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者珀萊雅 2023 年上演了大逆轉的戲碼,奪下了中國美妝老大的寶座,把年營收 " 落後 7.21 億元 " 改寫成 " 領先 23.07 億元 ",自此珀萊雅在營收、利潤、市值三個方面全超上海家化。但與國際美妝巨頭歐萊雅相比,珀萊雅目前還是個小弟,前者一個季度的營收是珀萊雅一年營收的将近 10 倍。
作者 | 李丹
編輯 | 陳芳
運營 | 一帆
營收整整多出 23 億
" 草根逆襲 " 的故事,終于在美妝圈上演。
4 月 18 日下午,珀萊雅披露 2023 年業績:營收同比增長 39.45% 至 89.05 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 46.06% 至 11.94 億元。亮眼數據一落地,中國美妝老大正式易主。
這是繼市值、利潤反超之後,珀萊雅在營收上又甩出 " 老大哥 " 上海家化一個身位,營收整整比上海家化多出了 23.07 億元,是後者的 1.34 倍。
根據上海家化早前公布的數據:2023 年,其營收同比降低 7.16% 至 65.98 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 5.93% 至 5.0 億元。
逆襲本身,算不上出人意料。半年多前,兩家先後披露半年報,上海家化隻比珀萊雅多 247 萬元,外界對此早有預期。但此番珀萊雅不光營收首超上海家化,差距還一下子拉大到 23 億,這卻出乎業界預料。4 月 19 日,珀萊雅開盤一度漲超 4%,最終報收 103.6 元,漲 0.14%,總市值爲 411.04 億元。
自 2017 年上市以來,珀萊雅大部分時間拿的是 " 追随者 " 劇本。2017 年至 2021 年,其營收一直大幅落後于上海家化,差距分别爲 47.05 億元、47.77 億元、44.73 億元、32.8 億元和 30.13 億。2022 年開始,珀萊雅猛踩油門,先是将差距縮小至 7.21 億元,之後一個完美轉身,把年營收 " 落後 7.21 億元 " 改寫成 " 領先 23.07 億元 "。
拆解财報來看,珀萊雅向上、上海家化向下的叙事裏,有三個關鍵詞:雙 11、渠道和品類。
雙 11 是美妝品牌沖全年業績、變相打廣告的關鍵一役。有從業者曾告訴「市界」,雙 11 大促期間,品牌方不僅會砸錢加單,有的甚至花錢減少競品的曝光。" 全網第 1 的戰報就值上千萬,相當于打廣告。"
目前來看,珀萊雅是雙 11 的最大赢家。2023 年更是摘得天貓美妝榜桂冠。這使得 2023 年四季度珀萊雅錄得 36.56 億元營收,占到全年營收的 41.06%,一舉推高了業績。
作爲對比,上海家化雙 11 表現平平,2023 年四季度營收僅爲 15.06 億元,占全年營收的比例爲 22.83%,比同期珀萊雅的數據少 21.5 億元。兩者全年的業績差距幾乎都來自于此。
進一步推演,珀萊雅、上海家化在大促期間的表現差異,又和渠道脫不開幹系。
按渠道劃分,2023 年,珀萊雅來自線上渠道的營收爲 82.74 億元,占比 93.07%。珀萊雅在财報中稱,公司營收增加主要系線上渠道營收增長所緻。
而上海家化,則把營收下滑歸咎給了渠道:" 上海家化雖經曆幾年持續調整渠道結構,目前線下占比仍然較高 "" 報告期,公司線下業務承壓,主要體現在商超渠道受行業閉店潮影響,百貨渠道主動降低社會庫存等 "。
" 上海家化品牌多,線下除了專櫃、化妝品專營店等渠道,還有母嬰店、大賣場、商超渠道。線下渠道多、線上渠道又不得不重視,上海家化必然會付出更多的銷售費用。" 有分析曾如是形容上海家化的渠道之困。
再加上品類方面,珀萊雅以高毛利的護膚品爲主,上海家化品類衆多,個護家清、母嬰品類毛利率分别隻有 58.44% 和 52.24%,諸多因素疊加,上海家化盈利能力也比對手差出一截。
