外,省、市、縣,三級對這套班子完全複制。
比如中央政府有财政部、省政府有财政廳、市縣政府有财政局。
這種自上而下的垂直關系,便是「條條」。
橫向的以行政區為界的政府,則是「塊塊」。
而某一個地方部門,通常要同時接受「條條」和「塊塊」的雙重領導。
比如劉濤飾演的縣委宣傳部長,既需要接受市一級的指示,也要服從縣委、縣政府的領導。
通常情況下,業務,由「條條」垂直下發;任免,由「塊塊」決策,也就是當地黨委組織部。
這套複雜的行政體系使得權力高度分散在各個部門,在涉及到跨部門、跨區域的事務時,往往造成效率低下。
面對跨部門事務或突發事務,為了提高效率,精簡流程,往往會設置一個 " 分管領導 " 或 " 領導小組 " 來高效推進。
在疫情中,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是典型為應對突發事件而臨時成立的部門;
而在劇中,「拆遷」也是一個跨部門的事務,因此在呂青山主持的調度會上,出現了宣傳、财政、電力、信訪、城關鎮等多個部門共同參加的局面。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是黨領導政府。
因此在《縣委大院》這部劇中,如果非要論資排輩來分析人物關系的話,應該首先是縣委(書記),其次是縣政府(縣長),再到縣委副書記。
官方為主角們做了一張順序長圖,大家通過以上的講解,便能捋清人物關系了。
額外要說的是,也是在這次調度會上,有位領導吐槽說,在鄉村地帶,掌握拆遷決定權,不是村兩委,而是村裡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
因為我國最低一級政府,是鄉鎮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
而在更低一級的村級管理,則采用村民自治。
在拆遷這件事上,最高法裁判指出——
村委會在未經協商一緻情況下,單方面采取強拆涉嫌違法。
對于私權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再加上村落裡長期的宗族意識,這也造成了劇情中行政機關說話不好使的情況。
在開播之前,《縣委大院》拿着 " 梅開二度 " 的營銷點使勁兒打,誠然可以收獲流量,但對觀衆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為這部劇的重點并不是某一個人,而是由事件串聯出的基層行政人員群像。
除了政治生态外,《縣委大院》當然可以當做一部職場劇來看。
梅曉歌的空降、前任領導的爛攤子、鄭三的谄媚、林志為的背鍋、同科室同事的油滑、鄉政績的造假摻水 ...
這一幕幕的辦公室政治,每一個打工人都似曾相識。
而那些官場獨有的暧昧模糊、看破不說破的措辭,在你我看來都值得細細品味。
比如,老員工指導新員工對領導的叫法:
常務副縣長要叫「常務」
縣委副書記兼副縣長,要叫「書記」
縣長助理,要叫「縣長」
常委兼副縣長的,要叫「常委」
小林補了一句:都往大了叫呗。
其實他還漏了半句:得往對方心之所想的職位去叫。
這是小兵過招,下面是神仙鬥法。
梅曉歌空降後,成為當地二把手。
擺在他面前的,不止是一塊「貧困」的硬骨頭;
上任蔣縣長下馬,到底是什麼原因,梅還不知道;
整個班子誰跟誰是利益共同體,梅也不知道;
直屬領導呂青山一口一個為群衆解決問題,是場面話還是真心話,他也拿不準。
一個晚上,在請示呂青山後,梅前來與其談話。
這次談話,看似是讨論講話稿,實則是在試深淺。
表面上是在說演講稿,梅說這句話的要意,是委婉地表達自己對上屆政府做法的質疑;
呂青山頓了頓,話鋒突然轉到了茶水上頭:你晚上喝茶不會失眠?
這就是典型的拐彎抹角争取時間的套路了。
好在呂青山不是狗官,奶牛造假的事情确實讓他感到臉上無光,改革決心已經樹立。
然而,呂青山深谙領導講話要務虛的潛規則,接着說:
光明縣就是一個大水池,不可能一下子放開,也一下子放不開。
這話,變相肯定了梅實事求是的思路,但也為自己改口留下了足夠多的餘地。
" 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就不會差 "
坦白說,當呂青山說出這句毫無意義的片湯話後,我一下子就樂了。
地方招商引資增加稅收,是政績考核的重要标尺,官員幾年任期一過,哪還管什麼在位開發的那些項目的長期收益?
呂青山話的潛台詞便是:頭,你梅曉歌可以開,但到時候爛了尾,那我老呂可就不管了。
其實,從勸說拆遷戶場景,就能看出梅曉歌對呂青山的觀察,看他們是否是一類人,是貪還是幹實事。
這下,梅終于認定呂是幹淨人了。
下文的劃船機,佐證了這個人事調動的猜測——
在呂青山的授權下,梅曉歌坐上了呂青山的 " 位置 "
呂誇梅有天賦,暗指梅比他更能收拾眼下這個爛攤子。
梅聽出了弦外之音,說這劃船機您什麼時候換新了,淘汰給我就行。
意思就是你什麼時候升職了,縣委書記留給我就好 ~
前幾集中,同樣高密度的台詞還有很多。
比如呂書記那段 " 關上門 " 說過的話;
比如婦聯主任給群衆做思想工作的話術;
比如縣委副書記責令關停法蘭廠時,屬下人各自的反應。
逐一揣摩起來,都韻味十足。
反倒是鄭三那條看似文雅,實則與其身份不匹配的溜須短信,在劇中顯得特别 low。
相信随着遷墳工作的推進、以及更多人物的加入,《縣委大院》這盤棋會越下越大,盤根錯節草蛇灰線也越來越複雜。
關于《縣委大院》裡那些「不便明說」的官場潛規則就介紹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Reti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