2023 年,兩者在歸母淨利潤方面相差 6.94 億元,珀萊雅是上海家化的 2.39 倍;毛利率方面,珀萊雅爲 70.0%,上海家化爲 58.94%。
一上一下的種子早就埋下了
作爲第一家上市的本土美妝日化企業,上海家化曾被寄予厚望。一位投資者回憶,"10 多年前,無論是行業地位、營收增速還是管理團隊,上海家化都是頂配 "。
相較而言," 草根出身 " 的珀萊雅,早期沒承載太多期許,但因爲接連踩中風口,逐漸活成了消費和資本市場的 " 香饽饽 "。
2020 年 1 月 16 日,曾任上海家化董事長,素有 " 家化教父 " 之稱的葛文耀發布了一條微博:" 今日珀萊雅的股票市值 206.6 億,超過上海家化。" 當天,珀萊雅漲 6.44%,總市值 213 億元,超過了上海家化的 206 億元市值。而截至 2024 年 4 月 19 日收盤,珀萊雅比上海家化多 291 億元,前者是後者市值的 3.4 倍。
但兩者之間 " 漸行漸遠 " 的種子,更早便埋下了。
如今浏覽上海家化官網,其 " 定期報告 " 披露一欄,最早隻能追溯到 2014 年财報。而這家百年企業,早在 2001 年就挂牌上交所,是國内化妝品行業的首家上市企業。2014 年,外部職業經理人入主上海家化。
葛文耀與中國平安争鬥的過往,不少業内人、股民還記憶猶新。2011 年,國有企業體制對上海家化的發展形成制約,葛文耀希望引入戰略投資者,突破機制束縛。資本實力雄厚的中國平安成爲首選。一年 " 蜜月期 " 之後,雙方開始在股權激勵、地産處置、品牌投資等方面矛盾頻出,最後以葛文耀被罷免而告終。
" 葛文耀在職期間,上海家化沒有确立起決策機制,以及組織傳承機制。以至于,中國平安任命的三位職業經理人,都試圖憑借已有認知,重新定義上海家化。" 日化美妝專家白雲虎曾如是向「市界」感慨。
具體到戰略取舍上,強生醫療背景的謝文堅,任期内暫停将玉澤、雙妹兩個品牌投入市場,因爲兩者研發周期太長;來自維達國際的張東方任期内,上海家化大力加碼母嬰市場;有歐萊雅工作履曆的潘秋生任期内,玉澤、雙妹又重新得到重視。
上海家化的掌舵者們,用将近 10 年時間進行彼此的糾偏。但上海家化之外,美妝日化江湖早已換了人間。
作爲乘勢而起的代表,珀萊雅一路拾級而上,靠的是三把 " 利器 ":渠道、大單品和營銷。
早在 2012 年,珀萊雅就成立了專門負責線上渠道的公司。2017 年成功上市後,公司開始大力布局電商領域,當年,線上業務占比爲 36.08%,3 年後的 2020 年,占比達到了 70.01%,之後更是不斷強化,牢牢抓住了電商紅利期。爲了打通整個營銷鏈路,珀萊雅還先後投資了不少 MCN 機構。
相較于線下,線上渠道更容易打造爆品。而在 " 大單品 " 範疇裏,珀萊雅專門選擇了抗衰、精華賽道,不僅契合了成分黨、功效黨風口,還能通過叠代不斷延長産品的生命周期,推高客單價。
接下來的 2021 年,珀萊雅成功捆綁上一個現象級營銷概念——早 C 晚 A。通過推廣," 早 C 晚 A" 的風吹過各大電商平台,不僅把珀萊雅吹進各類銷售榜單,還讓公司的銷售額不斷攀升。
縱觀珀萊雅,以及其他國貨美妝品牌的崛起,多少能總結出一些規律。有業内人士就表示,鑒于新媒介、新平台、新概念誕生早期,内容生産者少、平台競争小,先入局的品牌能以更低的渠道價格沉澱快速增加的客戶流量。
但與此同時,忙于内部糾偏的上海家化,無暇顧及,沒能賺到 " 認知以外的錢 "。
離歐萊雅的差距還很遠
"2023 年,我們對标行業領先的競争對手,反思了導緻過去一段時間家化業績落後的主要原因,在公司戰略、組織架構、營銷創新、人才梯隊和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頂着巨大壓力,做出了重大調整。" 财報開篇,上海家化現任董事長潘秋生,附上了長長的一篇緻辭。
現年 50 歲的潘秋生,于 2020 年 4 月成爲上海家化的第三任職業經理人。大股東中國平安對這位繼任者頗爲滿意。相關介紹裏,不乏 " 熟悉化妝品行業 "" 曾在歐萊雅集團擔任高級管理職務 "" 善于渠道戰略轉型 " 等褒獎之詞。
在美妝圈,法國歐萊雅是如同 " 參照物 " 般的存在。其收購史、盈利能力、研發水平,如今還在被同行們反複揣摩。珀萊雅高層也不吝在公開場合開麥,稱要繼續像歐萊雅一樣," 推大單品策略,搭建品牌矩陣 "。
但不得不承認,有 " 歐萊雅舊臣 " 潘秋生助陣的上海家化,一度越活越像一家傳統日化企業。
2023 年上半年,上海家化個護家清類(主要是六神、家安)營收占比,仍然在曆史高位的 47.59%,遠高于其 24.06% 的護膚類營收占比。日化産品能護住基本盤沒錯。但 " 六神們 " 賣得多了,也無益于上海家化整體的盈利能力。
好的迹象是,2023 年年報裏,上海家化有了一些明顯變化,尤其在品類上:2023 年,除了護膚品類,上海家化在個護家清、母嬰、合作品牌上的營收占比均有所減少,降幅分别爲 4.88%、13.35% 和 37.00%。
調整的背後,指向了上海家化 " 想更像美妝集團 " 的意圖。" 未來幾年,要向高毛利、高增速、高品牌溢價的品類進行聚焦 ",潘秋生在财報裏表示,這意味着公司會主動舍棄 " 三低 "(低毛利、低利潤、低品牌溢價)業務,逐步提升美妝業務占比。
此外,潘秋生還透露,爲了更好做運營和數字化,上海家化從寶潔、歐萊雅等公司挖了不少人。
如今的上海家化,走在了珀萊雅曾經的路上。想當年,爲了讓營銷匹配線上渠道特點,珀萊雅也是 " 挖人 " 先行,找來曾在寶潔任職的營銷資深人士葉偉,出任首席營銷官。
而問鼎國貨美妝老大的珀萊雅,也有了新的課題和追逐對象。
4 月 19 日,歐萊雅披露 2024 年一季度财報:銷售額同比增長 9.4% 至 112.4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866 億元。簡單理解,歐萊雅一個季度的營收,是珀萊雅一年營收的将近 10 倍。差距顯而易見。
" 從全球範圍看,單一品牌的營收天花闆在 10 億美金左右。" 有業内人向「市界」坦言,珀萊雅接下來的挑戰,在于多品牌發展," 考驗的是組織能力能否複制、激勵機制是否有效 "。
目前珀萊雅旗下有 8 個品牌,涵蓋護膚、彩妝、洗護等領域,但扛起營收大旗的仍舊是主品牌珀萊雅。2023 年,其營收占比爲 80.73%。作爲對比,歐萊雅旗下品牌超過 30 個,經營足迹遍布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在品牌矩陣、經營範圍背後,更深層的差距在于品牌積澱、研發積累。
" 國外品牌和本土品牌的打法有根本差别。像是雅詩蘭黛、歐萊雅,一開始會給消費者樹立調性,不斷傳播品牌曆史、美譽度,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國貨走的是爆款思路,先推出一款性價比特别高的産品,不斷積累沉澱,再回過頭來講品牌故事。" 有從業者曾告訴「市界」。
研發端,不同于歐萊雅有玻色因這個 " 原料王者 " 坐鎮,珀萊雅搭上 " 早 C 晚 A" 的風潮,更多還是用 " 濃度高 "" 有性價比 " 取勝。其大單品,雖說銷量數據亮眼,但也才上市三四年,處于被市場和時間檢驗的階段。
無論是講述品牌故事,還是研發端繼續發力,夯實原料、配方實力,珀萊雅都還道阻且長。
透過 2023 财報,外界能看到 " 珀萊雅全面超越上海家化 " 的事實。财報之外,上海家化重新追趕珀萊雅,珀萊雅向歐萊雅靠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 市界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